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表示的是18×1=18。這裡,符號「 」就是乘號,此式與現在的表示方法相似,但是缺少等號。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種乘法符號記號。
1881年印度西北部出土了《巴赫沙裡手稿》,這份數學手稿是寫在樺樹皮上的,上面記載的乘法是省略了乘號的。看來用「省略乘號」的方式表示乘法發源於印度。
1545年,德國數學家斯蒂菲爾(M.Stifel,1487~1567年)出版的一本數學書中,用大寫字母M表示乘號。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使用「in」做乘號,例如,把x與y的相乘記為「x in y」。15世紀的一些數學書中,如果算式中兩個因式都含有字母,就乾脆不使用任何記號,而只用並列來表示相乘,例如,5x2與6x相乘,寫成5x26x。只在有字母的情況下省略乘號,是因為沒有字母會引起歧義,如,2又5分之一,是表示2+(1/5),還是表示2×(1/5),就難以分辨了。在今天的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上,學生開始接觸「用字母表示數」的代數初步思想,就開始學習乘法的這種表達形式了。
「×」號在16世紀出版的一些數學書中就有人應用它,但是所表示的並不是現代的用法,而是表示「四分之一」。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W.Oughtred,1574~1660年)在他的一本關於算術與代數知識的通俗書《數學入門》(又譯《數學之鑰》)中,創造了150個數學符號,從而大大化簡了代數運算的表達。然而,在數學符號演變的過程中,有些符號被歷史無情地淘汰,有些符號則被改變形狀,只有極少的一些倖存下來,乘號就是其中之一。許多人推測奧特雷德之所以用「×」來表示乘法,是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但又與加法有所不同,於是他把「+」(加號)旋轉了45度來寫。因為它很容易和字母X的印刷體混淆,所以這個乘號沒有被多數人採用。後來,著名的瑞士數學家約翰·伯努利(Bernoulli,Johann,1667~1748年)用「 · 」表示兩數之積,避免了上述弊端。從此,「點乘」誕生了。據考察,在這段時間裡還有其他數學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使用點乘,究竟誰最先創用「小點」做乘號,目前數學史家們的意見還沒有統一。但是不管怎樣,乘號「· 」誕生在17世紀的歐洲,這一點是無可非議的。
我們國家現在常用的乘號有三種:「省略乘號」(一般在字母前或括號前的乘號可以省略)、「×」和「· 」。小學教材不是同時認識這三種乘號的,「×」是在小學二年級認識乘法時最先使用的,「省略乘號」和「 · 」要到小學四年級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才認識。教學中要強調:不同的乘號在不同的場合要合理使用。如,6×8,兩個數相乘用「點乘」就容易和小數點混,要是「省略乘號」意義就完全不同了,成了68了。如果因數都是字母,就可以用「點乘」或乾脆不寫,但是數與字母相乘時,一般省略乘號,數一定要放在字母的前面,如x與2相乘,寫成2x,寫成x2就是不規範的。
我們已經了解了乘號的歷史,那除號的歷史又是怎樣呢?
最早阿拉伯人是在兩數之間加線段來表示除法運算的。加線方法有下述三種:a-b,a/b,。前一種已被淘汰了,後兩種則成了現在的分數記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