土衛九逆向公轉,解開土衛行星的共軌之謎,旅行者號踏上新徵途

2020-12-06 夏目的宇宙探索

土衛九逆向公轉,解開土衛行星的共軌之謎,旅行者號踏上新徵途

嗨嘍大家好,歡迎來到夏目的宇宙探索,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土星家族。其中土衛九是一顆小衛星,直徑只有220千米,土衛九被稱作為福柏,福柏是希臘神話中提坦神的姊妹提坦女神中的一員。用一個小女神的名字為這顆小衛星命名是比較合適它的近鄰,從外向裡數的第二顆土星衛星一是土衛八到土星距離的3.64倍。由於土衛九距土星十分遙遠,因此潮汐力對它的影響已基本失去作用。所以它的自轉速度無法減慢,其自轉周期只有9小時,而軌道周期卻長達13209.6小時,即約為一年半。這種不同步的現象是土星其他衛星所沒有的,土衛九的軌道也與其他土星衛星的不同,它是高度傾斜的,其傾角達175度,而且軌道偏心,偏心率高達0.1633。更重要的是,該衛星與其他土星衛星的公轉方向相反,是土星中唯一一顆逆向公轉的衛星。

土衛九

由於土衛九體積小,本身引力弱,所以它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非圓球狀的。曾有科研的旅行者2號的照片卻充分證明,土衛九確實是個球體,而且還算比較圓,這是出乎人們以往意料的。在土星的其他衛星中,由於它們基本上是由冰構成的,因此星體表面都比較亮。而土衛九卻與眾不同,它是顆反照率很低的衛星,其反照率只有5%左右。通過地面望遠鏡的觀測獲知,它的顏色是黑的,就像許多暗黑小行星的顏色一樣。據科學家分析,土衛九的物質成分很可能不同於其他土星衛星,而似乎與火衛一和火衛二的物質成分相同。根據土衛九的球形的星體,非常低的反照率傾斜的軌道逆行的公轉,以及它最遠離土星的處地,科學家們強烈地感到它是一顆被俘獲的暗黑色小行星。也就是說土衛九是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形成的,後來才被土星強大的引力所吸引,成為它的外圍衛星。

土未一地表

因此土衛九很可能是土星搶來的兒子,自從它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吸積以來,一直未曾發生什麼大的變化。另外也許在木星成長過程中,它被該行星的引力從內太陽系發射出來,然後佔據了一條繞土星運行的遠方軌道。而土星衛星的軌道,以共軌為其突出特徵。我們知道,在F環之外10000千米左右的地方,有兩顆小衛星土衛十和土衛十一。其中的一顆已於1966年由法國的一位天文學家拍攝到,十二年以後,這兩顆小衛星被正式確定下來。1979年先驅者11號又拍下其中一顆衛星照片。後來旅行者1號飛船把這兩顆衛星都拍了下來,並測得它們的軌道參數。

土星周圍

土衛十和土衛十一非常親密,它們的軌道高度相差僅48千米,因此可視為共軌衛星。令人驚奇的是,雖然兩顆衛星的運行軌道這樣近,但它們中的一顆運行較快者趕上另一顆較慢者時卻不發生碰撞。當這兩顆衛星彼此接近時,它們之間的吸引力改變了彼此的角動量。靠裡面的那顆得到動量,然後便進入一條較高的軌道,靠外的衛星失去動量,於是便進入較低的軌道。這樣兩顆衛星便完成了一次位置交換,原來在裡面的衛星跑到外面去了,而原來在外面的衛星跑到裡面去了。位置交換以後,靠外的衛星軌道速度減小,而靠裡的衛星軌道速度增大。它們這種位置的交換,大約每隔4年重複一次。

土星環

土星衛星第二條共軌軌道是土衛三與另兩顆小衛星土衛十三和土衛十四的運行軌道。其中土衛十三在土衛三前60°的地方,而土衛十四恰在土衛三後60°的地方,第三條共軌軌道是土衛四和土衛十二的運行軌道。土衛十二這顆小衛星在土衛四之前60°,它是由兩位法國天文學家於1980年發現的。從「旅行者」號發現新衛星可知,「旅行者—2號」的探測大大豐富了土星共軌衛星的內容。科學家猜測土衛一很可能有它的共軌衛星,甚至這種衛星有兩顆。而土衛三的共軌衛星也許更多,說不定會達到三四顆。這似乎表明土衛三除原來的一對共軌衛星外,可能還有另一對共軌衛星。

土衛十土衛十一的共軌

共軌小衛星所在的每個位置,都是動力學上的一個穩定點,稱為拉格朗日點。這是由於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在天體動力學上的貢獻而得名的。1772年,拉格朗日得出結論,在一個天體圍繞另一個天體運行所構成的系統中,第三個天體可以在5個位置上立足。但其中有3個位置不夠穩定,一是在衛星的軌道之內,二是在衛星的軌道之外,三是在衛星軌道上,並和衛星本身相對的那一點。所謂不穩定,係指位於這3個位置上的天體,由於受到構成原來這一系統的兩個天體的吸引,或受其他別的天體的吸引,而從這些位置上被驅走。其餘兩個位置,即在衛星軌道上位於該衛星前後各60°的地方,則為穩定位置。佔據某個穩定位置的天體,在擾動力的作用下只沿著軌道前後移動,而不像處於不穩定位置的天體那樣被趕走。

木星和土星

現在的科學研究越來越精細,兩艘旅行者號飛船探測土星衛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人類已經比較直觀地了解到這些衛星的大小,還有軌道位置和它們到土星中心的距離,以及共軌衛星的情況等,甚至是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土星光環中各個環的位置及它們大致寬度。「旅行者」對木星和土星的探測成果甚豐,這無疑是會在世界天文學史上大書特書一筆的。但是「旅行者」並不滿足,因為在很久之前,木星和土星這兩顆行星早已有「先驅者」探測過,所以總的來說是基於別人的探索實驗智商的。不過我們的旅行者絕不甘心步人後塵,科學勇士必須開創自己的道路。相信未來旅行者2號會信心百倍地踏上了從未有前人踏過的路,帶我們踏上更多的宇宙新徵途,了解更多未解的宇宙之謎。

本文是夏目的宇宙探索原創文章,禁止抄襲,轉載請聯繫。

相關焦點

  • 旅行者1號曾經探測過木星和土星
    1977年9月5日,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開始遠徵飛行。旅行者1號和2號是美國的一對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旅行者2號發射15天之後啟程,踏上了遠徵太陽系行星的旅程。旅行者1號為環狀十邊形,帶有直徑3.7米的大型高增益天線,發射質量2016千克,到達木星時只有792千克。它裝有廣角和窄角電視攝像機、磁強計、字宙線和等離子體測量儀。旅行者1號上有16臺小型發動機,可精確地調整其姿態,從而能更加細緻地觀測目標行星。旅行者1號在太空主要探測了木星和土星。
  • 曾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土星的「卡西尼號」探測器的土星之旅!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土星是僅次於木星的第六大行星,從當天的距離來看,它的大小僅次於木星,是第二大行星。迄今為止,已有四個太空飛行器探測過土星:先鋒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以及近年來退役的卡西尼號。它們向地球發回了大量數據,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土星的理解。
  • 雙星共軌真的存在嗎?
    ,我們得先討論一下什麼是行星的定義,行星就是能清除其自身軌道附近的天體,圍繞一顆恆星運轉。冥王星和它的衛星卡戎,其質心在天體之外,也就是說,冥王星和卡戎就像是兩個手拉手旋轉的戀人,誰都不圍繞誰旋轉,但都在互相面對面的一起自轉,想要擁抱卻被無形的力量拉扯,只能相互旋轉在共同軌道上公轉,也因此,天文學大會將冥王星踢出了行星的行列,成為了矮行星。
  • NASA整理卡西尼號十年數據 發布清晰土衛照片
    土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數量最多的行星,其目前已獲得正式命名的衛星總共就達到了62個。
  • 旅行者1號品嘗太陽系外味道
    所以,帶電粒子是急速地四處亂竄的,讓旅行者1號仿佛踏上了一條「磁力高速公路」。「儘管旅行者1號仍在太陽系的勢力範圍之內,但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品嘗一下太陽系外是什麼味道了,因為帶電粒子正沿著磁力高速公路快速進進出出。」旅行者號項目科學家如是說。
  • 歷史上的今天-1981年8月25日,旅行者2號最接近土星
    在1979年首次飛越之後,人類在20世紀80年代初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雙子星「旅行者號」宇宙飛行器第二次更近距離地觀察了這個複雜的行星系統。「卡西尼號」還確認了土衛二是土星E環的來源,這是「旅行者號」認為的。但是,雖然「旅行者號」拍攝的纖細地形的圖像暗示了土衛四上有冰火山,但「卡西尼號」發現,這種羽毛狀的塗層實際上是一個明亮的峽谷系統。
  • 走近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土星
    旅行者1號發現北極區的六邊形雲彩特徵,並在2006年被卡西尼號太空船證實由於土星是肉眼可見的最遙遠的行星,古時候人們就知道了這顆行星。土星的名字來源於羅馬的農業和財富之神,也是朱庇特(木星,即希臘神話中的宙斯)的父親。
  • 太陽系是扁平的,旅行者號向上向下飛,是不是很快會飛出太陽系?
    最終中心形成了太陽,周圍逐漸形成了行星,它們的公轉方向完全和太陽的自轉方向一致,這個「原行星盤」的盤面就是日後的黃道面。從以上敘述可看出,太陽系各大行星及主要天體大都處於黃道面,使太陽系物質分布呈扁平形狀。
  • 在太空中已經遨遊了四十多年的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有多遠?
    ,而天王星、海王星等距離較遠的行星公轉一圈長達數10年甚至百餘年,當時飛行器的功率無法抵抗太陽引力,只能夠藉助各個行星的引力推動,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176年一次的行星幾何排列即將發生,這意味著太空船無需藉助大量燃料助力,依靠行星之間的引力加速,就能夠探尋4顆行星的奧秘,旅行者1號正是要借這次機會造訪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大行星,用12年的時間完成原本需要30年的任務。
  • 追趕數年,一朝超越,這是新任太陽系衛星之王的故事
    到了近些年,隨著神秘的「第九大行星」猜想的橫空出世,Sheppard童鞋卓越的追星技巧更加大放光彩。 自從2006年冥王星被踢出行星之列,太陽系很長一段時間都只剩下了8顆「正牌」行星,最遠的就是海王星了。而近幾年,天文學家們又發現,海王星之外可能還有一顆更遠的行星,這也就是傳說中的新任第九大行星(Planet X)。
  •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
    九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2006年被科學家降為矮行星)。(2006年8月24日下午,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通過第5號決議,由天文學家以投票正式將冥王星劃為矮行星 ,自行星之列中除名。)
  • 中國嫦娥探月,美國旅行者號飛向星際空間,尋找適合人類生存行星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將重達8.2噸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在高興的同時,也要看到與美蘇的差距,特別是美國,他們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已經飛離太陽系,開始飛向星際空間,探索更遙遠的神秘宇宙。旅行者2號和旅行者1號分別於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發射升空。這兩個姊妹探測器沿著兩條不同的軌道飛行,擔負探測太陽系外圍行星的任務。
  • 航天領域取得新突破,中國版「旅行者」號將誕生?徵途是星辰大海
    最近,中國航天在一關鍵技術上取得了新突破,為長時間、遠距離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可能性。 據報導,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六院801所研製的中國首款20千瓦大功率霍爾推力器成功完成點火試驗,點火時間累計達8小時,點火次數超過30次。該推力器的成功研發,實現了中國霍爾電推力器推力從毫牛級向牛級的跨越。
  • 太陽系邊緣的「九號行星」,根本不是行星,真身或是原始黑洞
    筆者:三體-小遙2006年,在國際天文聯合會上,天文學家們聚集在一起,宣布將冥王星從太陽系的行星行列中去除。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同樣也是人類在太空探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人類對太陽系的研究才持續了幾個世紀,所以相關了解並不是十分深入,就連「旅行者」系列的探索,也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它的真面目仍然有待進一步考證。在隨後的十幾年裡,對於太陽系第九大行星的爭議並沒有因為冥王星的退出而停止。
  • 太陽系邊緣的「九號行星」,根本不是行星,真身或是原始黑洞
    人類對太陽系的研究才持續了幾個世紀,所以相關了解並不是十分深入,就連「旅行者」系列的探索,也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有很大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的邊緣地帶,存在一顆體型巨大、公轉周期漫長的行星,它也被命名為「九號行星」。
  • 旅行者一號衝出太陽系: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旅行者一號衝出太陽系: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衝鋒耗 • 2014-09-15 16:46:31
  • 科學家重溫旅行者2號數據,揭開了天王星奇異斑點之謎
    在旅行者2號的歷史數據中發現了來自天王星的舊氣體團一個動畫顯示了天王星奇怪的磁場。黃色箭頭指向太陽和深藍色箭頭代表行星的軸。美國宇航局標誌性的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30多年前在天王星收集到的數據中,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氣泡的特徵,這個氣泡可能偷走了地球上一團含氣的大氣層。
  • 冥王星的替代者終於露面,太陽系9號行星之謎到底是什麼?
    九號行星之謎。儘管我們的太空技術正在突飛猛進。外太陽系中有許多小型星球,依然尚未被我們尋獲,九號行星也是一樣。剛剛濤濤也提到科學家根據研究認為,九號行星要比這些天體大的多,質量約等於地球的五到十倍。到太陽的距離介於四百至八百天文單位之間,因此九號行星到太陽的距離相當於冥王星與太陽距離的十至二十倍。假如九號行星真的存在,他需要耗時一萬至兩萬年才能完成一次公轉。在距離如此遙遠的地方,有一顆如此巨大的星球,在圍繞太陽旋轉這種可能性無疑十分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