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有著一個人口眾多的群體,他們就是班圖尼格羅人。這個族群下面又分化出很多不同的部族,雖然他們的生活習俗各不相同,語言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發音和詞彙存在很大的共性。儘管他們當中有些民族之間相去幾千公裡,可是只要他們仔細辨別還是能聽懂彼此之間的話,只不過在千百年的使用過程中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一位南部非洲的足球愛好者能聽懂一位西非足球運動員說出的一個土著語單詞「怡咕嚕」,這在班圖語系中一些部族語言中表示Big(大)的意思。
班圖人的祖先據說發源於查德,尼日和西非等地,這個族群的先人們是勤勞的農耕民族。因為氣候變化,他們不得不離開自己祖居之地向南向東各個方向遷徙,以尋找新的土地和新的生存機會。而在此之前,他們遷徙去往的地方已經有著俾格米人(成年人平均身高一米四)和科伊桑人(布須曼人)等原住民,而已經懂得使用鐵器的班圖人明顯比這兩個處在石器時代的族群更有競爭力。
面對強大的班圖俾格米人不得不退回茂密的熱帶雨林裡,留下的也被同化。班圖人從俾格米人那裡學到很多關於森林的知識,比如如何使用雨林裡的植物來做草藥。班圖人的巫醫甚至從俾格米人那裡學會使用可以致幻的植物,這樣在做法事祭拜祖先和神靈的時候,就能更好地進入神魂顛倒的迷幻狀態。而科伊桑人則直接被趕到了波札那南非等蠻荒之地,沒有深度參與融合和交流。
班圖人的遷徙很有計劃性,他們既種地也放牧,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土地會在幾年內被所種植的農作物和放牧等活動耗盡地力。因此每隔幾年他們就不得不離開村莊,前往另一處肥沃的土地重建家園。
他們遷徙的速度很慢,因為養活一個村莊只需村子周邊幾十公裡的土地就夠用了,所以他們每次搬遷都會帶著工具和牲口(帶著牲口和財產,所以走得很慢)走出幾天的路程即紮營建村。這種緩慢的遷徙速度使得他們用了上千年才從祖居之地抵達南部非洲。期間,他們還和所經之地的民族發生文化和血統融合。尤其是在東部地區,他們和來自衣索比亞的遊牧民族打交道的時候往往落於下風而淪為附庸。
雖然歷經千年,他們的語言中詞彙差異和發音變化很大,但是依然有規律可循。比如表示部族名字的前綴都是Ba(發巴的音),幹達人的班圖語發音就是巴幹達,剛果人的班圖語發音應當是巴乾果。而前綴Chi(發契音)則表示語言,因為年代久遠,有些地方發Ki音,但是區別不大,Chi或者Ki後面加上不足名稱就是那個部族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