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最前沿,每個人都是戰士

2020-12-08 大眾數字報

  山東省胸科醫院隔離病房醫護人員和病人一起加油。

  進入病房前,醫護人員相互檢查個人防護情況。

  醫護人員在病房前一起合影。

  山東省胸科醫院核酸檢測組工作人員在進行檢測。

  □ 本報記者 常青

  4月的濟南,春暖花開,大街上車水馬龍、人流不息,疫情影響正在逐步減弱,那個我們熟悉的忙碌緊湊的生活場景又回來了。
  但在山東省胸科醫院東院區,這裡的戰鬥從未停止。
  1月22日,這裡被確定為我省首批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定點醫院,後又被確定為全省唯一一家省級定點救治醫院,意味著這裡成為省內救治的終端,不少重症、危重症患者在此接受救治,隔離病房所在的東院區也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最危險的地方」。
  3月16日上午,省胸科醫院集中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治癒出院。當天下午便迎來了首位境外輸入患者。截至4月24日13時,省胸科醫院最後1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癒出院。至此,山東省胸科醫院新冠肺炎患者全部出院。
  疫情之下,定點醫院忙碌的不只有隔離病房,還有很多個「第二戰場」和無數幕後英雄們,他們與隔離病房的「戰友」們並肩戰鬥,從不同環節為人民的生命健康築起堡壘,為患者的治療康復貢獻力量,在這場抗疫戰鬥中,這裡的每個人都上了戰場。
與病毒正面較量的隔離病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醫院無疑處於最前沿。隔離病區便是前沿中最前沿的陣地,這裡收治的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也是傳染性最強、最危險的工作區域。
  省胸科醫院東院區的隔離病房樓共有兩層病區,分別是重症、危重症病區和普通病區,4月23日記者來到病區採訪的當天,由於病人減少,一層病區已經關閉,另一層病區還有病人接受治療。進入隔離病區,首先來到的是清潔區,省胸科醫院護理部主任榮寧寧告訴記者,清潔區是醫護人員吃飯休息的地方,穿過清潔區便進入了潛在汙染區,醫護人員在這個區域更換防護服,隨後進入隔離病房。  
  隔離衣、防護服、防護罩衣、兩層口罩、兩層手套、兩層帽子、眼罩、手套……光是記錄順序和程序已讓記者有些糊塗,但這樣的層層「武裝」是每一名進入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的日常。
  由於面罩和口罩需要無縫與面部貼和,勒痕不可避免,防護服不透氣,3個小時後護目鏡就會起霧,最多4-5小時人會產生憋悶,需要輪崗,因此有時需要6名醫生、10名護士對應一名患者。病人最多的2月份,隔離病區共有百餘名醫護人員在此輪番工作。
  記者了解到,醫院的隔離病區只用了36個小時便改造完成,醫院遴選了數百名醫護人員,準備了100多張病床,確保充分的收治能力。同時,建立了專家組會診例會制度,每天8點會診研判留觀病例,一旦遇到危重病例,隨時組織專家會診。醫院對重症、危重症患者實行一人一團隊,前後共收治了駐濟省部屬醫療單位、泰安、德州、淄博等地的新冠肺炎患者共計70人,其中危重型及重型患者14人,年齡最大的88歲。
  1月15日剛從ICU護士長上任護理部主任,榮寧寧便迎來了疫情這一大考,記者採訪時,她已有兩個月沒有回過家,隔離病房樓上的休息區就是她的宿舍。24小時值守的還有ICU主任孫文青,作為省專家組成員,除了病人救治還要負責病例分析、全省會診、雲ICU授課等多項工作。
與病毒賽跑的核酸檢測組
  在省胸科醫院東院區北側有一座三層小樓,名為漢光國際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自1月22日組建至今,位於三樓的漢光微生物實驗室核酸檢測組,已經在隔離病房外的「第二戰場」默默堅守了兩個多月。 
  4月22日是王俊玲值班,作為漢光微生物實驗室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小組的成員之一,這位資深「排雷專家」已經在病毒檢測的崗位上工作了25年。早上8點,她穿戴好普通隔離衣進入調劑準備區配置檢測試劑,半小時後更換上三級防護服進入檢測室開始對當日送來的第一批樣本進行檢測,一忙就是6個小時,直到下午2點半結果出來後工作才算暫告一段落。
 「太好了,一直陽性的這名患者今天轉陰了,是個好兆頭。」這是剛出檢測室的王俊玲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脫下防護服的她全身幾乎已經溼透,常年實驗室工作落下的腰椎間盤突出讓她不住地輕輕皺眉,但目前一天一批次20個樣本的檢測工作讓她感慨輕鬆了很多,在過去的兩個月裡,她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 
 王俊玲清晰記得,她是2月10日被增派到核酸檢測組的,那時來自全省的病人數目更多,檢測工作更加繁重。她說,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是新冠肺炎病例確診的重要一環,為了讓臨床醫師能有的放矢,做到快速精準打擊,需要檢測人員與病毒賽跑,將病毒一個個揪出來、明確標識出來,這項工作的危險程度不亞於隔離病房的工作人員。 
  「首先從存放樣本的盒子裡將樣本拿出來就存在風險,打開樣本蓋子會產生氣溶膠,稍不小心就會汙染安全櫃、手套或操作者。」一批樣本的檢測時間在5個小時左右,需要兩人一組完成,之前因為一批樣本的數量過多,王俊玲和同事創下過9個半小時的最長工作記錄。
 「日夜不分,隨來隨做,一秒不等」,核酸檢測組實行的是24小時值班制,最忙的時候一天一夜需要檢測4個批次的樣本,休息時間不過四五個小時。在病人最多的日子,6名成員就這樣輪番接力地堅守著。
  採訪中記者得知,王俊玲的愛人同在醫院工作,即便就在一個院區,夫妻倆各自奔忙有時一個星期也見不到一面。交談中王俊玲爽朗的笑聲,溫暖而堅定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疫情當前,無人退縮。這群實驗室的工作者,默默地從事病毒檢測工作,沒有直接見證患者出院的那一刻,但他們同樣在與疫情奮戰,同樣感到自豪與榮耀,他們亦是英雄。
一天一夜改造完成的發熱門診
  省胸科醫院東院區位於歷城區烈士山東路,一條路也將院區分成了東西兩個片區,西側為門診樓,東側為隔離病房樓。4月22日,記者來到位於路西側的門診,工作人員告知來此就診的病人只要存在發熱症狀,都會被直接轉送到東側的發熱門診,降低傳染風險。隨後記者來到發熱門診處,看到大廳裡只有1名患者,1名穿著二級防護服的護士正在協助這名患者進行相應的檢查。
  記者看到,發熱門診裡預檢分診臺、診療室、CT室、化驗室、藥房、留觀病區等一應俱全,往常需要跑遍醫院才能完成的檢查,發熱病人在這裡都能一站式完成。發熱門診裡配備了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均全程穿著二級防護服為患者提供服務和指引。門診內,各類指示標識牌都被放大,辨識度高。
  記者到的那天,這裡共來了4名病人,其中3名患者留觀,大多來自目前國內風險偏高的地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人員流動增強,來此就診的患者較之前有小幅增加,工作量雖然大了,但篩查的標準未有絲毫放鬆。
  門診負責人呂豔說,作為我省唯一省級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省胸科醫院在我省最早成立了發熱門診。由於當時疫情形勢嚴峻,省胸科醫院僅用了一天一夜就將病房樓的一樓改造成發熱門診。
  望著院區盛開的桃花和空蕩的發熱門診大廳,呂豔感慨,經過不平靜的兩個月才迎來了此刻難得的安寧。她記得,發熱門診剛設立時,有的患者並不配合。當時有一名肺結核並伴隨發熱症狀的患者來此就診,由於從縣城一路奔波趕來,家屬想讓老人及時住院,但因不能排除新冠肺炎可能,需在發熱門診留觀,等待檢查結果。一時間家屬有些接受不了,值班護士耐心地安慰解釋,才平復了家屬的情緒。
  發熱門診醫護人員在給予患者用心服務的同時,也承擔著心理壓力。呂豔說,「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和掉以輕心。」那段時間,未知的風險、緊繃的神經讓有些醫護人員出現了心理問題,但即便如此也沒有任何一名醫護人員選擇退縮。 
  在急性傳染性疾病暴發的時候,及時開闢發熱門診並做好接診過程中的防控消毒成為我省有效防控疫情的關鍵舉措,發熱門診的醫護人員雖然不會每時每刻面對確診患者,但仍要每分每秒應對可能的風險,克服心理壓力,他們同樣值得點讚。
實行24小時門禁制的普通病房
  在定點醫院裡,不只是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每個病房、每一個科室的醫護人員都承擔了比平時多出幾倍的工作量。
 在結核內科一病區,有一道上了鎖的門。護士長楊玉美說,從大年初二開始,這個門就鎖上了,同時隔離的還有這一整個病區的患者和陪人,即便這裡不是新冠肺炎的主戰場,但也沒有絲毫放鬆。
  「按照國家規定,定點醫院的所有病區都要實行隔離,不能進也不能出。」楊玉美解釋,「在定點醫院出現新冠肺炎患者的概率較高,一定程度限制大家的出行會較大程度保護他們的安全」。
 剛開始實行24小時門禁制度時,有患者及家屬的情緒十分激動,覺得「不方便」「不自由」「憋得慌」。醫護人員便承擔了為其購買生活用品、買水果、取快遞等服務。
  為雲南的三無小夥患者理髮的門鳳民,為小患者採購書本並輔導其學習的魏斌……採訪中,封閉式管理背後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
  楊玉美是個細心的人,她給記者算了幾筆「帳」。每天醫護人員統計病人陪人吃飯、收費、分餐就要花費3個小時,從1月15日至3月15日,病區的門開關了5868次,每日統計、收取餐費、發餐共計5900餘次,工作人員、陪人、病人每天每人測體溫2次,增加體溫登記、外出登記、陪人登記本3個。在病人多,護士少的情況下,一病區仍按時完成教學培訓、質控工作,無差錯事故及糾紛投訴發生。
  雖然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是定點醫院的重要使命,但作為省級胸科醫院,醫院其他科室的工作不能受到影響,患者仍然要接受最好的醫療服務。過去兩個月,每個病房都有幾名醫護被抽調去隔離病房工作,為了既保證患者和陪人的安全,又為患者提供最好的服務,剩下的醫護人員都在滿負荷工作。
  疫情防控不止在隔離病房,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築起堅不可摧的「防火牆」,為了患者的安全,普通病房也是這場戰「疫」的另一戰場。一線戰「疫」工作者可敬,為了患者平安辛勤付出奔波忙碌的普通病房護士同樣可敬。
展現「90後」擔當的
醫療垃圾回收員

  在定點醫院,還有一個「高危」職業——保潔員。
  原先醫院的保潔工作不過維修、衛生清潔、電梯司乘等服務,面對疫情,他們又增加了不少艱巨的任務:疑似或確診病人做檢查經過路線的公共區域消毒、確診病人化驗樣本的送檢、確診病人醫療垃圾運輸。這些看似簡單的工作,因為處於定點醫院之中,帶來了相應的無形壓力。沒想到的是,省胸科醫院東院區的醫廢回收全是由一名1994年出生的小夥子完成的。
  4月22日下午3點,山東深國貿物業管理公司主管周子豪像往常一樣穿好防護服,靜靜等待醫療垃圾回收車的到來。為了保障安全,胸科醫院實行醫廢不落地規定,即醫療廢物回收來之後直接裝車轉運,不放置暫存點。
  回收車一到,「全副武裝」的周子豪推著黃色醫廢箱開始了日常工作。他告訴記者,平時常見的醫療廢物包括防護服、口罩、藥瓶、棉籤等並不算太重,但疫情期間,隔離病房裡病人和醫護人員接觸過的所有東西都被視為醫療廢物,包括生活垃圾、床單被褥等等。這樣繁重的工作量讓健壯的周子豪都有些吃不消,何況還要在身穿笨重的防護服的前提下進行這些工作。
  周子豪首先來到的是隔離病房的清潔區,這裡的垃圾一般是醫護人員的生活垃圾。由於清潔區沒有電梯,手推車也上不來,他只能一袋一袋地徒手往下搬,忙的時候他曾這樣來回上下了幾十趟。收集完清潔區的垃圾,周子豪又轉到了隔離病房樓前側,乘電梯上去收集隔離病房病人的垃圾。  到了病區,周子豪進入病房門口的醫療放置點,將一袋袋垃圾放到黃色收集箱內,其間他一句話沒說,快速麻利地完成了所有工作。待全部醫療廢品收集完成,裝車完畢,周子豪的工作才算順利完成。他說,之前病人多的時候,他曾一天運送過32箱垃圾,每次的回收時間都要三四個小時。
  從大年初二到3月底,周子豪兩個月沒有回過家。作為一名管理者,周子豪本不需要承擔保潔員這個工作,但他仍然主動請纓:「當時很多保潔員聽說要回收新冠肺炎患者的垃圾都有顧慮,我覺得自己年輕,身體素質也好,之前也學習過院感防控的知識就主動承擔了下來,後來覺得換人會增加風險,乾脆就全都自己幹了。」
  隨著病人的逐漸減少,記者問他是不是該歇一歇了,他說,都堅持到今天了,我就一直堅守吧。在他身上,記者看到了「90後」青年充滿正能量的樣子,讓人感到美好,心生敬佩。
(本版照片均由常青供圖)

相關焦點

  • 小逄觀星|紀錄片《同心戰「疫」》熱播:我們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小逄觀星】可愛的中國,可愛的身影——觀紀錄片《同心戰「疫」》大眾日報·新銳大眾記者 逄春階我喜歡看紀錄片,我喜歡看同代人拍的紀錄片那種氣息獨一無二,是無法掩蓋的,那種氣息恰恰是最珍貴,最真實的。這就是同代人記錄的價值。這是獻給未來者的珍貴禮物。6集紀錄片《同心戰「疫」》,讓我看到了一幅幅面孔。有熟悉的面孔,他們是鍾南山、張定宇、張伯禮、陳薇、杜斌、焦亞輝等等;更多的是陌生的面孔,但陌生的面孔裡,我也看到了熟悉的姿態,那是逆行的姿態,透著堅毅和從容。
  • 【地評線】金羊網評:「你的樣子」,就是戰「疫」必勝
    在抗擊疫情最關鍵的時刻,我們向英雄致敬,用文字記錄逆行的身影,用文藝激揚奮進的力量,將溫暖、大愛和祝福傳遞給每一個人,期盼勇士凱旋,共迎戰「疫」勝利。有一種精神,讓人肅然起敬;有一種感動,讓人熱淚盈眶;有一種樣子,讓人永遠銘記。每年央視的節日晚會,總有幾個瞬間引起我們的共鳴。「你的樣子,就是中國的樣子。你怎麼樣,中國就怎麼樣。」
  • 「溫州最美抗疫人」溫州機場公安戰「疫」群英譜①
    機場分局黨總支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經中共溫州市公安局機關委員會同意,在抗疫一線成立四個疫情防控處置工作臨時黨支部,迅速發動全員日夜奮戰在機場這一疫情防控的最前沿陣地,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
  • 戰「疫」人物|堅持微笑的戰「疫」人
    戰「疫」人物|堅持微笑的戰「疫」人 2020-03-24 1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戰「疫」中的洞口疾控人,盡顯英雄本色
    全體職工取消休假,24小時應急值守,對疑似病例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對病例標本進行採集、送檢,…每個小組都日夜忙碌著,他們充分發揮疾控人的拼搏精神,舍小家顧大家,用那分滾燙的激情,在疫情防控一線,認真履職,積極擔當,展示了洞口疾控人的風採。疫情分析研判組是這場戰「疫」的指揮中心,他們負責防控方案的制定,疫情信息的收集和疫情趨勢的研判。
  • 戰「疫」e起來丨ISC 2020前沿解讀系列 腦出血後抗栓治療的重啟與...
    戰「疫」e起來丨ISC 2020前沿解讀系列 腦出血後抗栓治療的重啟與時機—高遠 2020-06-05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那群島上的戰「疫」人
    大年三十至今,有這麼一群人,整整一個多月沒有休息,不分日夜,始終奮戰在西壩島防疫最前線!他們用自己的平凡和堅守護衛著島上居民的安全,用敬業和奉獻默默踐行著戰「疫」人的錚錚誓言。值守點上的戰「疫」人陳琳,西壩街道辦事處禁毒社工。自參與防疫工作以來,除了處理禁毒工作,也服從街道安排,全天候協助社區做好封閉小區、體溫測量等重要工作。期間,因腸胃炎發作,連續幾天吃不下飯,仍一直堅守在崗位上。
  • 戰「疫」故事|並肩戰「疫」:穿上藏藍色,我們的責任都一樣
    他們更是與我們並肩戰「疫」,共同堅守的戰友!他們勇敢擔當,信念堅定,義無反顧,衝鋒在前!用行動踐行著「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的錚錚誓言!他們就是逆行衝鋒在抗疫一線的輔警們!郭鴻睿,灌雲縣公安局指揮中心輔警(現工作於疫情防控工作專班)。
  • 聽,戰「疫」回聲!每一聲都透著熱血和感動!
    「請命赴前線,家國都要安!」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暴發。除夕之夜,舉國團圓,有人卻在團圓時刻離別,出徵支援湖北。他們是丈夫,是父親,也是兒子;她們是妻子,是母親,也是女兒。在平常生活裡,也許他們都是普通人,但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他們與病毒對抗,他們是最美逆行者,是英勇的戰士。
  • 雞東戰「疫」「十二」時辰,這座城,這些人……
    居民「十二」時辰的雞東戰「疫」 「十二」時辰卯時·日出5:00—7:00卯時·晨光微露「黨有號召,我有行動」。每個黨組織都是一個戰鬥堡壘,每名黨員都是一面旗幟。在疫情防控的一線,一個個戰鬥堡壘巍然矗立,鮮紅的黨旗高高飄揚,一名名黨員挺身而出。
  • 從戰「疫」報導好標題看修辭手法的運用
    否則,則會使文章失去神氣,讓人讀來索然無味,難以留下深刻印象,也使得文章的效果大打折扣。近期各大媒體的戰「疫」報導中,有很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標題。這些標題巧用比喻、借代、對比、排比、對偶和引用,這種運用修辭手法擬標題的做法,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   1.
  • 薊警「花語」:在戰「疫」中成長
    薊警「花語」:在戰「疫」中成長 2020-03-08 0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女醫生的戰「疫」日記:「每一次下班後清點人數,一個不少...
    做好防護,保證工作質量,才能醫患雙贏,所以,我們把進病房前、在病房工作中、出病房後的每一個細節都想了又想,制定詳細的工作流程。 我們也把工作中和生活中需要的物資做了詳細的計劃,當我們把物資計劃發給醫院時,院領導說全力保障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所需。我們在前線真是不勝感激,有了這份保障,我們就是有了鎧甲的戰士,無所畏懼了,更加有戰勝病魔的信心。
  • 「疫」戰到底,絕不後退
    編者按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湖北各級法院黨組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把疫情防控作為最緊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狠抓落實,湖北法院廣大幹警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 兵不厭詐 《星際戰甲》全新版本今日上線
    暢遊旗下超能動作網遊《星際戰甲》今日推出全新支線任務「兵不厭詐」。「兵不厭詐」以疫變瘟疫為劇情點,天諾戰士們需要獲得掌管瘟疫之力的全新戰甲,劇情刺激,挑戰性極強。同時,「兵不厭詐」還為各位天諾戰士帶來了新武器和冰雪寒霜與守護的新外觀。疫變瘟疫的秘密,等你揭開。
  • 【戰「疫」故事】抗疫「調度室」 戰疫「先鋒隊」——醫務科疫情...
    每一項流程都是一道「防疫關卡」,每一項制度都是一層「防護隔離衣」,每一項都馬虎不得,需要仔細斟酌、思考。很多次工作到八九點鐘後,醫務科科長吳磊都會坐在辦公室「靜」一會兒,將一天的工作、一份份數據在腦中一一盤算,確保各項工作沒有疏漏。對他來說,「最累的不是體力,而是流程制度的梳理。
  • 迅遊國際版開荒星際戰甲全新支線
    近日,《星際戰甲》再次推出全新支線任務——兵不厭詐,而疫變瘟疫作為此次支線的劇情點,天諾戰士們需要獲得掌管瘟疫之力的全新戰甲,劇情刺激,挑戰性極強。同時,「兵不厭詐」還為各位天諾戰士帶來了新武器和冰雪寒霜與守護的新外觀。疫變瘟疫的秘密,等你揭開。
  • 山東戰「疫」最美青年:以青春之名,匯聚磅礴戰「疫」力量!
    全省共有1300多名青年醫護人員 支援湖北戰「疫」一線、 15萬多名青年志願者、鄉村「好青年」、 返鄉團員參加了城鄉社區防疫,
  • 在抗疫一線書寫奮鬥故事 10人獲評山東戰「疫」最美青年其中青島2人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4月8日訊(記者 吳爽)8日晚,由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共青團山東省委、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山東戰「疫」最美青年雲發布儀式舉行。經過組委會初審、青年代表線上覆審和公示,10名來自不同崗位基層一線的傑出青年獲評山東最美戰「疫」青年。
  • 80後畫家7天創作70幅戰「疫」漫畫,熨帖暖心
    李國開本來是一名80後國畫家,但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傳染肺炎的戰「疫」打響以後,他變身為一名用毛筆為槍的漫畫「戰士」,以每天10幅作品的速度創作漫畫,或謳歌白衣天使,或圖畫防疫細則,或勸戒人心世態,或讚賞人間真情……畫面簡潔熨帖,筆墨輕鬆詼諧,可謂是閉門生活中的一副「暖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