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替代品研究獲進展

2021-01-17 科學網

 

近日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和陝西師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血液替代品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生物材料領域最高影響因子雜誌《生物材料》(Biomaterials,2010年影響因子為7.88)雜誌上。

 

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生命學院的吳道澄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的徐禮鮮教授和張惠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新藥基金、「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輸血對於臨床手術、抗災和戰場救護是不可缺少的醫療手段。近年來,血液需求量不斷增高,而安全有效的血源卻日益緊缺,靠人獻血面臨血源短缺、血型匹配難,低溫儲存,保存期短,運輸不便,病毒汙染等問題使輸血安全受到威脅。開發出血液代用品成為了國際科學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研究熱點。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利用本身具有血液擴容性質的直鏈澱粉包裹血紅蛋白,通過季胺鹽修飾使之具陽離子性,這樣既可以牢固包裹具有負電荷的血紅蛋白,也可以克服直鏈澱粉在溶液中容易膨脹的不足。使其血紅蛋白包裹率大於80%、粒徑小於100nm並在體內保持穩定。該納米載體可以有效避免動物休克模型的肺損傷,可同時作為血液替代品和血液擴容使用。

 

這一研究在血液代用品方面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為解決血源短缺問題帶來希望。(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血液替代品的研發迎來新突破
    健康一線(vodjk.com)訊:近日,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Doctor博士的實驗室開展了一項人造血液臨床前研究,為血液替代品找到了一些創新思路。血液替代品的研發已有近 70 年的歷史,但至今仍是困擾學術界、軍方和工業界的科學難題。
  • 血液替代品 有望應用於臨床
    在國家提倡軍民融合,號召軍用技術民用化的大背景下,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西北大學副校長、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超代表,在接受華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微中心已研發出血液替代品,具有保存時間長、兼容各血型等優點,將有望幾年內應用於臨床。   「血液替代品的專業名稱叫 人紅細胞代用品 。」
  • 吸血鬼飲料號稱血液替代品熱賣 專家稱誤導宣傳
    吸血鬼飲料號稱血液替代品熱賣 專家稱誤導宣傳 'Vampire drink' a bloody fake Fans隨之而來的吸血鬼衍生產品也在某購物網站熱銷,號稱「血液替代品」的吸血鬼飲料更是大受追捧。11日,江蘇省血液中心專家稱,該飲品的廣告宣傳含誤導成分,消費者需謹慎飲用。  10月11日,在某購物網站搜索「吸血鬼飲料」,隨即出現20多個血漿飲料的商品信息,銷量最好的近30天賣出200多件,每件促銷價58.95元。
  •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生物體內自發性活性氧簇的檢測研究獲進展 2016-03-3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智能所研究人員以螢光素分子為母體,合成了一種具有雙反應位點的新型分子螢光探針,可以同時對生物體內自發產生的ROS進行有效地實時區分和成像。在活的斑馬魚體內,探針分子能夠從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和肝臟並經腎臟排出體外,探針分子可以對各個器官內的ROS進行實時成像,點亮整個傳輸路徑。
  • 臍帶血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入選「梅斯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
    近日,梅斯醫學發布了「2020中國十大醫療事件」,「臍帶血幹細胞臨床研究獲可喜進展」與「國內首個5G醫療新基建項目落地」、「國產新冠疫苗進入全球疫苗頭部方陣」、「中國成為全球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研究主要貢獻者之一」、「中國擬建立藥品真實世界數據研究體系」等9大著名醫療事件入選。
  •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這一成果有助於科學家開發出常規血液檢查,「追蹤」高危群體的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目前,人類對阿爾茨海默症依然束手無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致病原因「缺位」,導致難以展開預防和「追蹤」。
  • 大連化物所二肽基肽酶-IV生化檢測研究獲進展
    利用該探針不僅可實現活細胞及活組織中目標酶的精確定位及實時動態檢測,還可以血液為酶源開展DPP-IV抑制劑的高通量篩選與表徵。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的支持。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新鮮血液只能保存42天,在不冷凍的情況下僅能保存數個小時。對於諸如戰場或者偏遠的地區來說,血液替代品至關重要。這些地方不易獲得血液,使用血液替代品能暫時讓傷者在被送往醫院前暫時維繫生命。但是,在研製血液替代品的道路上,來自學界以及生物製藥業的研究人員飽受打擊。有數家公司放棄了該項研究,其中包括Baxter,Northfield Laboratories 以及Biopure。
  •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反伽伐尼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9-12-20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伍志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楊軍等課題組合作,在「反伽伐尼反應」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對於諸如戰場或者偏遠的地區來說,血液替代品至關重要。這些地方不易獲得血液,使用血液替代品能暫時讓傷者在被送往醫院前暫時維繫生命。但是,在研製血液替代品的道路上,來自學界以及生物製藥業的研究人員飽受打擊。有數家公司放棄了該項研究,其中包括Baxter,Northfield Laboratories 以及Biopure。
  • 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潘光錦課題組在體外獲得人造血幹/祖細胞方向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12月1日在線發表於《細胞發現》雜誌。造血幹/祖細胞(HSPCs)移植在治療血液相關疾病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十分受限,主要依賴骨髓捐獻。
  •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
    兩種血液分子可「追蹤」阿爾茨海默症進展科技日報北京11月30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衰老》雜誌30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歐洲科學家團隊首次發現,血液中兩種分子的水平或能預測輕度認知損害:患者未來的認知衰退和阿爾茨海默症痴呆的發展。這兩種分子分別是在蘇氨酸-181位上磷酸化的tau(P-tau181)和神經絲輕鏈(NfL)。
  • 用人造血液可以替代人體血液?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說可以! | 潮科技
    新鮮血液只能保存42天,在不冷凍的情況下僅能保存數個小時。對於諸如戰場或者偏遠的地區來說,血液替代品至關重要。這些地方不易獲得血液,使用血液替代品能暫時讓傷者在被送往醫院前暫時維繫生命。 但是,在研製血液替代品的道路上,來自學界以及生物製藥業的研究人員飽受打擊。有數家公司放棄了該項研究,其中包括Baxter,Northfield Laboratories 以及Biopure。
  • 基因沉默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在基於核酸自組裝的基因沉默系統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Branched Antisense and siRNA Co-assembled Nanoplatform for Combined Gene Silencing
  • 針闊葉混交林研究獲進展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鼎湖山研究站博士生李義勇在該站森林生態系統移位實驗平臺中,以針闊葉混交林為研究對象,探究不同植物光合作用以及土壤有機碳累積對溫度改變的響應機制
  • 英文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申辦獲進展
    這標誌成都生物所自2008年10月啟動的英文學報AHR的新一輪申辦工作取得了良好的階段性進展。成都生物所的兩棲爬行動物研究歷史悠久,積累豐富,其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是迄今為止我國唯一長期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專門機構,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研究室早年創辦的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學術期刊已在美國不定期出版發行近20年。
  • 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
  • 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獲重要進展
    科普(譚曄 鄒雪峰 萬海珍 宋波) 11月13日筆者獲悉,由東方物探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超深層重磁電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和重要進展。  進入「十三五」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領域實施「深空」「深地」「深海」三大科技戰略布局。
  • 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原標題:日本研究「人工造血」獲新進展   東京12月8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成功利用幹細胞培育出能夠攜帶氧的紅細胞,在此基礎上有望大量培育用於輸血的紅細胞,幫助醫療系統緩解用血緊張狀況。   哺乳動物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不能自我複製,這讓嚴重貧血患者目前只能通過輸血進行治療。
  • 無金屬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而對於紫外波段的雷射光源的迫切需求,使得探索新一代的性能更加優異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熱點。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2020, 10.1002/anie.202006671.)上。此外,該研究團隊此前在紫外NLO材料的設計、合成、晶體生長和非線性性能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J. Am. C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