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約6500萬年前,隨著氣候的劇變、被子植物繁殖數量的增長以及某顆未知小行星在地球上的偶然撞擊,結束了延宕1.3億年之久的恐龍王朝。恐龍時代一經結束,曾經淪落在邊緣生態位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迅速崛起,在第四紀的中新世時期達到了進化和繁衍的巔峰。那時,盤古大陸在板塊張裂、漂移的作用下,分裂為七大洲與四大洋,並進行著板塊的裂變和擴張。
歷史的趣味性恰恰在此,越是風平浪靜的自然環境,越有可能出現奇蹟。非洲,這片人類種族、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生物種群的多樣性遠在其他大洲之上的「高原大陸」,正是人類文明最原始的一處發源地。
非洲海岸線平直,屬於熱帶氣候。中新世中期,大約距今1500萬年前,原本星羅棋布的熱帶雨林因乾旱的來襲,及至約300萬年前左右,最終完全變為稀樹草原、灌木叢和闊葉林,而熱帶雨林僅存於西部和中部的赤道地帶。
生態系統的變化,導致了生物生活習性的變化。在距今約500萬年前,以狒狒為代表的低級靈長類動物種群迅速繁衍,高級靈長類動物,即類人猿,也有所發展。而在多種類人猿中,則以南方古猿最為著名。
人類最早的祖先原本是森林古猿,約於2500萬年前開始出現。森林古猿能離開樹木,在地面活動,卻仍以四足行走,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它們不僅僅是人類的祖先,也是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等所有現代類人猿的祖先。
森林古猿遍布亞、歐、非廣大地區,但以非洲最多。非洲這片奇異的大陸,明明是猛獸眾多、乾旱無雨,可弱小的人類始祖反而在此有所進化、發展。
非洲的這一支森林古猿族群,以南方古猿的身份出現在非洲的中新世時代。南方古猿是森林古猿中的一種,是全人類的共同祖先之一,也是中新世最知名的靈長類動物。
與早期的森林古猿不同,南方古猿已經學會了直立行走,但食譜仍十分狹窄。它們在大多數時候採集水果和堅果,吃各種草本植物的莖葉,動物性食物只限於吃一些昆蟲和蜥蜴。有時候,少數森林古猿會悄悄跟在大中型食肉猛獸後面,吃它們殘留的動物腐屍,但不健康的飲食隨時可能導致古猿肝臟中毒,甚至被其他覬覦屍體的猛獸所襲擊,如胡狼和豹鬣狗。
非洲的南方古猿在逃避危險時還會保留四足著地的狀態,廣袤空曠的草原也徒增了它們的避難難度,加上速度不快,它們常常遭遇猛獸的捕殺。
在中新世的非洲草原上,劍齒虎家族中的鋸齒虎、巨頦虎,鬣狗王國中的碩鬣狗、豹鬣狗,都是南方古猿需要警惕的。而最致命的威脅,來自劍齒虎亞種中的一支異類——恐貓。
恐貓渾身布滿像花豹一樣的斑點,有著銳利的犬齒和短小的尾巴,生物學家習慣性地稱其為「假劍齒虎」。恐貓與鋸齒虎、刃齒虎等同宗兄弟的食性大相逕庭,除了能夠捕殺大型動物,如原牛、野馬、幼犀、幼象等,對靈長類動物更是情有獨鍾。
南方古猿沒有大猩猩的臂力,缺少公狒狒的大犬齒,死在恐貓爪下的數量可能最多,而巨頦虎和花豹等貓科動物也偶爾會獵殺古猿。人類的祖先,便是在這樣的危險環境下艱難生存著。
人類和貓科動物都發源於非洲,因此早在中新世時期,以恐貓為代表的貓科猛獸,常常會獵殺史前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