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融合是在人與外部設備間創建的直接信息連接通路。
一方面,將大腦信號轉化為機器可識別的信號,實現對機器的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將外部設備信號轉化為大腦可識別信號,從外部對大腦進行直接幹預。
馬斯克認為,腦機融合技術可大幅提高人機互動速度,有望最終解決「人機共生」問題。
之江實驗室特聘專家、浙江大學教授王躍明介紹說,智能方面人與機器各有所長——
機器能在1000萬張人臉裡識別出一張人臉,人就做不到;
人在推理情感方面,機器也做不到。
把各有所長的兩者互補,實現腦機相互融合,達到生物智能與機器智能的融合。
現在的人工智慧基本上是從機器運轉的模式去模仿智能,所謂「深度學習」並沒有類似人腦的運作方式。
類腦是模仿大腦的運轉方式來模擬大腦,這是實現智能的另外一種方式。
20世紀20年代科學家發現腦電波後,對腦機融合的探索就已開始,目前較成熟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神經康復和輔助醫學領域,如人工耳蝸,在重症醫學領域的應用還十分有限。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腦機融合在多個領域開展了應用嘗試,比如——
機器翻譯、意念控制機械臂、腦控電子遊戲。
目前,實現腦機融合的路徑主要分為——
侵入式、非侵入式、半侵入式。
侵入式:將腦電波檢測電極植入大腦,這樣採集到的腦信號強且穩定,但會對人體造成創傷;
非侵入式:通過可穿戴腦電波檢測設備獲取信號,對人體無傷害,但信號穩定性弱、速度慢、正確率低、穿戴不便。
半侵入式:優缺點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馬斯克希望在這兩條路徑間找到最優平衡:儘可能的低損傷和高效信號傳輸。
腦機融合近幾年大熱,成為資本追捧的大風口。去年夏天,臉書投資的「語音解碼器」研究發布成果引發關注。
馬斯克此次展示的腦機接口技術,有三隻實驗小豬——
第一隻在兩個月前被植入了腦機接口設備;
第二隻未植入任何設備;
第三隻曾植入過腦機接口設備、後被取出。
當植入了設備的小豬的口鼻碰觸到物體時,設備會獲取神經元發射的信號,在顯示屏上呈現點狀圖像並發出聲音,顯示它的大腦信號可實時被採集。而植入設備後又取出的小豬表現得非常健康,與普通小豬無異。
這次展示的亮點在於——
實驗動物從去年的大鼠升級為小豬,後者與人類更相似;
植入物很小,僅有硬幣大小;
手術全過程僅一小時,並可「當天出院」。
現有的技術,觀測模態比較單一,光成像、電成像與磁共振很難共同使用,同時,觀測大腦變化非常困難。
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潘綱介紹說,之江實驗室的大腦觀測與腦機融合科研裝置,實現光、電、磁、聲等多模態並用的大腦觀測與調控,能比較精準地呈現從微米到釐米、從微秒到生命周期的大腦活動過程,實現輸入-讀出的實時反饋。
該項目以 7T 核磁共振為核心,融合光、電、聲等非侵入/半侵入/侵入式腦信息讀出與腦行為調控手段,通過聚焦超聲、電極陣列等前沿技術,實現多模態 7T 磁兼容的腦觀測與調控。
據王躍明說,馬斯克8月展示的產品解析度很高,但只能做一個非常小的區域,很難做到跨腦區;之江實驗室的技術既可以觀察大腦局部,也可以觀察全腦。
這可以幹什麼事情呢?
第一,可以支撐腦科學研究,多維度、多模態地觀測大腦。
第二,為現有的腦疾病提供了更廣泛的方案,可極大降低藥品的副作用。
第三,更有利於開發類腦計算機。
首先,需要基礎科學進展。
我們對於大腦的了解還遠遠不夠,「讀懂」腦信號很難。如果得不出準確的數學模型,後續的軟體設計、應用開發等就缺乏可靠基礎。
第二,需要關鍵技術突破。
腦機對接、腦機交互、腦機融合三個發展階段,當前正由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主要瓶頸包括傳感精度低、集成計算效率差、編解碼能力弱、互適應手段少等。
第三,需要更多實驗和數據。
這類技術通常要先以猴子為實驗對象,然後才能以截癱病人進行臨床試驗,但目前全球只有少數團隊能做猴子實驗,能做臨床試驗的機構更是屈指可數。
第四,安全風險不容忽視。
電極植入、信號輸入或輸出的過程,都有可能造成腦部傷害;而腦電波信息收集和使用,有可能涉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等。
第五,倫理問題也需要規範化。
有專家提出,使用腦機融合技術至少應遵循知情同意、患者自主性和必要性原則,以及對人有利、不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