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圖尼格羅人是勤勞的農耕民族,遷徙路線遍布非洲

2020-12-05 追隨風前往心之所向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有著一個人口眾多的群體,他們就是班圖尼格羅人。這個族群下面又分化出很多不同的部族,雖然他們的生活習俗各不相同,語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發音和詞彙存在很大的共性。儘管他們當中有些民族之間相去幾千公裡,可是只要他們仔細辨別還是能聽懂彼此之間的話,只不過在千百年的使用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一位南部非洲的足球愛好者能聽懂一位西非足球運動員說出的一個土著語單詞「怡咕嚕」,這在班圖語系中一些部族語言中表示Big(大)的意思。

班圖人的祖先據說發源於查德,尼日和西非等地,這個族群的先人們是勤勞的農耕民族。因為氣候變化,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居之地向南向東各個方向遷徙,以尋找新的土地和新的生存機會。而在此之前,他們遷徙去往的地方已經有著俾格米人(成年人平均身高一米四)和科伊桑人(布須曼人)等原住民,而已經懂得使用鐵器的班圖人明顯比這兩個處在石器時代的族群更有競爭力。

面對強大的班圖俾格米人不得不退回茂密的熱帶雨林裡,留下的也被同化。班圖人從俾格米人那裡學到很多關於森林的知識,比如如何使用雨林裡的植物來做草藥。班圖人的巫醫甚至從俾格米人那裡學會使用可以致幻的植物,這樣在做法事祭拜祖先和神靈的時候,就能更好地進入神魂顛倒的迷幻狀態。而科伊桑人則直接被趕到了波札那南非等蠻荒之地,沒有深度參與融合和交流。

班圖人的遷徙很有計劃性,他們既種地也放牧,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土地會在幾年內被所種植的農作物和放牧等活動耗盡地力。因此每隔幾年他們就不得不離開村莊,前往另一處肥沃的土地重建家園。

他們遷徙的速度很慢,因為養活一個村莊只需村子周邊幾十公裡的土地就夠用了,所以他們每次搬遷都會帶著工具和牲口(帶著牲口和財產,所以走得很慢)走出幾天的路程即紮營建村。這種緩慢的遷徙速度使得他們用了上千年才從祖居之地抵達南部非洲。期間,他們還和所經之地的民族發生文化和血統融合。尤其是在東部地區,他們和來自衣索比亞的遊牧民族打交道的時候往往落於下風而淪為附庸。

雖然歷經千年,他們的語言中詞彙差異和發音變化很大,但是依然有規律可循。比如表示部族名字的前綴都是Ba(發巴的音),幹達人的班圖語發音就是巴幹達,剛果人的班圖語發音應當是巴乾果。而前綴Chi(發契音)則表示語言,因為年代久遠,有些地方發Ki音,但是區別不大,Chi或者Ki後面加上不足名稱就是那個部族的語言。

相關焦點

  • 古代非洲黑人文明起源:釐清班圖人為什麼遷移到世界各地中去?
    非洲黑人文明作為世界文明的一種,在語言、農業技術、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發展實際上是非洲精神文明內核的具化。 非洲黑人可分為班圖和蘇丹兩大支,而班圖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其人口佔全非洲人口總數的1/3左右。班圖大遷徙運動將其農耕文明傳到非洲的大片土地,促進了非洲文明向現代文明的演進。班圖文明作為非洲文明的重要分支,它的文明內涵一定程度上對於研究非洲黑人文明起源。
  • 班圖人的遷徙:使非洲成為世界上民族成份最複雜的地區
    尼格羅人種佔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二,他們可分為蘇丹人和班圖人兩大系統。班圖人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團,幾乎佔全非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赤道以南的廣大地區內。它們的外形特徵為黑膚捲髮、大嘴厚唇、鼻大扁平。班圖人都有著血緣關係,而且也有共同的語言。目前屬於班圖語系的有四百多種。
  • 動物界最勤勞八大生物 你一定想不到
    動物界最勤勞八大生物 你一定想不到在自然界中,除了人以外,還有很多勤勞的生物。你知道都有誰麼?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看看!河狸主要分布於歐洲,其他地區數量較少河狸,是河狸科、河狸屬的動物。駝背鯨會穿越許多近海區域,一些駝背鯨重要棲息和遷徙路線越來越多地與人類工業區交叉在一起。北極燕鷗分布於北極及附近地區北極燕鷗,是屬於燕鷗屬的一種海鳥。棲息於沼澤、海岸等地帶。成群活動。以魚、甲殼動物等為食。
  • 人類文明興衰(003)人類遷徙(走出非洲)和基因溯源
    1、人類遷徙和走出非洲在大約十萬年前,地球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除了少量現代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其他人類都滅亡了。在非洲,氣候變得非常乾旱,森林草原變成了沙漠,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在大約七萬年前,現代智人一支開始了走出非洲的漫長旅程。大約在六萬年前,他們成功的生活在西亞。在西亞的這一群現代智人,是所有生活在非洲以外地區的人類的祖先。大約六萬多年前,西亞現代智人的一支D開始沿海遷徙,其中一部分最遠達到日本列島,另外一部分則在南亞改變路線,進入亞洲內陸地區。
  • 羌歷年,一個古老的民族從遊牧文化到農耕文化的印記
    這不奇怪,羌族原本是馳騁大西北的遊牧民族,也一度統治整個大西北,可是最後卻被迫遷徙,有一隻南下與其他民族融合了。而有一隻在川西高原的岷江河畔的高山峽谷落腳,成了雲朵上的民族,也逐漸從騎馬打獵放牧羊群的遊牧文化過渡到耕田種地的農耕文化。
  • 動物界十大最勤勞生物,你都知道嗎?
    動物界十大最勤勞生物,你都知道嗎?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是人致富的鋪路石,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而對於動物也是如此,下面小編帶您去了解一下這些勤勞又有毅力的動物們吧。河狸是動物世界中勤勞工作的一員,莉斯說:「它們通過使用樹枝和泥土能夠築造出河壩,從而改變河流方向。」座頭鯨海洋中當之無愧的龐然大物座頭鯨為熱帶暖海性鯨類,身體較短而寬,性情溫順,棲息於世界各大洋,有洄遊習性,但遊泳速度較慢,主食為小甲殼類和群遊性小型魚類。它每年遷徙12874公裡,但是隨著人類海洋活動的頻繁性增強,對於駝背鯨生存構成一定威脅。
  • 歐洲人宣揚世界人種從非洲走出:目的是減輕歐洲人的罪惡感
    如果膚色在短期內就可改變,那為什麼在北極生活了幾萬年的愛斯基摩人仍是黃種人,為什麼他們的皮膚沒有變白,還有據說一萬年前從東亞遷徙到美洲的印第安人,他們分布於從加拿大到阿根廷,跨越從熱帶到寒帶的氣候,為什麼他們的皮膚至今還是黃色的,沒有變成白種人也沒有變成黑種人呢?
  • 從DNA角度看中華民族的形成:中國的民族基本都是血脈相連的
    晚期智人是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大約在20萬年前在非洲出現,大約在10萬年前開始遷徙到全世界。最早從非洲遷徙而出的是一群黑種人,他們主要被分為矮黑人(尼格利陀人)和棕色人種。矮黑人的Y染色體(父系遺傳基因)被標記為D,他們雖然在膚色上和非洲黑人相似,但是血緣上差距太遠。棕色人種的Y染色體標記為C,其膚色比矮黑人淺一些。
  • 12萬年前的足跡,可能是人類途徑阿拉伯半島的遷徙路線
    這些腳印出現在阿拉伯半島(非洲和歐亞之間的門戶),可能標誌著早期人類在離開原產地大陸時所走的一條可能的遷徙路線。因此,這篇新論文強調了該地區作為早期人類繼續向世界其他地方遷徙的通道的重要性。然而,由於證據的缺乏,考古學家對於這些先民所走的路線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從地理和實際的角度來看,穿越阿拉伯半島的遷徙路線是合理的。如今,沙烏地阿拉伯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沙漠氣候,但並非一直都是這樣,尤其是在上一個間冰期,當時該地區更潮溼、更適宜居住。研究人員表示,在過去的某些時候,主導半島內部的沙漠還是廣闊的草原,有永久性的淡水湖泊和河流。。
  • 角馬、瞪羚、斑馬都是怎樣遷徙的?一起來看非洲動物遷徙奇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你是否在紀錄片中看過非洲動物大遷徙的場面?大群的角馬、斑馬、瞪羚等動物活動的場面十分壯觀,但這裡面其實暗藏洶湧......下面我們跟隨動物研究所的老師一起來去非洲看看吧!遷徙中的動物群為什麼要遷徙?
  • 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下)
    例如現代智人是多地起源還是單一非洲起源已經清楚,成為科學常識。分享這個系列講座,分上中下三講。第一、二講是《人類起源和全球遷徙路徑》(上、下),第三講是《華夏起源、民族融合和文明傳播》。主講者Frazer老師對哲學、人類學、文明史造詣深厚,講座內容精彩,可以說代表了分子人類學最新研究成果。經作者授權,本號分三次轉載。
  • 古印歐人大遷徙:人類早期文明的衝擊、毀滅與新生
    一切的一切,只為留住他們的根,古印歐人大遷徙史的血與火,活脫脫的囊括在這幾句簡單的歌詞裡面了。1、古印歐人的起源從人類學的角度看,實際上大家都是一個共同的祖先,來自非洲。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待在非洲一隅的非洲人,不甘寂寞,在漫長的進化歲月裡,他們走出了非洲,來到了中東。又從這裡出發,走向了世界各地,開枝散葉。古印歐人,就是從中東走向東歐平原發展起來的一支。
  • 7個有12萬年歷史的人類腳印,成為揭示人類遷徙路線的新證據
    據了解,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揭示遠古人類從非洲遷往新領地時,所遵循的路線。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在大規模遷徙之前的幾千年裡,較小的一批智人就已經在非洲境外定居,穿越西奈半島進入黎凡特;而其他學者則提出了,以非洲之角和阿拉伯半島為中心的路線。
  • 五萬年來人類如何沿海遷徙,為何一千多年前東亞人又重返非洲?
    ,擴散到歐洲、亞洲的路線。整個人類沿著海岸線遷徙這樣一條路線我們前面提到,5萬多年前,他們經過中東,然後走出非洲,沿海岸線不斷遷徙。我們現在有兩類男性的Y染色體的類型,它們可以非常明確地指向非洲,其中一種類型,我們把它命名為C。我們的命名方式也非常簡單,不像海洋生物學一樣。我們是用最簡單的ABCD這樣一個字母。
  • 遊牧民族特性的白羊座
    因為「綿羊」這個符號實際是在象徵遊牧民族的文化特性,而非簡單地與綿羊這一動物掛鈎。牧民們生活在肥沃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他們非常喜歡綿羊這種好管理、善遷徙的牲畜,憑藉它們溫順的特點,牧民可以帶著經馴化的綿羊開展較長距離的遷徙,一路從羊毛、羊奶和羊肉中獲得給養。
  • 在班圖人遷徙的動因問題上,學術界目前提出了兩種解釋
    在班圖人遷徙的動因問題上,學術界目前提出了兩種解釋。其一,人口激增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班圖人由狩獵和採集經濟向農耕經濟過覆後,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他們提供了較穩定的食品來源,生活條件得到一定改善。物質資料生產的增長為人口生產的增長定了基礎,從而引起人口增長的加快。
  • 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科學家發現12萬年前腳印
    海外網海外網9月18日電 科學團隊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古代腳印,顛覆了科學家以往關於「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結論。綜合加拿大《國家郵報》《沙特公報》報導,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的科學家們日前調查發現,人類曾通過內陸穿越沙烏地阿拉伯北部。
  • 遊牧民族的歷史貢獻:加速了中華文明進步,奠定了中國的疆域
    中國古代歷史,也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互鬥爭、交流、融合的歷史。長城上下,留下了大量屍骨,也見證了雙方互市的熱鬧場景。極端的人認為,遊牧民族的存在拖累了中原王朝,是許多王朝垮臺的重要原因,遊牧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巨大的災難。的確,民族之間的鬥爭就是血與淚。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遊牧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 為何農耕漢王朝無法真正統治草原,看懂草原的統治邏輯就明白了
    所以,政令下達後經常會出現找不到人的情況。也就是說,單于、可汗,他們自己都無法保證對草原上的每個部族進行絕對的統治。因此,與農耕帝國相比,草原的遊牧民族是一個極其鬆散的統治結構。為何中原農耕漢王朝無法長期有效地統治草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