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認為走出非洲只屬於古人類的時候,很多考古發現卻告訴我們,靈長類動物出現後,猴子們也曾經多次走出非洲,而且還在不同的地方,進化出不同的物種。
3400萬年前猴子抵達南美洲
在今年4月10日的美國《自然》雜誌上,來自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科研人員表示,在南美洲的秘魯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發現了4顆猴子的牙齒化石,通過化驗分析,發現它們竟然來自於3400萬年之前,這意味著,曾經有一群靈長類動物,從非洲穿越了大西洋,來到了南美洲。
它們是如何抵達的呢?研究員表示,雖然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但是這些猴子卻真的還成為了最早的「海洋探險家」,當海平面下降的時候,它們搭乘著木筏來到了這裡,完成了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旅行。
當然,這裡也和3400萬年前的大西洋非常狹窄有關,這些猴子當大西洋海平面下降的時候,乘坐著木筏來到了南美洲,並且很快適應了這裡的氣候環境,因為當時的南美洲熱帶雨林已經出現了,可以為它們提供豐富的食物。
我國安徽也發現了猴子走出非洲的證據
不止是這群抵達了南美洲的猴子,研究員認為,猴子的遷徙是多次的,就好像古人類分批離開非洲,去往世界各地一樣。
據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和國外科學家聯合的一項研究項目中發現,出現於2000萬年前左右,在如今沒有現生代表的上猿超科,也曾經走出非洲抵達歐亞大陸,並且進化出了新的物種,包括古人類。
在安徽省繁昌縣,科研人員發現了一種靈長類動物化石,通過牙齒化石分析,認為這種靈長類動物來自於1800萬年之前,屬早中新世晚期,是上猿超科中克魯澤爾猿科的分支進化,而且因為離開非洲,所以它們的形態等特徵,也都有著明顯的不同。
在這次新發現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上猿超科在非洲誕生後,曾經最新抵達了歐洲,不過卻一直都沒有在非洲找到過距今1900萬年左右的化石。而這次在我國安徽發現的金氏繁昌上猿化石,則是歐亞大陸發現的最早上猿超科化石。
它的出現意味著,當歐亞大陸和阿拉伯半島連接在一起後,上猿超科中的克魯澤爾猿科最先通過阿拉伯半島抵達了亞洲東部,並且在我國完成了初步的演化,當金氏繁昌上猿出現後,它便開始朝著歐洲遷徙,一直到1700萬年前滅絕。
這次的發現不僅再次印證了靈長類動物曾經在不同的時期多次走出非洲,同時,也證明了上猿超科離開非洲後最早是在東亞地區演化的,為上猿科的物種演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下一步,科學家們將繼續尋找遠古時期的猿類化石,希望可以還原出它們詳細的走出非洲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