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新京報書評周刊 ,作者徐悅東
新京報書評周刊
新京報書評周刊2003年創刊,每周六出版發行,口號是「閱讀需要主張」。書評周刊氣質是嚴肅而有趣,主要評價國內外出版的大眾類優秀圖書。
長久以來,我們對非洲發展的認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解。其實,非洲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明,除了眾所周知的埃及文明外,還有衣索比亞文明、北非的基督教文明、東非的斯瓦希裡文明、西非的黃金文明。非洲為何會在近代以來與歐洲拉開差距?
歐洲殖民者的到來,掀起了百年血腥的奴隸貿易歷史。但是,奴隸貿易絕非簡單的「掠奪」,而是相對複雜的「買賣」,它有著一條完整且規範的產業鏈。非洲的奴隸貿易的產業鏈是如何運作的?非洲的奴隸真的是歐洲人親自去抓的嗎?為何當時非洲各國會允許販賣奴隸?非洲的殖民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大西洋的奴隸貿易又給非洲各國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在甲骨文譯想沙龍No.2,《一把海貝:從奴隸貿易興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譯者、《穿越非洲兩百年》的作者郭建龍,做了一場題為「大西洋黑奴貿易——一段橫跨數百年的非洲血腥史」的分享,與大家談到他對上述問題的看法。
撰文 | 徐悅東
《一把海貝:從奴隸貿易興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英]託比·格林(Toby Green) 著,郭建龍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2020年11月出版
1
歐洲殖民者到來前,
非洲曾有過燦爛文明
說到非洲文明,大家最先想到埃及文明。但其實,在埃及之外,非洲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熟知的文明。除埃及文明外,第二大非洲文明是衣索比亞文明。衣索比亞文明源遠流長,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在。郭建龍表示,熟悉中世紀史的人知道,那時歐洲人就一直期盼,有一位來自東方信奉基督教的約翰長老來幫他們擊敗穆斯林。這個約翰長老很可能就是衣索比亞人,因為衣索比亞是很早就信奉基督教科普特教派。
衣索比亞在埃及的新王朝時期就有了文明。在公元一世紀,阿克蘇姆王國成立。直到現在,我們還能看見阿克蘇姆文明流傳下來的高大的紀念碑。衣索比亞人一直信奉基督教,其所羅門王朝一直統治到1974年。
除了衣索比亞,北非有許多人都很熟悉的迦太基文明。在迦太基被羅馬滅亡之後,北非就被羅馬化了,後來北非才被穆斯林化。現在北非還保存了一些羅馬化後流傳下來的古蹟。
郭建龍非洲行的路線圖。
在東非地區,斯瓦西裡文明在歷史上也有著重要地位。斯瓦西裡語是阿拉伯語和當地語言的混合語。斯瓦西裡文明所留下的重要遺蹟就是大辛巴威。直到現在,斯瓦西裡語在肯亞、坦尚尼亞和烏幹達等東非國家還是通用的。
西非地區孕育了重要的黃金文明。在歐洲人到西非之前,西非有著三大帝國:加納帝國、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馬裡帝國和桑海帝國信奉伊斯蘭教,加納帝國信奉本土宗教。在歐洲殖民者到達西非之前,歐洲人就已經使用著西非的黃金。西非的黃金通過北非的穆斯林轉運到中東和歐洲。因此,早在葡萄牙人發現好望角之前,歐洲人就知道西非盛產黃金了。
郭建龍表示,在14世紀,大航海時代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當時的世界首富很可能是馬裡國王曼薩·穆薩。為何曼薩·穆薩會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1324年,作為一個虔誠的穆斯林,曼薩·穆薩決定去麥加朝聖,他帶了6萬人穿越撒哈拉沙漠。這6萬人中,由1萬個奴隸專門攜帶黃金,每人攜帶兩公斤。此外,還有80頭駱駝專門馱黃金,每頭駱駝馱幾十到上百公斤黃金。保守地估計,他去朝聖所攜帶的黃金就有20噸,相當於現在70多億人民幣。因曼薩·穆薩一路上到處使用黃金,也到處施捨皇家,在他到埃及之後,金價跌了10%。
此外,非洲還有剛果文明。剛果文明是一個體量龐大的文明,其規模差不多有印度文明的大小。
郭建龍,自由作家,社會觀察家,曾任《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已出版社科歷史暢銷書《汴京之圍》、「中央帝國密碼三部曲」《中央帝國的財政密碼》《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中央帝國的軍事密碼》;歷史遊記《穿越百年中東》;小說《告別香巴拉》;文化遊記「亞洲三部曲」《印度,漂浮的次大陸》《三千佛塔煙雲下》《騎車去元朝》等。
雖然歐洲殖民者認為,他們自己給非洲帶來了文明。其實,早在歐洲人到非洲之前,非洲早已經是伊斯蘭教的天下了,這是因為穆斯林掌握了貿易。穆斯林從北非和東非出發,把貨物運達西非和剛果。然後,穆斯林商人從非洲人那裡換來象牙和黃金。這條貿易路線很早就通暢了,這些穆斯林商人也將伊斯蘭教傳播到非洲各地。
2
奴隸貿易終結後,
非洲反而被殖民化
郭建龍表示,大家對非洲存在著一些常見的誤解。眾所周知,在歷史上,非洲的奴隸貿易很興盛。許多涉及非洲奴隸貿易的影視作品中,都有白人到非洲抓奴隸的場景。郭建龍表示,這是錯誤的。實際上,許多非洲奴隸是被他們自己的同胞抓去進行奴隸貿易的,這當中還有阿拉伯人的參與。
雖然非洲很大,但與奴隸貿易相關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西非,一個是東非。西非主要面向大西洋進行奴隸貿易。東非則更早開發了針對穆斯林的奴隸貿易。
在葡萄牙人到達西非之後,他們首先開啟的是正常的貨物貿易。葡萄牙人送去銅條、鐵條、貝殼和布匹,換來黃金、象牙和胡椒。當時,葡萄牙人也買奴隸,不過,那時候葡萄牙人的奴隸貿易和阿拉伯人所進行的奴隸貿易很相似,他們買奴隸是為了彰顯身份用的。葡萄牙人在非洲進行的主要貿易還是正常的貨物貿易。
有人認為,歷史上歐洲人用貝殼和銅鐵換來非洲的黃金,這是造成非洲貧困的重要原因。因為黃金是全世界公認的貴金屬,但銅鐵和貝殼在長期來看會貶值。因此,這些貿易讓非洲實際上吃了大虧。剛果最早產貝殼的地方只有一座小島,所以當時在剛果,貝殼很貴。但是,巴西和馬爾地夫的貝殼簡直無窮無盡,歐洲人把這些貝殼運過來跟非洲人貿易,這使得他們的貝殼很快就貶值了。
非洲黑奴。
一般來說,大家口裡所說的典型的非洲奴隸貿易,要追溯到歐洲殖民者在美洲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開發的時候,這才開啟了非洲奴隸貿易。葡萄牙佔領的聖多美島之後,就從非洲大陸引進來第一批奴隸來勞作。後來,葡萄牙人才把更多的奴隸從非洲運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上。
歐洲人給西非盛產黃金的海岸起名為黃金海岸,盛產象牙的海岸起名為象牙海岸。當然,這也少不了奴隸海岸。當時的奴隸海岸就在現在的貝寧。當時,那地方有一個叫阿拉達的國家,從1570年前後開始對外出口奴隸,在17世紀該貿易都非常發達。
當一個地方的奴隸都被抓得差不多的時候,歐洲人就會南移販賣奴隸的中心。後來,奴隸貿易的中心南移到剛果。從16世紀之後剛果地區的奴隸貿易就很繁榮。直到最後,因為剛果的人口持續減少,最終引起了國家崩潰。
法國在西非建造的最早的殖民地叫聖路易,位於今天塞內加爾的北部,殖民者建立了一個教堂。販賣奴隸一個重要的藉口就是讓他們改信基督教,所以教堂是必不可少的設施。在西非的海岸上,甚至隔十幾公裡就有一個城堡。最早歐洲殖民者以貿易為藉口,跟當地人合作,在得到當地統治者允許之後建造城堡。一旦城堡建成之後,歐洲殖民者馬上將城堡軍事化。後來,殖民者都發現城堡有著很重要的功效,就紛紛建城堡。不過,當時歐洲殖民者的勢力範圍也就在海岸線往內陸的幾公裡範圍。若他們再深入內陸,就有殺身之禍了。所以,那時,非洲內陸還是存在著很多獨立王國。非洲的殖民化實際上非常晚。郭建龍總結到,在奴隸貿易興盛的時代,非洲有許多獨立國家。但是,在奴隸貿易結束的時候,非洲反而被殖民化了。
《穿越非洲兩百年》,郭建龍著,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2020年4月
3
非洲各國為何願意販賣奴隸?
非洲的獨立王國,比如阿拉達王國,勢力還是很強大的。他們會不斷向西方派出使團和大使。剛果很早就皈依了天主教,他們認為他們跟西方是平起平坐的,所以也不停地會向西方派出訪問團。那麼,既然非洲當時有那麼多強大的國家,為何他們願意販賣自己人作奴隸?
郭建龍表示,奴隸販賣制度不是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而有著更早的歷史淵源。在羅馬帝國,奴隸制度就很興盛,羅馬人把奴隸制度傳給了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把奴隸制度帶到東非。所以,東非反而比西非更早地存在著奴隸制度。
羅馬人對奴隸非常殘酷,有一部分奴隸要當角鬥士。相反的是,阿拉伯人對待奴隸卻有著非常豐富的面向。在一些阿拉伯王朝裡,奴隸是可以有財產的,甚至可以有極高的地位。馬木留克王朝就是由奴隸建立的。許多阿拉伯王朝的奴隸甚至能當宰相。
這是因為,除了戰俘之外,對於阿拉伯人來說,奴隸更多是一種經濟關係。奴隸本身也是有著一定人身自由的。奴隸在幫主人工作完以後,總會有閒暇的自由時間。非洲的奴隸制度就受此影響。外來的戰俘當了奴隸,其第二代或第三代其實會慢慢融入這個社會裡。奴隸的後代不是奴隸。奴隸還有一種來源是自己把自己賣給熟人。這往往是一種勞動關係,不具有強迫性,所以主人對奴隸不存在大規模監禁和懲罰的行為。
而歐洲人創造的奴隸制,實際上非常特殊。這是一種莊園農業式奴隸制。伴隨著大規模種植園的誕生,歐洲殖民者的奴隸並不存在人身自由,他們隨時可能受到懲罰和監禁。
非洲黑奴。
對於非洲人來說,很多奴隸是他們自用的。他們在和歐洲人進行貿易的時候,有的地方能用黃金或象牙貿易,但有的地方並沒有這些歐洲人需要的東西,他們只能賣奴隸。其實,對於非洲人來說,賣奴隸並不是非常悲慘的事情。只不過,等這些奴隸賣到歐洲人手裡,他們可能才發現這一切是如此殘酷。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非洲奴隸都是由他們自己人賣出去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奴隸貿易的巔峰時期,歐洲殖民者也就控制著海岸線,他們想進入內陸必須要經過當地政府的同意。而且,歐洲殖民者不是想買誰就買誰,他們所買的奴隸必須是在非洲就已經有了奴隸身份的人。
歐洲殖民者把非洲奴隸運送到美洲,期間需要大量的食物給奴隸食用。這變相刺激了非洲農業的發展。非洲從美洲引進了一些作物,比如說,土豆、玉米、番薯,這引起了一次農業革命。但是由於非洲缺乏人力,這次農業革命沒有形成更大的成果。直到奴隸貿易停止之後,隨著非洲人口越來越多,非洲人才形成了自己的農場。
當歐洲人來非洲買奴隸的時候,非洲人的奴隸本來是自產自銷的,非洲並沒有那麼多的奴隸給歐洲人使用。那麼非洲人如何產生更多的奴隸呢?很多非洲小國在得到歐洲的武器之後,抱團成更大的國家,然後變成軍事帝國。非洲人通過戰爭來獲得更多的奴隸。因為戰俘就是奴隸的來源。這些戰爭背後其實都有著歐洲人的需求刺激。
非洲一共賣出了多少奴隸?奴隸貿易的規模到底有多大?郭建龍表示,在歐洲人到非洲之前,阿拉伯人買奴隸的數量就很大。從公元800年到1900年左右,北非的阿拉伯人就買了大概600萬奴隸,另外通過紅海送往中東和印度市場的奴隸有400萬左右。阿拉伯人總共買了大約1000萬奴隸。而從1492到1866年的三百多年間,歐洲人一共買了超過1200萬奴隸。
另外,奴隸其實是可以雙向流動的。在1831年,塞內加爾河谷有一個叫迪亞洛的人,被非洲的奴隸捕手賣到歐洲,然後又送到美國。他跟美國的主人成為朋友,他跟主人說,他不是奴隸。他的美國主人也允許他寫信回非洲。在得到他家人的證明之後,他就被釋放了。他回到非洲,並成為皇家非洲公司的販賣奴隸的代理商。其實不是所有人都是奴隸,因為奴隸在非洲是一種身份,只有被打上奴隸身份之後的人才能被販賣。雖然這個規則在混亂的時代不一定適用,但很多時候還是受尊重的。
許多黑人回到非洲之後,主要居住在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地區,很多人在回非洲後成為奴隸中間商。在那時,對於許多非洲人和歐洲人來說,奴隸貿易只是一樁生意。
被押解的非洲黑奴。
4
奴隸貿易如何影響非洲經濟?
18世紀末,歐洲興起了廢奴運動。英國通過了禁止奴隸的法案,同時英國海軍還在海上攔截奴隸船。在被攔截之後,他們把這些船上的奴隸送到獅子山或賴比瑞亞。最晚放棄奴隸制度的是美國,其次是阿拉伯國家。實際上,阿拉伯放棄奴隸貿易是英國強迫的。
在廢奴運動之後,非洲失去了賣奴隸的收入,他們就轉型為耕種可可、花生等農作物,再把這些農作物賣到歐洲。在他們自己的種植園裡,也存在著大量被強迫的勞動力。他們把外部奴隸轉換為內部奴隸。這些農業革命也構成了現代非洲的起源之一。在禁止奴隸貿易的半個多世紀後,非洲才徹底淪為歐洲的殖民地。
非洲是不是只是因為奴隸貿易而變得貧窮?郭建龍認為不是。因為殖民者在非洲不僅進行奴隸貿易,還有黃金貿易等其他貿易行為。從經濟上來看,非洲長期接受著不平等的交換。歐洲人拿破銅爛鐵和貝殼換取了大量的黃金和勞動力,這造成了非洲和歐洲的差距越來越大。放在當時整個世界的貿易鏈條來看,中國得到美洲來的白銀,而東南亞得到中國的瓷器、絲綢和布匹,印度得到金銀,歐洲得到金銀和奴隸。這些都促進了工業的發展。而非洲卻得到布匹和大量的銅鐵和貝殼。這就是這個貿易鏈條所造成的結果。
非洲黑奴。
對非洲來說,大家從非洲運走工業原料,最後只能進口工業成品。直到今天,在郭建龍在布吉納法索探訪的時候,他發現,非洲本土的牛奶價格很便宜,但是非洲的酸奶很貴,因為他們並不能製造酸奶。直到現在,這個剪刀差依然存在。
當然,奴隸貿易也對世界各地的文化造成了很深的影響。爵士樂和搖滾樂中都有很多非洲元素。馬裡、茅利塔尼亞等許多地方產生了許多音樂家。這些奴隸們把音樂天賦帶到美洲,影響了美國,進而又影響了全世界。
除了音樂和舞蹈之外,非洲人在內戰和戰鬥當中發明的許多軍事技術也影響了世界。這些軍事技術在被奴隸帶到美洲之後,許多奴隸在逃走後形成抵抗團體,而他們使用這些軍事技術來對抗西班牙人。非洲的軍事技術對於拉丁美洲獨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在宗教方面,許多非洲奴隸把巫毒教帶到美洲,把巫毒教的元素引入天主教,並在美洲形成了非常大的基督教群體。這個基督教派群體崇拜衣索比亞的皇帝,雖然衣索比亞的皇帝在上世紀70年代就不存在了。
後來,歐洲人以保護非洲人的藉口對非洲進行了殖民。郭建龍提到,現在非洲動蕩最嚴重的地區剛果曾是比利時的殖民地,比利時最早提出要像慈父一樣對待非洲人。但實際上,這個「慈父」殺死了許多剛果人。郭建龍推薦大家去看《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裡面講述這位比利時國王的殘暴行徑。
在非洲,賴比瑞亞和獅子山這兩個國家很特殊。他們是英國和美國分別建立的國家。賴比瑞亞是美國人在門羅總統(James Monroe)時期建立的,廢奴人士把美國的黑奴廢掉後,但他們並不想讓這些黑奴留在美國,於是就把他們送回賴比瑞亞。「Liberia(賴比瑞亞)」就是從「liberty(自由)」這個英文詞衍生出來的。賴比瑞亞的首都蒙羅維亞(Monrovia),就是從門羅總統的「門羅(Monroe)」衍生出來的。獅子山則是英國把黑奴送回到非洲的地方。這兩個國家到現在都是非洲最貧困的兩個國家,這可以看出制度的移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的非洲還殘存著很多殖民地化的特徵。比如,許多非洲國家在經濟上對原來的宗主國非常依賴,在軍事上也依賴宗主國。馬裡在內戰的時候還要求法國幹預,法國幹預的盧安達內戰則製造了巨大的醜聞,造成了盧安達大屠殺。所以,非洲的去殖民地化任務還任重道遠。
原文為獨家原創稿件。撰文:徐悅東;編輯:徐偉;校對:趙琳。經文化客廳公眾號授權轉載。
查收郭建龍老師推薦的非洲史書單和紀錄片
了解更多非洲歷史~
《穿越非洲兩百年》
《一把海貝:從奴隸貿易興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非洲國:五十年獨立史》
《非洲人萊昂的旅程》
[法] 阿明·馬洛夫 著
《非洲國:五十年獨立史》
《金犀牛:中世紀非洲史》
[法] F. 富威爾-艾瑪爾 著
《利奧波德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美] 亞當·霍赫希爾德 著
《廷巴克圖》
[美] 約書亞·哈默 著
《伊本·白圖泰遊記》
[摩洛哥] 伊本·白圖泰 著
紀錄片
《偉大的非洲文明》
導演/編劇/主演:亨利·路易斯·蓋茨
《非洲國:五十年獨立史》
[英] 馬丁·梅雷迪思 著
原標題:《郭建龍 | 擁有過輝煌文明的非洲,為何在近代被世界拉開差距?》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