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談一談,關於自己對於食物和能量關係的經歷、體會和見解。
You are what you eat,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直譯成中文就是:你就是你吃的食物塑造的。這句話最早是由一個法國人提出的,這個法國人名叫 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 出生於法國貝萊,是一位律師、政治家和美食家,他創作了被後世稱為「飲食聖經」的 Physiologie du goût (The Physiology of Taste),這本書於1825年出版,暢銷兩百多年,影響深遠。
作者在書裡說到:Tell me what you eat: I will tell you what you are. 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他開創性地提出一個人的心理、情緒和身體健康被這個人所吃的食物決定;他認為好的食物可以塑造好的身體和性格,壞的食物則摧毀人的身體和內心。
在他之後,一位德國名叫Ludwig Andreas Feurerbach的哲學家於1863, 在他的論文著作 Spiritualism and Materialism, 再次肯定了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觀點, 他提出 「A man is what he eats.」
之後,這句話被有機食物倡導者、素食主義者等加以借用,逐漸演變成在西方很流行的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儘管我們大多數都認可:吃好的,能有個好身體,有個好身體,心情也就好,或者吃好的,心情好了身體也就跟著好,這樣的影響關係。但至於食物是否真有巨大的決定性的力量還有待挖掘和考量。
而我要說的是,根據我這幾年飲食業的學習、工作以及自身的經歷,得出一個結論:食物確實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能通過進食傳遞給身體。
食物與能量的關係,我們的祖先在數千年之前就已經發現了,另外,很多宗教裡的斷食、禁食和餐前禱告規定也都在強調食物與宇宙能量的關係,通過暫停食物來排出身體毒素、清理心智,或是通過虔誠禱告來建立與食物的能量連結,幫助進食時能量的汲取。(宗教與食物的關係,這學期也學到不少,之後會細談)
很多瑜伽的修行者會格外注重飲食,食物在瑜伽的領域被分為了悅性食物、惰性食物和變性食物,進食也是瑜伽修行的一部分,被稱為食物瑜伽或飲食瑜伽。
還記得我讀西廚的時候,一個胖胖的kiwi chef跟我們講到他從業10年來,發現的一件很神奇但他自己又無法解釋的規律。他發現每當大廚心情不好的時候,餐廳接到顧客投訴的機率會大大增加,通過他的觀察,食材、烹飪技術等程序並沒有受影響,但僅僅因為廚師心情不好,食物的味道竟真的不一樣了。
這個故事,我牢牢記到現在,以至於每次重返某一些餐廳吃到之前點過的同樣的菜,但卻突然不好吃了的時候,不由自主想到的原因就是:換廚子了和廚子今天心情不好。
再舉個例子,你們有沒有發現,家裡的飯就是比外面的好吃(除了極個別家庭),拋開選材新鮮、用料實在的客觀原因,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因為做飯的人為自己的家人做飯時的好心態、積極能量傳遞到食物,讓食物變得可口了呢?同樣的素食,在寺廟吃到的,就比外面素食館子的要好,會不會也跟製作者的虔誠心和能量相關呢?
拿我自己來說,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我的胃突然變得很不好,經過大半年的調養,恢復了六七分,但依然暫時無法回歸到鼎盛時期肆無忌憚品嘗美食的程度,這對我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有時候眼睛特別想吃,但胃真的容不下。好消息是,身體在一天天恢復當中,只是需要時間。
最近剛剛頓悟,胃的突然變差是跟身體能量有關,去年年底的一些變故,導致有大半年心情非常不好,壞情緒能量傳遞給身體和胃,讓體內器官受損;反思之前的飲食結構,我的確吃了太多的肉,有時候好幾天都不吃一點蔬菜,光吃主食和肉,導致消化功能也變弱。壞情緒和壞食物帶來的負能量在我身上得到了驗證。
在調理自己身體的過程中,我也開始反思自己一直追逐的美食的真正意義。什麼是真正的美食?對於以前的我來說,一切好吃的都是美食。而現在,我認為,一種食物如果只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慾,可以被稱為好吃的,但能被稱為美食的食物還必須兼具傳遞好的能量給身體。
從這個層面講,有機的和素食,好的能量指數的確會高,但如果沒有經濟條件的話,那就注意少吃深加工的食物和帶著好心情就餐,深加工的食物即使胃被填滿了,但其實我們的身體並未能獲取足夠的精華和滋養,其實還處在「隱形飢餓「當中,而壞情緒,則會阻礙營養吸收。
相信那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 願你任何時候都能帶著愛和覺知去吃飯,bon appetit 祝你有一個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