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媒稱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或是中國人
今年的7月20日正值美國阿波羅登月50周年,近來的美國媒體除了圍繞紀念阿波羅登月計劃50周年大作文章、回味四五十年前美國登月的輝煌外,就是在感嘆美國太空人何時會再次登上月球,下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會是哪國太空人等等。
-
【中美研究】何亞非:扭轉中美「自由落體」,需重新認識兩國關係
中國國家領導人給拜登的賀電強調,希望中美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也是「籠子」的底線。其次,需要正確認識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異同,減少敵意,避免陷入意識形態競爭。
-
美媒最新報導:中美特種部隊作戰實力比較,中方實力成全球焦點
美媒在12月1日的採訪中談到:比較在過去的20年裡,在美國及其盟國進行中東作戰的時候,中國軍方時刻密切關注美國特種部隊,不管從行動,計劃各個方面。中美兩國特種作戰部隊實力是全球重要首選對象,起到了決策者和軍事領導的重要任務角色。隨著科技進步,中國逐漸對軍隊正在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來建立屬於自己的專屬特種作戰部隊,加強自身實力。在1990年代後期,逐漸轉變中國的現代特種作戰仍然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現象。
-
美媒:中國對外開放 美國密西根州受益
來源:環球時報美國《底特律新聞報》12月26日文章,毋庸置疑,開放以來,中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中國人——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羅大眾——都在大舉投資教育、基礎設施和技術並全身心擁抱未來。中國已經實現迅猛增長,不妨看看下列成就:一貧如洗的7億人已一躍成為中國中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中國學生在國際測試中的成績明顯優於美國學生。就加強密西根州與中國關係而言,該州州長斯奈德比所有前任加起來做的都要多。
-
拜登還未上臺,美媒就曝出好消息,中美兩國或將幹成一件大事
而就在中國嫦娥五號滿載榮譽歸來之際,還未上臺的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其團隊內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呼聲就來了。據美媒20日報導,拜登的一些高級顧問敦促,美國在太空領域方面,一定要展開與中國的合作。不僅可以緩解兩國之間的緊張趨勢,還可以降低發生不穩定的太空競賽的可能性。
-
中美文化產業峰會舉行 影視學者縱論中美電影未來
來源:新浪娛樂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12月28日,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在澳門美獅美高梅隆重舉行。第五屆中美文化產業峰會由GTMG、美國中美文化產業峰會協會和澳淶塢製片人協會共同主辦,蓮花衛視、澳門日報、美高梅協辦,澳淶塢集團和美國聯訊集團承辦。
-
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美媒:中美火星探索競賽打響,美憂心喪失領先地位
可就在我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升空的一個小時後,美國媒體卻報導出一則消息,聲稱中美火星探索競賽就此打響。美國媒體指出,在中國發射長徵五號火箭的前後數天內,美國也準備將太空飛行器運往火星。這兩次「針鋒相對」的火星任務是中國準備在太空探索新領域,以及藉此挑戰美國的最新跡象。
-
感覺中美對話好像對牛鼓簧
總體感覺,中國常說的「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是中美兩國唯一正確選擇,共贏才能通向更好未來」這些話,彭斯都沒聽進去,其通篇講話對中國充滿敵意,核心是抱怨中國利用各種手段擴大影響,挑戰美國的地緣政治優勢,試圖改變國際秩序,對美國的國內政策和政治進行幹預。中國的對外政策和對美政策彭斯難道不知道嗎?
-
人類迷惑行為:關東大地震美國救災全球第一,日本卻最感謝中國人
日本人以黃種人的身份崛起於遠東,而日本文化又不同於白人文化,其獨特的東方文化引發了美國人對美利堅同質性的擔心,他們認為日本人頑固又倔強,不可能被同化,所以必須排斥。由此引發出了20世紀初轟轟烈烈的美國排日運動。 排日運動極大地傷害了日本人的尊嚴,所以日本民間對美國十分不滿。
-
美媒評論一針見血:必須學習共存
但是在中美關係上,兩個人卻不謀而合、都竭力證明會強硬反華。尤其在最後一場辯論中,中國被提到了幾十次,兩人都指責對方從中國那裡接受了好處。其中川普的一則廣告稱,對於拜登,「中國說了算」;而拜登的廣告也說,川普已經「向中國人輕易認輸」。顯而易見,兩人在對華問題上的態度基本保持一致。
-
【中美局勢最新消息!美媒:美偵察機部署到中國東北附近 此舉恐前所...
2020-09-16 15:24:52來源:FX168 【中美局勢最新消息美媒:美偵察機部署到中國東北附近 此舉恐前所未有】美國軍機近期經常現身南海進行偵察,但根據美國媒體日前報導,美國一架偵察機上周曾飛往中國北方,這種舉動或前所未有。根據《軍事透露》(MilitaryLeak)網站9月13日報導,在朝鮮紀念建國紀念日(9月9日)的同一天,一架美國空軍的RC-135S「眼鏡蛇球」偵察機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附近飛行。報導稱,此舉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
美媒稱中國魚鰾投資威脅小頭鼠海豚生存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海裡的一對小頭鼠海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參考消息網8月7日報導 美媒稱,7月9日理論上是「國際小頭鼠海豚節」,設立這個節日是為了促使墨西哥政府為保護這種瀕危的鼠海豚做出更多努力。
-
美國人真的比中國人富?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中美購買力差距
根據網友統計,除了西紅柿比較便宜,中國幾乎什麼都比美國貴!於是就有人得出一個結論,按照美國的貧困標準,中國80%都是窮人。我們的生活水平真的比美國差了那麼多嗎?如果不是,我們的差距還有多大呢?所謂知己知彼,所以今天風子特地調查一下,中美購買力差距幾何?風子專門找老同學實地考察,如果不計較季節、供需的差異,數字應該沒有太大出入。
-
同樣是做科普,中美兩國有何異同?
,而是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與科學活動的其他門類一樣,不同國家之間科學傳播的形態與模式的差異,更多是彼此迥異的政治、社會、文化傳統所造成的。每所學校的傳播團隊,都不少於幾十人,而且基本上每個院系,都會有負責傳播職能的職員。總體來講,公立大學校級傳播團隊較大,管理更加集中,而像哈佛和麻省理工這樣的傳統私校,每個學院都有自己很強的傳播團隊。當然,傳播團隊並不都是從事科學傳播,但美國大學對外發布的新聞,科研成果佔了壓倒性的比例,所以其中科學傳播的專職寫手和組織人員數量想必不少。
-
這個世界其實是分裂的,恰如中美兩國的藍領工人
它講述了來自中國的福耀玻璃廠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投資建廠的故事。工廠的工人、管理層都有一半當地美國人和一半中國人組成,而車間內、會議桌上也常常有兩種語言互相交織。一場跨文化的交流與博弈在這座金融危機時被廢棄的通用汽車廠房內火熱展開。
-
美媒:中美特種部隊對比
美國商業內幕網12月1日文章,原題:中美特種部隊對比 過去20年裡,特種作戰部隊(SOF)成為全世界決策者和軍事領導人的首選。美國及其盟友在中東地區作戰的同時,中國軍方正密切關注,尤其是美國的特種部隊作戰。中國軍隊越來越多投入資源打造本國特種部隊。
-
美媒預測中美若開戰意外結局:別指望中國退讓
面對未來中美危機時,美國戰略家應牢記這點。美國領導人不應該覺得中國人會退讓。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中美開戰令人意外的結局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撰文稱,荷馬的《伊利亞特》是西方最古老的名著之一,但它至今也不過時。雖然它講的是特洛伊戰爭的傳說,但對希望應對亞太地區的美國戰略家,卻有3個重要經驗教訓可汲取。
-
美媒對比中美特種部隊:我軍特種部隊不幹美軍那種「爛事」
【話說軍世】說到特種兵、特種部隊,蘭博等人的影視形象會映入不少人的腦海中,而美軍特種部隊在多年來不斷地參與海外的軍事行動,也為其影視提供了相當多的素材,當然,特種兵雖然「技能包」點的很全,但並非刀槍不入,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1993年美軍在索馬利亞的「黑鷹墜落」,那麼中美特種該部隊的對比
-
美媒狂想中美開戰:解放軍無論輸贏都將更致命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6月9日發表肯塔基大學國家安全研究學者羅伯特-法雷的文章稱,美中兩國國都不可避免的處於環太平洋國際貿易體系當中,因此一些人據此認為這使兩國不可能發生戰爭。不過,與一戰時相同,一些人認為世界大戰不可避免,也有一些人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美中兩國戰爭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東亞地緣政治,但仍然會留下許多不會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
-
中國頒布重要文件,美媒:將對印度使用氣候武器
對於人工降雨是否會影響全球氣候,中國氣象中心此前已經做出過解答,表示人工降雨只是局部作業,不會影響其他國家氣候,如此來看美媒實在是太過於鹹吃蘿蔔淡操心了。因此所謂中國氣象武器威脅,只是美媒憑空捏造的,實際上中國國務院早在《意見》出臺時就發出了明確聲明,強調該政策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並為生態保護與修復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