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射頻識別作為軍事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具有遠距離識別、批量識別、移動識別、數據加密等優點,大大加快了裝備物資器材信息的採集、傳輸和處理 本期邀請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培國教授為您講述
視點聚焦
軍事物聯網作為軍事物理系統和數字信息系統深度融合的智能系統,可以實現對數以萬計的軍事物理實體的實時動態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武器、系統、環境等軍事實體之間信息交換的需求。
射頻識別作為軍事物聯網的核心技術,通過射頻信號讀取目標電子標籤相關數據,實現對其自動識別、實時追蹤和管理控制,具有條形碼所不具備的防水、防磁、耐高溫、使用壽命長、讀取距離大、標籤上數據可以加密等優點,被業界公認為本世紀最具潛力的技術之一。
加快信息採集
提高管理效率
射頻識別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飛機雷達探測技術。1948年,哈裡·斯託克曼發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訊」奠定了射頻識別的理論基礎。根據頻段的不同,射頻識別系統可以分為低頻、高頻、超高頻和微波頻段4種,低頻和高頻射頻識別系統工作距離短、成本低,發展已經十分成熟,主要應用在門禁、身份證等領域。超高頻和微波頻段射頻識別系統具有讀寫距離遠、抗幹擾能力強等特點,在倉儲管理、運輸管理、物資跟蹤等領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射頻識別技術的核心設備由電子標籤、讀寫器和管理平臺等部分組成。電子標籤是物品的標識信息,像身份證一樣標註在物品表面,供讀寫器來識別。讀寫器通過接口通信協議與電子標籤進行數據交換,匯集到管理平臺,實現數據採集、處理、集成、存儲及利用。在射頻識別中,附著有電子標籤的物品只要進入讀寫器的覆蓋範圍,就能從讀寫器發出的射頻信號中獲得能量,自動向讀寫器發送存儲在晶片中的產品信息。讀寫器接收到物品上電子標籤的信息並解碼後,發送至管理平臺進行有關數據處理,實現物品信息的自動識別、登記、處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由於射頻識別技術具有遠距離識別、批量識別、移動識別、數據加密等優點,在軍事領域可廣泛用於武器裝備、物資器材管理,能大大加快裝備物資器材信息的採集、傳輸和處理,已成為現代軍事物流、軍事武器裝備管理使用的「大管家」。
縮短補給時間
節省後勤費用
射頻識別技術可用於裝備和器材物資自主可控、透明可視管理,如特定物品查尋系統、途中物資可視化管理系統、單兵電子病歷卡、軍械軍備物資出入庫管理等,已得到軍事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據美國國防部估算,採用射頻識別技術後,每年可節約1億美元的後勤運行費用,並能將價值10億美元的庫存物資在內部調劑使用,從而大大節省採購費、運輸費和維修費。
2003年,在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美軍憑藉基於射頻識別技術的後勤保障系統,大大縮短了補給時間,提高了作戰效率。相比第一次海灣戰爭,海運量、空運量及物資儲備量減少80%以上,為美國國防部節省了幾十億美元的開支。美軍還將射頻識別標籤縫入士兵衣服袖口,用於跟蹤受傷士兵的位置,提高了對傷病士兵的救援效率。
助力軍事變革
發展方興未艾
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射頻識別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近年來,美國國防部將射頻識別作為實現準確數據信息採集的技術基礎,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基於射頻識別技術的「聯合全資產可視化」管理系統。德國、日本等國都將射頻識別技術看作軍事互聯互通最重要的基礎之一,紛紛制定出臺扶持政策。
面對軍事領域的競爭,我國也加大了軍事射頻技術的研究與標準制定,2013年正式啟動基於自主標準的射頻識別系統設備研製項目,國防科技大學聯合國內優勢力量研製出電子標籤、固定式讀寫器、手持式讀寫器等設備,形成了完整的軍用射頻識別系統標準體系。
可以預見,未來自主可控的射頻識別系統,將大大加快信息的採集、傳輸、處理和應用,滿足裝備管理業務系統和指揮一體化作戰平臺的信息需求,實現對裝備器材物資的實時追蹤和指揮控制,推動軍事物聯網向保障精確化、管理智能化、實時可視化、決策科學化邁進。
專家小傳:劉培國,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系主任,主要從事射頻識別、電磁防護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出版專著、教材8部,發表論文100多篇。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