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眾多市民參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
這個元旦假期,成都人在「國際朋友圈」的祝福中,邁向新年。從2017年12月29日起,每天有上萬市民湧進成都博物館,觀看一場特殊的展覽。獨特的荷蘭鬱金香座椅、精緻的突尼西亞蘇塞錫制橄欖樹、別致的韓國金泉傳統鼓、原始的紐西蘭土著哇咔碗、神秘的加拿大捕夢網……跨越了56個國家,正在展出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通過近200件外事展品,見證了成都36年來的友城交往歷史。
琳琅滿目的展品,不僅彰顯了國際友城濃鬱的民族特色、高超的傳統工藝和燦爛的現代文明,也凝聚了成都在建設全國重要的對外交往中心過程中,一步步堅實的腳印。
去年蓉歐快鐵開行數量再翻一番
2017年,「成都-捷克通用航空專場對接會」「成都-波蘭文創專場對接會」「川港澳合作周」……一場場主動融入開放合作大趨勢的專場推介活動相繼上演。成都不以山海為遠,廣尋天下志合者,站在了開放前沿。
2017年,奔波於中歐兩地間的蓉歐快鐵更加繁忙,開行數量再翻一番,達1000列。始發自成都的蓉歐快鐵,搭載著大中小微型計算機、鞋類、機器及零件,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運往歐洲,分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開行最多、網絡最完善、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範圍最廣的中歐班列。
如今,成都這座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已與全球34個城市締結為國際友好城市,與51個城市締結為友好合作關係城市,在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多個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
成都不僅已經將奧地利維也納、美國舊金山、義大利米蘭等名城拉進了「朋友圈」,還與巴西累西腓、阿根廷拉普拉塔、摩洛哥非斯等結好,填補了成都在拉美、非洲的發展中國家無友城的空白。
攤開成都友城地圖,如今,成都的朋友圈覆蓋全球六大洲。在散落的點狀圖上,一張多點聚集的網有了隱約的線條,這是在「一帶一路」沿線籌劃建立的「友城網」。更深入的開放觀,要求開放以項目為引領、以產業為基礎,成都在「一帶一路」沿線播種的不僅是友誼,還有產業合作的前景和機遇,以此來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人才鏈,更高層次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協作,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
世界500強企業
已有281家來蓉
2017年12月14日,隨著來自阿姆斯特丹的KL891航班的降落,成都正式迎來了今年的第500萬名出入境人員。這標誌著成都航空口岸成為全國第4個、中西部唯一一個出入境流量突破500萬的一類航空口岸,僅次於上海浦東、北京首都、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繼續位居全國對外開放航空港的第四位。
一年間,104條國際(地區)航線,從成都飛往巴黎、舊金山、雪梨、阿迪斯阿貝巴等。待2020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成投用之時,成都還將以「一市兩場」的航空物流優勢,敞開空中開放大門的另一端。
出入境旅客基本保持每年百萬級增長,階梯式的數字見證了成都的吸引力。這其中,有不少人是從世界各地來成都參會的。去年的數場大會,令成都聚焦了世界的目光——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讓來自47個國家、58個友好城市的680餘名大咖與嘉賓聚首。國際旅遊界規格最高的會議——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是首次走進中國西部地區。2017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掀起一場科技與人才的「風暴」……
截至目前,在蓉世界500強企業已達281家,獲批駐蓉領事機構16家,剛剛建成啟用的「中國-歐洲中心」,致力於打造中國西部與歐洲進行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中德、中法、中意、新川等國際合作園區正在加快建設,本土企業將有機會在成都參與科技、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各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
依託開放通道和平臺載體的建設,國際資源要素在蓉集聚運用和轉移轉化,一個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成都,雛形初現。
成都商報記者鍾茜妮攝影記者王紅強
觀眾:
成都友城
「去過的很親切沒去的很想去」
「之前沒想到,成都在全球有這麼多『朋友』。」昨天是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開展的第三天,很多市民趁著元旦小長假來到成都博物館,看看成都的全球「朋友圈」。參展市民楊峰說,相比其他歷史感厚重的展館,「小清新」範兒的友城展現代感十足。
走進位於成都博物館三樓四號的成都國際友城交流展。在澳大利亞外交部贈送的板球拍前,有一位市民李先生觀看著板球拍上的籤名,「我之前去澳大利亞旅遊,參觀國會大廈時聽了陸克文發言,今天在這裡又看到了有他籤名的板球拍,感覺很親切。」李先生說,成都的友城大概有一半他都去過,「去過的很親切,沒去的很想去。」
每件展品都有一段簡短的文字介紹,可以幫助參觀的市民更好地了解展品背後的故事,李先生剛才看到的板球拍的介紹寫著「該球拍上有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籤名。板球運動盛行於澳大利亞,近二十年該國在世界板球運動中一直保持領先地位。」
據悉,友城展將會持續到2018年3月11日,對公眾免費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9:00-20:00,19:00後停止進館。成都商報實習記者林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