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理論( (control theory),又稱控制論( cybernetic)理論,主要考察機械的和人類的自我調節系統。該理論的中心思想已歷經數十年的討論(例如,Cannon,1929),但直到Wiener(1948)才首先將控制理論確立為一套獨特的思想體系。
控制理論對諸如管理學、工程學、應用數學、經濟學和醫療保健等多個不同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根據控制理論,反饋迴路是其中的基本單元( Carver& Scheier,1982)。反饋迴路包含四個要素:
(1)參考標準,
(2)感應器,
(3)比較器,
(4)效應器。
許多人使用恆溫器的例子來描述反饋迴路的四個要素如何共同作用(Klein,1989)。當恆溫器控制房間的溫度時,參考標準即恆溫器的設定溫度,感應器是監控房間溫度的裝置,比較器則是將房間的當前溫度與設定溫度進行比較的機制,而效應器就是能夠改變房間溫度的裝置,例如壁爐或者空調。
在反饋迴路過程中,感應器(也稱為輸入行為)持續地比較實際溫度和設定溫度。如果比較顯示設定和實際溫度之間沒有差異,則系統不採取行動來改變房間溫度,而僅僅是繼續監控房間的溫度狀況。
然而,如果比較顯示設定溫度和實際溫度之間存在差異,則系統將會採取行動來消除差異(即對室溫進行調節)如果實際溫度低於設定溫度,則效應器(也稱為輸出行為)將開啟火爐使房間變暖,直到達到期望的溫度。如果實際溫度高於設定溫度,則效應器將開啟空調為房間降溫,直到達到期望的溫度。
反饋迴路既可以是正向反饋,也可以是負向反饋( Powers,1973),一個開啟空調為房間降溫,直到達到期望的溫度負向反饋的例子是,管理者向員工傳遞「績效表現低於標準」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將採取行動提升他的績效表現,直至達到績效標準。
正向反饋的例子則是,管理者向員工傳達「應該繼續偏離績效標準」的信號。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類活動中很少會使用正向反饋迴路來幫助塑造偏離績效標準的行為而在機械系統中,這種情況則會經常發生。
在控制理論中,認知要素和情感要素這兩類要素有助於描述人類行為。
從認知要素來看,個體會為績效設定目標標準,並對當前的任務表現進行信息加工進而將當前績效水平與目標標準進行比較。
從情感要素來看,如果個體感知到期望績效水平和實際績效水平之間的差異時,他們會為了消除這一績效差異而做出行為改變。
在工作情境下,員工通常會同時執行不止一項任務,這意味著他們所執行的每一項任務上都會出現反饋迴路。根據控制理論,所有這些反饋迴路會基於對於個體的重要性而形成一個層次結構。
通過試錯,能夠用於減少最重要的反饋迴路中績效差異的方法,將會被用來減少那些重要層次較低的反饋迴路中的績效差異( Powers,1973)。
例如,管理者或許會指派銷售人員來增加新的銷售聯繫人。這份工作就包含了不止一項任務,例如尋找潛在的客戶以及進行初步的聯絡。
根據控制理論,每項工作任務及其較低層次的行為(例如搜索客戶,尋找地址和電話號碼)都會有一個單獨的反饋迴路( Klein,1989)。最終的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控制理論的反饋循環,整個循環從對於銷售人員而言最重要的績效目標(即銷售更多的公司產品)開始。
人的身體中也充滿了層層關聯的反饋迴路,在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上調節身體機能,例如較為重要的保持心肺呼吸,以及不那麼重要的搔癢( Powers,1973)。
對理論所包含的變量進行測量
1) 行為 — 狀態定向量表
2) 行為控制量表
3) 治療性自我調節問卷
4) 一般因果性定向量表
5) 自我調節問卷
6) 輸入控制、行為控制、輸出控制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