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矩陣是自媒體帳號走向商業化最重要的一步,或者說是帳號規模化管理的前提,通常帳號矩陣的基本思路是:多平臺發布、多帳號協作、一體化管理。具體的我們來看幾種常見的模式:
團隊類型的矩陣
團隊類型的矩陣,我簡稱為多人同平臺矩陣。
當今的自媒體行業已經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時代了,但凡你能看到的大V帳號幾乎都是有自己所屬的團隊的,一個團隊通過有幾個或者幾十個大號,他們之間抱團取暖,相互轉發,形成了流量的共享,粉絲的互動,最後共贏,這種情況不僅僅出現在自媒體行業,很多企業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你想在自媒體行業做到穩定商業變現,那麼加入一個團隊是最好的也是最快能讓你自己成長的方式。目前瀋陽有一家燒烤店的開瓶哥非常火,於是也帶動了他老闆和他同事的帳號,他們之間經常互動,形成了自媒體強矩陣,從而推動了整個線上巨大流量的品牌效應。
往往形成這樣矩陣的團隊成員都是存在著一定利益或者共性關係的群體,比如公司的員工,也可以做這樣的矩陣。在微博上可以形成企業官微、總裁微博、員工微博,三位一體的矩陣,或者還可以作為員工微博、產品微博、粉絲微博和活動微博四位一體的矩陣。比如我們常見的小米雷軍的微博自媒體基本上就屬於三位一體和四位一體的綜合矩陣。
除了團隊類型矩陣,還可以做近距離關係類矩陣。
什麼叫近距離關係類矩陣,舉個例子,比如你哥有一個大號,那麼你也可以做一個同屬性的帳號,關於同屬性的定義有如下幾點:
兩個帳號之間要有內容的交集,舉個例子假如你哥是原創出鏡唱歌的帳號,那麼你也可以做一個自己唱歌的帳號,帳號的一部分內容可以為你和你哥同時出鏡的內容。抖音上有一個江蘇種大棚蔬菜的小夥,1000多萬粉絲,很火,模仿別人唱歌的,他妹跟他老婆也紛紛註冊了帳號,做的內容除了秀自己生活之外,也會發一與這位小夥合唱的作品,也會發一些這位小夥的日常生活,這對於粉絲來說是非常渴望看到的。畢竟對於大V的粉絲來說,他們都會有好奇心去了解他的生活。作為自媒體人,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優勢形成帳號孵化,最終達到帳號矩陣的內容形態。
最近我也發現了一些自媒體按照這個思路在蹭熱度,把自己包裝成某某某的哥或者妹,然後藉助大V流量,快速布局了自己的流量池和形成了自己品牌。我們經常所說的很多網紅一夜爆紅,有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作為草根自媒體,如果你不是大V,也沒有資源和流量,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做多平臺矩陣,可能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所謂的多平臺矩陣,簡單的理解就是多個平臺發布內容,這有幾點需要注意:
多個平臺的帳號名稱、定位、標籤要完全統一多個平臺的內容發布要考慮時間先後順序多個平臺的內容發布要有主次之分舉個例子,比如你做了百家號,你可以再做一個微博、或者知乎等等,這幾個平臺的內容可以一樣,這樣的優勢是可以增加在全網的信息流,增加權重,提高品牌效應,缺點就是容易霸屏,但是整體來說利大於弊。這種方法簡稱一人多平臺的矩陣。
注意事項:
帳號之間要有主次之分,兩個帳號同時發力,避免信息混亂,帳號定位不清。一硬一軟,品牌硬性信息輸出+品牌軟性訴求感化,兩方面俘獲消費者。通過做自媒體矩陣,可以形成共振效應,快速擴大品牌知名度,還能達到一個聲音對外的效果。
除了上面幾種情況,還有一種比較官方的方法,那就是加入MCN機構。
可以說當你沒有加入自媒體MCN機構之前,你還不是「正規軍」,當你加入之後,你就搖身一變成為了「正規軍」,那麼就會有專業的團隊和機構來給你做策劃和管理,所謂的MCN機構其實就是擁有資本實力的傳媒公司通過再加工,讓你的帳號形成專業化,最終實現商業變現。我們常見的:同道大叔、回憶專用小馬甲等等都籤約的有MCN機構,有的甚至自己就是MCN機構。
目前百家號、微博、知乎等等自媒體平臺都有MCN機構入駐,甚至可以這麼說,從前你是火車,當你加入MCN機構之後,你就等於坐上了火箭,當然加入MCN機構也是有一定門檻的,可遇不可求。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寧靜財團,定期更新內容,如果你有自媒體任何疑問,私信或者留言,我來解答。百家號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未經授權,嚴禁搬運,合作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