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實驗室國際領先的腦機融合技術 許你怎樣的夢幻未來?

2020-09-05 浙報融媒體

腦機融合是在人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直接信息連接通路。

一方面,將大腦信號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信號,實現對機器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將外部設備信號轉化為大腦可識別信號,從外部對大腦進行直接幹預。

馬斯克認為,腦機融合技術可大幅提高人機互動速度,有望最終解決「人機共生」問題。

之江實驗室特聘專家、浙江大學教授王躍明介紹說,智能方面人與機器各有所長——

機器能在1000萬張人臉裡識別出一張人臉,人就做不到;

人在推理情感方面,機器也做不到。

把各有所長的兩者互補,實現腦機相互融合,達到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

現在的人工智慧基本上是從機器運轉的模式去模仿智能,所謂「深度學習」並沒有類似人腦的運作方式。

類腦是模仿大腦的運轉方式來模擬大腦,這是實現智能的另外一種方式。

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腦電波後,對腦機融合的探索就已開始,目前較成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神經康復和輔助醫學領域,如人工耳蝸,在重症醫學領域的應用還十分有限。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腦機融合在多個領域開展了應用嘗試,比如——

機器翻譯、意念控制機械臂、腦控電子遊戲

目前,實現腦機融合的路徑主要分為——

侵入式、非侵入式、半侵入式

侵入式:將腦電波檢測電極植入大腦,這樣採集到的腦信號強且穩定,但會對人體造成創傷;

非侵入式:通過可穿戴腦電波檢測設備獲取信號,對人體無傷害,但信號穩定性弱、速度慢、正確率低、穿戴不便。

半侵入式:優缺點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馬斯克希望在這兩條路徑間找到最優平衡:儘可能的低損傷和高效信號傳輸。

腦機融合近幾年大熱,成為資本追捧的大風口。去年夏天,臉書投資的「語音解碼器」研究發布成果引發關注。

馬斯克此次展示的腦機接口技術,有三隻實驗小豬——

第一隻在兩個月前被植入了腦機接口設備;

第二隻未植入任何設備;

第三隻曾植入過腦機接口設備、後被取出。

當植入了設備的小豬的口鼻碰觸到物體時,設備會獲取神經元發射的信號,在顯示屏上呈現點狀圖像並發出聲音,顯示它的大腦信號可實時被採集。而植入設備後又取出的小豬表現得非常健康,與普通小豬無異。

這次展示的亮點在於——

實驗動物從去年的大鼠升級為小豬,後者與人類更相似;

植入物很小,僅有硬幣大小;

手術全過程僅一小時,並可「當天出院」。

現有的技術,觀測模態比較單一,光成像、電成像與磁共振很難共同使用,同時,觀測大腦變化非常困難。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介紹說,之江實驗室的大腦觀測與腦機融合科研裝置,實現光、電、磁、聲等多模態並用的大腦觀測與調控,能比較精準地呈現從微米到釐米、從微秒到生命周期的大腦活動過程,實現輸入-讀出的實時反饋。

該項目以 7T 核磁共振為核心,融合光、電、聲等非侵入/半侵入/侵入式腦信息讀出與腦行為調控手段,通過聚焦超聲、電極陣列等前沿技術,實現多模態 7T 磁兼容的腦觀測與調控。

據王躍明說,馬斯克8月展示的產品解析度很高,但只能做一個非常小的區域,很難做到跨腦區;之江實驗室的技術既可以觀察大腦局部,也可以觀察全腦。

這可以幹什麼事情呢?

第一,可以支撐腦科學研究,多維度、多模態地觀測大腦。

第二,為現有的腦疾病提供了更廣泛的方案,可極大降低藥品的副作用。

第三,更有利於開發類腦計算機。

首先,需要基礎科學進展。

我們對於大腦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讀懂」腦信號很難。如果得不出準確的數學模型,後續的軟體設計、應用開發等就缺乏可靠基礎。

第二,需要關鍵技術突破。

腦機對接、腦機交互、腦機融合三個發展階段,當前正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主要瓶頸包括傳感精度低、集成計算效率差、編解碼能力弱、互適應手段少等。

第三,需要更多實驗和數據。

這類技術通常要先以猴子為實驗對象,然後才能以截癱病人進行臨床試驗,但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團隊能做猴子實驗,能做臨床試驗的機構更是屈指可數。

第四,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電極植入、信號輸入或輸出的過程,都有可能造成腦部傷害;而腦電波信息收集和使用,有可能涉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等。

第五,倫理問題也需要規範化。

有專家提出,使用腦機融合技術至少應遵循知情同意、患者自主性和必要性原則,以及對人有利、不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等原則。

相關焦點

  • 新科技「劇透」未來 之江實驗室發布系列研究成果
    項目負責人、之江實驗室超級感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青說。由之江實驗室網絡健康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李勁松團隊研發的多中心智能醫學信息平臺,已接入浙江省內多家大型三甲醫院。該成果實現了在原始數據不出醫療機構情況下,多中心臨床信息共享及深度利用。之江實驗室的智能科技還延伸至安防領域。
  • 一口氣發布6項科技成果 之江實驗室在哪些領域發力了?
    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驅動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世界正在加速形成。為迎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類需要怎樣的前沿技術作為支撐?9月2日,之江實驗室在杭州舉行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一口氣對外集中發布了「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等6項科技成果,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
  • 之江實驗室發布系列研究成果 聚焦智能科學與技術
    之江實驗室供圖成果發布會現場。之江實驗室供圖中新網杭州9月2日電(錢晨菲)9月2日,之江實驗室智能科學與技術系列成果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對外集中公布其在智能感知、智能網絡、智能計算、智能系統等研究方向的最新科研進展,多項研究成果已進入產業轉化階段。
  • 之江實驗室啟動新型架構晶片項目,欲突破馮諾依曼內存牆難題
    集微網消息(文/小北)10月8日,之江實驗室正式啟動「新型架構晶片」項目,該項目旨在利用體系架構和關鍵器件的突破,解決經典馮諾依曼體系架構的「內存牆」等問題,實現人工智慧算力和能效的提升。(圖片來源:之江實驗室)據之江實驗室官方消息,該項目於2019年9月在之江實驗室正式立項。目前,27位來自中國科學院和浙江大學的科學家匯聚之江實驗室,計劃通過兩年左右的時間,突破存算一體化晶片和類腦計算晶片的核心技術。下一步,研究團隊還將對類腦計算系統的體系架構、核心軟體等進行研究和開發。
  • 腦機接口技術已經來到你身邊!
    就像古希臘人夢想在天空翱翔一樣,今天的人們總是夢想著將大腦與機器融合來解決令人討厭的死亡問題。人類心靈能夠與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其它心靈通過腦機接口技術(BCI)直接相連,從而超越人類壽命的限制嗎?
  • 之江、湖畔等四大實驗室「組群」,浙江版寒武紀也要來了?
    會上,之江實驗室、良渚實驗室、西湖實驗室和湖畔實驗室等4個浙江省實驗室正式獲得授牌。 智能科學與技術浙江省實驗室的牽頭者之江實驗室成立於2017年9月,是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學、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共建的科研機構,也是全國首家混合所有制事業單位。
  • 人工智慧下一代技術,「BrainCo」問道非侵入式「腦機接口」
    近日,淘寶被披露進軍腦機接口領域,部分專利技術甚至領先於埃隆·馬斯克的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的原型樣機,有望在未來十年實現「意念購物」等應用場景。
  • 腦機接口、人機融合,這樣的未來還有多遠?
    當人機互動變為現實,腦機接口會成為人類進化的未來嗎?全網最高智商綜藝節目《理性派對》第二季重磅回歸,關於腦機接口,你不知道、想知道的,都在這裡!這實際上就是一個藉助腦機接口技術,進行了一個腦鍛鍊。其實從技術上來講,你看到的是不同技術的變化,但這些事情的本質並沒有變化。
  • 近距離接觸類腦計算,看腦機接口如何走向腦機融合|CCF-ADL 新課...
    本期CCF學科前沿講習班《類腦計算》邀請到來自國內頂尖院校的七位學術專家將從模擬生物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的神經形態器件、神經網絡晶片以及類腦計算模型和應用等方面對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介紹,探討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 南昌研發矽基黃光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南昌研發的矽基黃光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在7月12日於南昌舉行的首屆世界半導體照明產業論壇暨南昌臨空經濟區光電產業招商推介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藍光之父」中村修二教授正式發布了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訊。南昌大學江風益教授技術團隊研發的矽基黃光,經過中村修二教授領導的技術團隊、諾貝爾獎重點實驗室的比對測試,雙方的測試數據結果一致,這表明,該矽基黃光的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南昌大學的江教授開發出了高效能的黃光LED,我們非常驚訝!以前沒有人成功過,這次真的成功了,我認為在LED領域,這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發明,它有非常大的價值。」 中村修二教授說。
  • 阿里達摩院、之江實驗室又新出了哪些「黑科技」?
    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負責人介紹,主流的多源融合定位技術分為鬆耦合和緊耦合兩類,前者對傳感器數據的處理結果進行融合;後者先對傳感器原始數據作融合,再進行集中式計算,效果更好,難度也更高。同時,之江實驗室積極謀劃支持浙江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建設,智慧交通正是首批布局的重要領域之一。經過半年時間緊鑼密鼓地研發投入,以及與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的緊密合作,之江實驗室在智慧交通領域的布局率先在滬杭甬智慧高速項目中取得成效。
  • 之江實驗室首個科研「飛地」AI莫幹山基地開工建設
    中新網湖州12月19日電(錢晨菲)19日,記者從之江實驗室獲悉,之江實驗室·AI莫幹山基地正式開工建設。該基地位於湖州德清莫幹山,是之江實驗室的首個科研「飛地」。位於杭州的之江實驗室成立於2017年9月,是中國最早成立的混合所有制的新型科研機構之一。
  • 華米科技與中科大共建腦機智能聯合實驗室
    5月25日,華米科技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宣布,共同建立「腦機智能聯合實驗室」,共同突破關鍵技術,構建主動健康新模式。隨著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從信息化邁向智能化,結合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發展智能技術成為大勢所趨。
  • 埃隆 · 馬斯克要搞腦機融合,是神話還是災難?
    但神奇的是,他居然宣稱對此有了對應措施:先把人腦與人工智慧融合。還說幹就幹,成立了新公司Neuralink。本文由廣州大學R立方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哲學教授翟振明撰寫,他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馬斯克這種想法,是「最危險的念頭」。翟教授為什麼要堅決抵制這種想法?為什麼認為馬斯克的」腦機融合」會對人類造成威脅?請閱讀全文,詳細了解。
  • 腦機接口技術如何具體實現?用不用做手術植入電極
    網易科技訊 10月16日消息,就像古希臘人夢想在天空翱翔一樣,今天的人們總是夢想著將大腦與機器融合來解決令人討厭的死亡問題。人類心靈能夠與人工智慧、機器人和其它心靈通過腦機接口技術(BCI)直接相連,從而超越人類壽命的限制嗎?在過去的50多年裡,全世界的大學實驗室和科技公司的研究人員已經在這一領域獲得驚人的進步。
  • 大腦與AI也能融合?馬斯克將發布腦機最新進展
    「美國未來學研究者、谷歌首席工程師雷·庫茲韋爾曾驚人預言。近日,馬斯克放話將在8月28日公布腦機接口Neuralink的最新進展。他表示,藉助Neuralink技術人腦可以克服阿爾茨海默氏病、中風等疾病。最重要的是,它將讓人類與AI高度融合,即使肉身倒下,人類也能通過Neuralink實現數位化「永生」。
  • 之江生物:創新推動發展 成為國際一流分子診斷產品供應商
    未來公司將堅持「創新推動發展、品質創造效益、履行社會責任、服務大眾健康」的經營宗旨,秉持「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專注於為客戶提供分子診斷領域臨床應用和科學研究的解決方案,以產品創新為手段保持公司在國內技術頂尖的競爭地位,並發展成為國際一流的分子診斷產品供應商。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交流活動,圓滿解答投資者朋友所關心的問題,讓大家更加了解和認同之江生物。
  • 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成功研製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的類腦計算機
    他表示,人工智慧浪潮正加快智能增強時代的到來,類腦計算機將成為未來計算的主要形態和重要平臺,將在模擬腦功能、高效實現 AI 算法、提升計算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的獨特作用。面向未來,學科交叉會聚將成為解決重大問題的新方法,基於多學科、多領域的系統創新將成為研製類腦計算機的有效形式。希望今天浙江大學和之江實驗室的創新一小步,可以成就人類美好生活的發展一大步。
  • 深度解析「腦機接口」對人類文明產生的影響,你未來會選擇嗎?
    今日話題我們來探討腦機接口這項技術如何能對人類未來產生顛覆性的影響?早日實現多種交互功能,腦機接口領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巨大的應用潛力。如果一切順利,相信在未來幾十年腦機接口技術一定會成為人類繼網際網路之後最重要的科技項目之一。當今人類與智慧型手機的幾何讓你在幾秒鐘之內就能夠回答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問題。
  • 「腦機接口」技術:讓「腦控」成為現實
    電影《環太平洋》中,「機器人」大戰外星球怪獸,更讓鋼鐵之軀的機器人獲得了人腦的智能。 神奇科幻正逐步走向現實。這得益於「腦機接口」技術的創新發展,自上世紀70年代「腦機接口」技術誕生以來,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能實時捕捉大腦複雜神經信號,並用來直接控制外部設備,使得人和機械可以作為一個生命不同組成部分而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