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灰洞定位諮詢 侯德夫
定位理論說:市場不是產品之戰,而是認戰之戰。但實際上,產品本身具有媒體屬性,甚至可以說,產品是影響顧客認知的最重要的媒體。
因此,市場認知之戰的基本戰鬥,是不同品牌的產品之間的較量。如果你的產品表現與空中傳播的定位概念並不吻合,那再好的定位機會、再多的廣告轟炸,也不能幫助你贏得與對手的戰鬥,在顧客心智中佔據一席之地。
簡言之,定位絕非玩概念,認知之戰,就是產品之戰,產品是決定你的定位戰略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配稱。
然而,你的產品會給顧客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對品牌競爭力是加分還是減分?許多企業在這方面思考複雜而混亂,導致產品沒有形成對敵的優勢,反造成內部自相殘殺,付出多而收穫少。
那如何對產品線進行取捨與規劃,打造出強大的產品陣容呢?
必須要有清晰的標準。在此向大家介紹「 灰洞產品矩陣 」這個簡單易用的工具。
根據產品與定位的關係、產品對顧客的認知影響強弱,可以分為四種產品:
1、產品錘:強化品牌定位的核心單品。
有產品錘的品牌往往很強大。產品錘有下面兩個特徵:
(1)持續暢銷,不僅銷量最大,還能給品牌創造豐厚利潤,也就是並非靠低價贏得顧客選擇;
(2)產品外觀具有清晰的可辨識性並長期保持不變,給顧客留下穩固印象,成為顧客口頭傳播的指代,也就是產品具有視覺錘的作用。
如茅臺的飛天就是產品錘,其他高端醬香白酒如年份茅臺、定製茅臺是肌肉型產品。
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是產品錘,其他漢堡則是肌肉型產品。
產品錘應始終作為品牌傳播的主角,數十年如一日,讓它夯入顧客心智中,乃至不知不覺成為幾代人的朋友,如可口可樂的弧形瓶已是百年經典。
2、肌肉型產品:符合品牌定位、強化定位的產品。
由於行業屬性原因,很多品牌只有一系列的肌肉型產品,而不易打造出產品錘。如勁霸茄克有很多版型,格力空調有很多型號,這類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今年暢銷的產品很難在下一年還能受到同樣歡迎。
需要小心的是,肌肉型產品的數量也要控制,如果產品數量太多、讓顧客難以選擇的話,那就削弱了顧客認知。那些多餘的產品就不再是肌肉,而淪為肥肉型產品了。
3 、肥肉型產品:弱化定位的產品,但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夠強大,還在企業能力圈內,或因顧客便利原因,能夠讓品牌託管,從而獲得一定銷量。
如麥當勞的雞塊、薯條、可樂等,沒有這些,人們吃漢堡快餐反倒不痛快,但它們絕非品牌的差異化與競爭力所在。
勁霸專賣店也賣褲子、襯衫、T恤、西服甚至鞋子等,但要控制好比例,過於突出,則會破壞品牌認知,演變為腫瘤型產品。
肥肉型產品在競爭不激烈或對手比較弱時,可以創造不錯的銷售額,讓品牌獲得增長。如海爾以冰箱、美的以空調為肌肉型產品,但為什麼它們還能胡吃海喝,在其他很多家電品類表現亮眼?很大原因是它們遇到的大都是肥肉型對手,大胖子當然碾壓小胖子。
但競爭是動態變化的,如果遇到強大肌肉型對手的猛烈攻擊,企業不及時甩掉累贅,肥肉型產品就會演變為腫瘤型產品。
如TCL手機在2000年前後在中國市場相當紅火,2001年重金聘金喜善為代言人、並由張藝謀執導廣告片,2002年成為國產手機王者,2003年頂峰時給TCL集團帶來80%的利潤——真是好大一口肥肉!李東生還曾說是「手機救了我」。然而,形勢很快發生逆轉,TCL手機隨後陷入持續虧損的困境,如今在中國市場已奄奄一息。還好李東生知道彩電業務是TCL的根本,並把資金用來培育生產液晶面板的華星光電,十餘年來並沒有繼續在手機業務上加碼硬槓,而是讓它轉型為貼牌加工,主攻海外,否則它就會變成超級腫瘤,反噬掉整個TCL。
4 、腫瘤型產品:不符合定位,且嚴重破壞品牌認知。
對腫瘤型產品,應該主動儘快切除,將資源集中用於做強主業,讓品牌恢復健康。因為這種產品對品牌危害極大,競爭越激烈,對手越強,病症就發作得越快。比如森達、帥康、樂華、春都等很多企業盲目多元化,進入自身並無優勢的領域,徒耗資源,無所建樹,反而拖累主業下滑,最終落得被轉賣的命運。
當然有些品牌是一直帶著腫瘤生存的,如茅臺有中端醬香型白酒茅臺王子酒、茅臺迎賓酒,還有茅臺紅酒、茅臺啤酒等。之所以腫瘤沒有暴發,是因為顧客在心智中對這些產品替企業做了「切割」——這些產品賣得很差,並沒有影響人們對茅臺的認知。
所以,企業推出腫瘤型產品而不被市場接受,實在是一件好事。比如麥當勞曾推出過比薩,很快以失敗收場。麥當勞應該感謝消費者在幫助它對「癌細胞」免疫。
反過來,企業把腫瘤型產品設計得越酷,賣得越好,越是在加速破壞其原有品牌認知,與聚焦於打造產品錘和肌肉型產品、通過強化定位來發展品牌的方式相比,潛在的損失之大是難以估量的。如小米2013年推出紅米手機,雖然紅米成為爆品,卻讓小米變得不酷了。不足千元的低價紅米成為小米手機向中高端市場轉移的障礙,小米手機銷量在2016年也被華為、OPPO、vivo三巨頭反超,如今更難望對手項背,甚至被華為旗下品牌榮耀力壓一頭。
2019年1月10日,雷軍宣布將紅米拆分為獨立品牌, 並在發布會上公開怒懟榮耀,看來真是咽不下這口氣。可雷軍本應該瞄準蘋果iPhone著力上攻,而非下探搞出腫瘤型產品,興奮地製造悲劇。(可參考: 《 雷軍的遺憾:我錯過成為世界最偉大企業家的機會!》 )
再說,紅米獨立運營,並不意味著小米就真地解脫了它,因為「紅米」這個品牌名還是與「小米」明顯帶著親戚關係,認知上仍會被歸為一家。這個手術做得不徹底。
此外,就算紅米再更名,小米手機就變得健康了嗎?
到小米之家、小米商城看一看,小米還有多少腫瘤型產品,就知道小米依然前途渺茫,就看它還能向老天借多長命數了。(可參考: 《不懂請外腦的企業,命數是朝老天借來的》 )
你的品牌健康不健康?命數會有多長?快用灰洞產品矩陣,來看看你的產品線有沒有肥肉型產品、腫瘤型產品吧!
作者簡介:
侯德夫,資深戰略定位專家,灰洞定位諮詢首席諮詢師。
深耕定位15年,是國內最早自發發現定位價值並鑽研定位理論的人之一,曾任特勞特(中國)戰略定位諮詢公司高級分析師、君智諮詢集團首任戰略總監。
著有《重新認識定位》、《超越科特勒:定位論與中國營銷新方向》、《成效管理:重構商業的底層邏輯》,譯有史上最佳營銷書《我怎麼沒想到?顯而易見的商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