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圖人的遷徙:使非洲成為世界上民族成份最複雜的地區

2020-12-05 野談歷史

非洲人主要屬於兩大種族,即尼格羅人種(黑色人種)和歐羅巴種(白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佔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二,他們可分為蘇丹人和班圖人兩大系統。

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幾乎佔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內。它們的外形特徵為黑膚捲髮、大嘴厚唇、鼻大扁平。班圖人都有著血緣關係,而且也有共同的語言。目前屬於班圖語系的有四百多種。

一、班圖人的起源及遷徙原因

班圖人的起源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學者認為班圖人的祖先來自亞洲,並帶來了鋤耕農業和放牧式的畜收業。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班圖人起源於非洲,它們是非洲土著居民的基本組成部分。考古學和民族學所提供的材料,證明了前一種看法是錯誤的,後一種看法是正確的。

關於班圖人最初的居住地問題,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在東赤道非洲的大湖地區,有的認為是在西赤道非洲的喀麥隆高原(喀麥隆、查德、奈及利亞三國交界處)。但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接受後一種意見。認為班圖人的最初居住地在赤道附近的某一個地區。

班圖人由赤道附近的故鄉向南部非洲擴展稱之為班圖人的遷徙。遷徒的時間大約由公元一世紀開始一直到十九世紀結束。但是早在一千年前班圖人已居佳在南非地區,遷徒的原因其說不一。有的說是由予北部哈米特人向南部的侵襲,有的說是由於北部蘇丹人的壓力,有的說是因為撒哈拉地區的幹早和沙漠化,有的說是因為玉米的普遍種植促使人口迅速增殖而不得不遷徒,也有的說是因為大湖地區的昏睡病發生的作用,還有的說是蝗蟲成災所致。

二、班圖人向東的遷徙

班圖人遷徒的情況複雜、路線錯綜,大致分為東、南,西三路。

班圖人向東遷徒的過程中,有些班圖人遇到哈米特人,逐與其融合在一起。稱為哈米特-班圖人和班圖-哈米特人。

哈米特-班圖人是哈米特的部落吞併了班圖人的部落,從而組成了大的部落聯盟。在這種部落聯盟中,首領是哈米特人,語言則沿用了班圖語。他們曾在歷史上建立了基塔臘、布幹達等國家。這種人操著兩種語言,一是講基尼奧羅語,主要有幹達、尼奧羅、尼安科列和託羅等族,分布在今烏幹達境內;一是講基隆迪語,主要有尼亞盧安達和隆迪等族,分布在今盧安達和蒲隆地境內。

班圖-哈米特人是班圖人的強大部落聯盟同化了附近的哈米特人而形成的,重要的有泰伊塔、基庫尤、阿坎巴等族,主要分布在肯亞境內。

在東遷的過程中,有些班圖人遇到尼羅特人(蘇丹人與哈米特人的混血種族),並與他們逐新融合在一起,稱為班圖-尼羅特人。分布在維多利亞湖的東岸,即烏幹達的東南、肯亞的西南。這種人中最重要的是瓦卡維朗多族,該族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講斯瓦希裡語,在經濟結構、風俗習慣上與班圖-哈米人幾乎相同,另一部分講尼羅特語,在經濟結構、風俗習慣上很接近尼羅特人。

遷到東非沿海的班圖人,因為阿拉伯人的貿易和定居(有印度人和波斯人等),使居民混雜起來,形成為斯瓦希裡人。他們分布在蒙巴薩到德爾加多角沿海的狹長地帶和桑給巴爾、奔巴、馬菲亞等島嶼,他們所採用的語言是斯瓦希裡語,這種語言基本上是班圖語,但也吸收了大量阿拉伯的詞彙。

還有些班圖人,在遷徙過程中,沒有與共它非班圖人直接接觸,保持了班圖人的血統。這種人主要居住在坦尚尼亞的西部和中部內陸地區,重要的有尼亞姆韋齊和赫赫兩個民族。另外,還有一部分散居在坦尚尼亞的南部地區(由魯非季河到魯伍馬河之間),主要的有馬孔德、波戈羅、姆本加、恩丁多等族。

三、班圖人向南的遷徙

班圖人向南遷徙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馬誇人和堯人來到魯伍馬河和贊比西河之間的土地上(後來,到十九世紀,他們中的一部分返回到今日坦尚尼亞的南部地區)。在第二階段,紹納、卡蘭加、聰加等人越過馬誇人和堯人的疆域,佔據了贊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間的地區。在第三階段,茨瓦納人、科薩人和祖魯人穿過比他們先來到南非的班圖人的疆城,來到南非。茨瓦納人先向西南,然後朝南推進,祖魯人先朝南遷移,然後轉向東南,科薩人則直向南方,到費什河地區。

十九世紀初,祖魯人的部落居住在今納塔爾的北部。祖魯部落首長恰卡(1818-1828年)把這些分散的部落集合起來,建立了強大的祖魯部落聯盟。祖魯部落聯盟吞併了許多部落,其勢力範圍達到納塔爾、德蘭士瓦、奧蘭治以及莫三比克的某些地區。

祖魯人的強大對南非、東非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部落被吞併了,有些部落以各種方式擺脫了它的統治,這就導致了班圖人的北遷。加扎人脫離祖魯人的統治,向北遷移,定居在莫三比克。斯威士部落脫離祖魯人的統治,定居在史瓦帝尼。恩戈尼人向北遷徒,先定居在尼亞薩蘭湖的南部,後繼續北上,越過魯非季河,有的部落加入尼亞姆齊部落聯盟,定居在尼亞姆齊的東北部,他們大體上保持了祖魯人的特色,但也與東班圖人混雜。

思德貝菜人擺脫祖魯部落聯盟,向北遷,最初佔了德蘭士瓦的一塊土地,但不久被布爾人奪去,他們向北渡過了林波河,到達今辛巴威,徵服了當地的紹納人,定居於此地。

十九世紀初,茨瓦納人佔領著卡拉哈裡沙漠和德拉背斯堡山之間的大片土地。這時,索陀人從茨瓦納人中分離出來,組成部落聯盟,定居於菜索託。馬科洛洛人也脫離了茨瓦納人,但未加入索陀人的部落聯盟,而是往北遷移,來到現今尚比亞境內。先是馬科洛洛人統治了當地的洛齊人,後來馬科洛洛又置於後者的統治之下。馬科洛洛人又來到今馬拉威,建立了講馬科洛洛語的新部落。

四、班圖人向西的遷徙

往西遷徙的班圖人擴散到西赤道非洲,大約北起薩伊的北部邊界,南到安哥拉的南部邊界,西起沿海,東到鄰近近大湖區的廣闊地域。

西遷的班圖人按其定居的地區可分為北方部落和南方部落(即森林部落和草原部落)。北方部落定居在北部濃密的熱帶森林內,除進行原始的農業外,還採集植物、狩獵動物,往往分為較小的部落。南方部落居住在南部遼闊的草原上,進行鋤耕農業,並結成部落聯盟,或者是國家。

北方部落和南方部落按地區又可分為三部分:沿海地帶部落、中間地帶部落和內陸地帶部落。沿海地帶部落較早地接觸到入侵的歐洲人,而內陸地帶部落到很晚才接觸到歐洲人。

西遷的班圖人重要的有剛果人、隆達人、盧巴人、庫巴人、赫雷羅人、勞人、姆龐格市人等。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西班圖人已建立了一些國家。重要的有剛果王國、隆達帝國、庫巴王國和盧巴王國。

五、班圖人遷徙的影響

班圖人的遷徒影響極為深遠。

班圖人的遷徙是造成非洲民族複雜性的重要原因。非洲可以說是世界上民族成份最複雜的地方,據說有八百多個民族。形成這種狀況的原因,除阿拉伯人向北非的遷移,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班圖人由赤道地區由北向南,又一部分由南向北的長時期的遷徙。

首先,在遷徙過程中,班圖人與其它族相互融合形成一些新的部落或民族:東班圖人與哈米特人、尼羅特人、阿拉伯人(還有波斯人、印度人)的融合產生了哈米特-班圖人、班圖-哈米特人、班圖-尼羅特人、斯瓦希裡人;西班圖人與蘇丹人的融合產生了康巴杜人;南班圖人與科伊桑人的融合產生了新的部落。

其次,各路班圖人也相互融合,產生新的部落或民族:東路班圖人與南路班圖人有融合,例如屬於南班圖人的恩戈尼和屬於東班圖人的尼亞姆齊人的混合;東路班圖人與西路班圖人有融合,例如大湖西岸的瓦羅阿人是介乎西班圖和東班圖之間的民族;西路班圖人與南路班圖人也有融合,例如屬於西班圖人的洛齊人和屬於南班圖的馬科洛洛人在尚比亞的融合。

第三,在遷徙過程中,各路班圖人本身經常發生結合與分裂,從而產生一些新的部落集團。例如,祖魯部落聯盟分裂出了恩德貝菜、恩戈尼、斯威士人,茨瓦納人分裂出索託和馬科洛洛人。這些是由於班圖人的遷徙,不斷產生新部落的情況,實際上由於殖民主義的入侵,情景要複雜得多。

班圖人的遷徙以巨大的力量排擠了科伊桑人。科伊桑人的膚色是黑帶黃色,它包括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布須曼人是英文Bushmen的意譯,即「叢林裡的人」,有「野蠻」的意思,帶有侮辱性,他們從事狩獵,過者非常簡陋的原始生活。霍屯督人是英文Hottentots字,為荷蘭語的意譯,有「愚蠢」之意,也帶有侮辱性,他們比布須曼人先進,是尚武遊牧的部落。

有的學者主張科伊桑的故鄉在東非大湖地區,因為直到今天在坦尚尼亞境內還居任著語言與布須曼語和霍屯督語相近的部落,估計他們是原來居住在這裡的科伊桑人的殘餘部落。有的學者認為布須曼人,霍屯督人曾在一個時期內定居在東非和南非的廣大地區內。科伊桑人何時遷徙、擴散,目前不清楚,但是在歐洲人在非洲出現以前,他們居住在南非各地已經很久了。班圖人的南近逐斷地把他們擠到南非的最南端(即開普省)。當然,這往往是經過戰爭的,在德拉斯堡山的壁上保存著的布須曼人的繪面,共中就有布須曼人與班圖人交戰的場面,根據圖案上所反映的盾牌可以看出,與布須曼人交戰的是索陀人。

同樣地,班圖人的遷徙也排擠了俾格米人。英文Pygman是希臘文「拳頭一詞的音譯,也即個子矮小有力之意。俾格米人外形最大的特徵是身材矮小,身高約在一米二到一米四之間,是世界上最矮的人。據考古研究,他們的發源地也在東非,是非洲原始居民。由於班圖人的遷徙,這個人種被迫近移到北緯六度和南緯六度之間的熱帶森林地區。

班圖人的遷徒對其本身來說影響也是巨大的。他們由赤道附近的某一地區擴散到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並且人口不斷增殖繁衍。過去農業是主要的行業,後來畜牧業也成為重要的生計,手工業也日益發達。在遷徙過程中互相流動和混合,大的部落聯盟的建立,使原始氏族制日趨瓦解,一些地區出現了國家組織。

相關焦點

  • 班圖尼格羅人是勤勞的農耕民族,遷徙路線遍布非洲
    班圖人的祖先據說發源於查德,尼日和西非等地,這個族群的先人們是勤勞的農耕民族。因為氣候變化,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居之地向南向東各個方向遷徙,以尋找新的土地和新的生存機會。而在此之前,他們遷徙去往的地方已經有著俾格米人(成年人平均身高一米四)和科伊桑人(布須曼人)等原住民,而已經懂得使用鐵器的班圖人明顯比這兩個處在石器時代的族群更有競爭力。
  • 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起源:釐清班圖人為什麼遷移到世界各地中去?
    非洲黑人文明作為世界文明的一種,在語言、農業技術、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發展實際上是非洲精神文明內核的具化。 非洲黑人可分為班圖和蘇丹兩大支,而班圖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其人口佔全非洲人口總數的1/3左右。班圖大遷徙運動將其農耕文明傳到非洲的大片土地,促進了非洲文明向現代文明的演進。班圖文明作為非洲文明的重要分支,它的文明內涵一定程度上對於研究非洲黑人文明起源。
  • 在班圖人遷徙的動因問題上,學術界目前提出了兩種解釋
    在班圖人遷徙的動因問題上,學術界目前提出了兩種解釋。其一,人口激增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班圖人由狩獵和採集經濟向農耕經濟過覆後,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較穩定的食品來源,生活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為人口生產的增長定了基礎,從而引起人口增長的加快。
  • 旅行的收穫:走進非洲,探秘納米比亞,原始的桑人和班圖人
    車子進人納米比亞後人煙更稀少,經常是開幾個小時見不到一幢房子。納米比亞是非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全國總面積八十多萬平方公裡,總人口不到二百萬,還不如北京朝陽區的人口多。納米比亞人根本不用種田,因為這裡盛產鑽石和金屬礦,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鈾礦就在納米比亞境內,而我的第一個落腳點就是鈾礦附近的一個海濱城市斯瓦克蒙(Swakopmund),我在這裡加人了一支探險小分隊,準備開車橫跨整個南部非洲。
  • 南非史:班圖黑人從科伊桑人學到什麼?
    20世紀有人竟編造荒唐可笑的名詞「外來的土著」,用以稱呼班圖黑人。班圖黑人早在公元二三世紀就已出現在林波波河沿岸,比歐洲人早一千多年。更為重要的是,二者性質完全不同。荷蘭和英國移民是資本主義時代歐洲殖民擴張的產物。在非洲大陸早期史中,幾乎所有非洲民族都處於不斷遷徙過程中,遷徙路線的趨向大致是自北而南。遷徙往往是民族融合的前奏。
  • 班圖人遷徒對非洲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班圖人遷徙的時間跨度達千年之久,他們的足跡幾乎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因此,班圖人遷徒對非洲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斑圖人遷徙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帶去了先進的鐵器鋤耕農業文化,牛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推動文明的進步。研究表明,原始班圖人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他們揅握了鐵器的製作和使用。因此,斑圖人足跡所至,鐵器也被引入。關於這一點,從撤哈拉以南非洲許多早期鐵器時代遺址的分布範圍與現代班圖人分布地域基本吻合上,已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
  • 世界上最矮的民族,特瓦族俾格米人,非洲最原始的民族
    世界上有最高的民族,那麼,自然就有世界上最矮的民族。你知道世界上最矮的民族是哪個嗎?今天小編將帶你一起來看一看,世界上最矮的民族。特瓦族俾格米人是非洲最原始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雨林中。他們屬南方古猿--赤道人種的一個特殊支系,也稱"尼格利羅人",即"矮小黑人"之意。
  • 中國世界古文化:班圖人大遷徙,千島之國燃戰火,土耳其仁政改革
    1817~1834年的十幾年間,非洲南部地區的班圖人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一次次的大廝殺。一時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社會隨之引起了一系列複雜的變化,並掀起了一次自南向北的大規模遷徙熱潮,班圖各族之間進一步分化和融合。
  • 「科普」向非洲以外地區遷徙
    從距今約10萬年前開始,一些遠古人類開始走出非洲,在世界其他地方定居。現代人部落逐漸出現在亞洲西南部,從那裡,人類開始向東、向西遷徙,來到亞歐大陸更偏南、更溫暖的地區。這些遷徙將人類帶到了類似非洲故土的自然環境,因此不一定意味著他們有任何技術突破。事實上,許多其他物種也存在類似在亞洲和非洲之間遷徙的情況。
  • 科學家怎麼知道人類起源自非洲
    安樂蜥蜴是400多種分布在美洲及加勒比海島的蜥蜴,它們是世界上爬行動物中物種數最多的一個生物屬。科學家對這種物種特別感興趣,因為在加勒比地區每個有這種蜥蜴分布的海島上,幾乎都有6種安樂蜥,分別是:樹冠安樂蜥,樹枝安樂蜥,草叢安樂蜥,灌木叢安樂蜥,樹幹安樂蜥,地面安樂蜥(不是正式學名,只是表明它們生活在哪裡)。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一個被雪覆蓋的非常寒冷的地方。我們說的是覆蓋1400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沙漠。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它佔地900萬平方公裡,佔非洲領土總面積的30%,被許多國家瓜分。
  • 世界上最喜歡內鬥的三大民族,內鬥上千年不停歇,民族四分五裂
    世界上最喜歡內鬥的三大民族,內鬥上千年不停歇,民族四分五裂趣雅談史/文(原創)世界歷史上下幾千年,恐怕大家不知道事情還有很多,早期有三個大家族非常喜歡內鬥,他們的內鬥歷史非常有名今天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三個愛內鬥的家族的其中一個:斯拉夫民族。這個民族的內鬥可是長達數千年,是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歷史。在古羅馬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蠻族部落,他們四處徵戰,硝煙不斷。斯拉夫家族就是其中之一,他們這個民族主要居住在波蘭地區,當時被稱為是維內德人。因為當時各大蠻族之間會相互搶奪領地,斯拉夫家族經常被騷擾,最終族長決定帶領大家遷徙。
  • 希特勒宣稱的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雅利安人真的是優於其他民族嗎?
    雅利安人一譯亞利安人,歷史上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遊牧民族之一。後納粹歪曲了雅利安人的概念,將北歐五國以及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等地區的金髮碧眼的日耳曼人定義為了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實際上兩者毫無關係,相距甚遠。   納粹認為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應該:長顱窄面,金髮碧眼,眼間距小,智力超群,體質極佳,為世界上最為高貴的種族。實際上古代雅利安人的典型性狀應為:黑髮褐眸。
  • 世界民族數量第一國,比中國多近200個,是非洲最富國之一
    導語:世界民族數量第一國,比中國多近200個,是非洲最富國之一中國是56個民族大融合的國家,各民族之間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是世界多民族國家的楷模。在整個世界範圍內,多民族融合的國家是最為普遍的,目前公認的單一民族國家只有朝鮮和韓國。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這個國家有250多個民族,比中國還多了將近200個,卻是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這個國家名叫奈及利亞,它不僅是世界上民族數量第一大國,也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總人口達到1.73億,在整個非洲人口佔比達到16%。
  • 都說黃種人智商高,為何非洲唯一黃種人國家窮困潦倒?
    非洲全稱阿非利加洲,位於東半球西部,歐洲以南,亞洲以西,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面積3020萬平方公裡。非洲是人類文明最悠久的大洲,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問世以來,世界考古學界普遍認為非洲尤其是東非和南非,可能是人類最早的發源地。
  • 世界地理第二講:世界主要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有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有非洲最深而狹長的湖泊坦噶尼喀湖,也有非洲最大的湖泊維多利亞湖,他們兩者都屬於斷裂下陷湖。(2)剛果盆地:內流湖地殼上升,剛果河下切,湖水外洩而成為世界最大盆地,剛果河是世界水力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剛果河下遊沒有形成三角洲。3、海岸線:平直,海灣、半島、島嶼少。
  • 走進馬達加斯加:風景優美物價低廉,建成非洲唯一黃種人國家
    一部影片《馬達加斯加》,將這座非洲境內的夢幻島嶼帶入我們的視野。熱情的民族,神秘莫測的熱帶雨林,活潑可愛的野生動物,勾得人心痒痒,恨不得立馬購買一張直飛機票到非洲,就去看看真實的馬達加斯加究竟是什麼模樣?馬達加斯加有多大?
  • 非洲這個國家的祖先來自中國臺灣,操起源於臺灣的語言,是黃種人
    提示:歷史也許不是刻意地讓人們看到近的而淡薄遠的,但它始終都在告訴人們,在遷徙與傳播的路上,只有發展才是最硬的道理——截止2018年,馬達加斯加人均GDP僅有476.4美元,在非洲位列倒數第六,在全世界則為倒數第七,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在這些個數字裡,包含的當然有著對於發展的呼喚,而這並不是膚色能夠解決的。
  • 馬蓬古布韋文化是南部非洲鐵器時代的文化,它是班圖人所創造的
    馬蓬古布韋文化是南部非洲鐵器時代的文化,它是班圖人遷入南部洲後所創造的。馬蓬古布書文化因對馬蓬古布韋山的考古發掘而得名。該山位於北德蘭土瓦,在南非與辛巴威交界的林波波河的南岸。1932年,一一位名叫範格蘭的農民勘探者登上馬蓬古布韋山,發現了金珠子、環飾、金碎片、犀牛骨和人的遺骨等物品。消息傳出後範裡特婁博士率考戰隊趕當地發掘勘探,於是,就有了更多的發現。馬蓬古布韋是深入了解南部非洲鐵器時代的極其重要的歷史遺址。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