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圖人遷徙的時間跨度達千年之久,他們的足跡幾乎覆蓋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區。因此,班圖人遷徒對非洲文明所帶來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斑圖人遷徙給撒哈拉以南非洲帶去了先進的鐵器鋤耕農業文化,牛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推動文明的進步。研究表明,原始班圖人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他們揅握了鐵器的製作和使用。因此,斑圖人足跡所至,鐵器也被引入。
關於這一點,從撤哈拉以南非洲許多早期鐵器時代遺址的分布範圍與現代班圖人分布地域基本吻合上,已可以得到很好的證明。在東非和中非,考古學家們發現了許多班圖人製作的凹底陶器的遺址,被稱為烏韋雷陶器。這類遺址分布十分廣泛,從肯亞的東南部、維多利亞區、盧E達、剛果東部,直至開賽、贊比西和林波波河地區,此外,在坦尚尼亞東北部的帕爾和桑巴拉山風的邊緣、中部的桑達維、西部烏幹達邊界以及靠近費比亞邊境的卡芸博瀑布等地,也發現了這類陶器。
通過對這些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我們知道班圖人把鐵器帶入當地,使生產得到發展。在坦桑庀亞,第一批遷入的斑圖人在當時只有猜人和採集者居住的地區開闢出農田,研究還表明,鐵器不僅在比較空曠地帶使用,而且也在比較潮混、肥沃和適宜於種植香類作物的地區得到推廣。鐵器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推進了社會的進步。伊基曼博總結道:「如果沒有鐵和香蕉,要開發像農圭、布哈亞和吉力馬札羅南部坡地等現在坦尚尼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那是不可想像的。因此,鐵器代替石器不僅是技術上的進步,它還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
班圖人遷入南部非洲,也使當地進入了鐵器時代,南部非洲鐵器時代的文化特徵主要是:食品生產、治金、制陶和半水久性的村落(村落裡的房屋用樹枝和木棍做成框架,然後再抹泥蓋成)。這些文化特徵在南部非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址中普遍存在。南部非洲早期鐵器時代的遺址分布廠泛,在贊比重南部、安哥拉、馬拉威、贊比西河以南地區(辛巴威、史瓦帝尼和南非等),都發現了這類遺址。
經研究表明,南部非洲早期鐵器時代的物質文化明顯不同於它的晚石器時代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班圖人在進入南部非洲後,鐵器文化已得到究分發腰。所以班圖人帶入的鐵器文化所代表的生產力水平要遠遠高於南部非洲晚石器時代的原住民。例如,班圖人在遷入南部非洲之前已掌握了較高水的治金術,而當地人卻甚至連最起碼的治金知識都不懂。十分明顯,班圖人的遷入把更高級的鐵器文明帶入南部非洲,有力推動了當地生產的發展。
對半永久性村落的研究表明,當時已經存在一種相當程度上以食物生產為基礎的經濟,而少數鐵做和人量磨石的發現,則又說明農業已經獲得一定發展,対一些遺址中出土物品的研究更證實了這一點。出土的作物中已發現有南瓜、豆子,穀子和高梁等品種的遺骸發現得更多和更廣泛,其品種主有錦學和山羊。
鐵器的使用所引起的生產發腰,必然促進生產的進一步分工和賀易的發展,對坦尚尼亞西部的烏文扎發掘的兩個古代鹽井的研究表明,鹽和鐵的貿易以及各地區之間的交流中鐵器時代已經開始,在對南部非洲的卡祖落遺址的發據中,發現了近似長方形的木麻結構房屋的跡,在其中一間房子裡還發現了外來的玻璃,這些發現說明公元7世紀時,內陸與沿海地區已發生了貿易的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