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符號的由來
數學符號是人們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發明的。計算符號有加號、減號、乘號、除號等。採用數學符號不僅為了省事,簡化運算,更重要的是,符號是正確地表述概念、說明方法和建立定理必不可少的。計算符號是數學計算時所用的符號,中國古代因注重用工具計算,一般運算全在算籌或算盤上進行,只記錄其結果,因此並無採用什麼數學符號,記錄時都用文字表達運算。
法國數學家韋達是第一個將符號引入數學的人。韋達的代數著作《分析術新論》是一部最早的符號代數著作。現在的數學符號體系主要採用的是笛卡兒使用的符號。
乘法是最早產生的運算之一,且出現於人類最早的文字記載當中。
1540年,德國數學家史提非用拉丁字母「m」表示乘法,它是拉丁語乘法「multiplicntion」一詞的第一個字母。
乘號是17世紀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最先使用的。到18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認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所以他把「+」斜著寫表示相乘。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認為「×」易與拉丁字母「χ」混淆,主張用「•」,以「•」表示乘法的用法亦相當流行。現今歐洲大陸派(德、法、蘇等國)規定以「•」作乘號,其他國家則以「×」作乘號,「•」為小數點,而我國則規定以「×」或「•」作乘號都可,一般字母或括號前的乘號可略去。計算符號是計算數學時所用的符號。
作者簡介
南曉平,本科學歷,現任教二年級數學學科。在教育教學中遵循「愛與尊重是教育的出發點」,全心全意為孩子服務,注重從興趣教學入手,推崇個性和能力的培養,憑藉積累的經驗和不斷地探索,使學生樂學、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