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本科:北京某985高校
申請方向:轉專業申請CS
錄取結果:USC CS PhD,UIUC CS PhD,CMU MIIS, Oxford MSc CS, Cornell Tech CM, UCLA/UCSD MSCS
關於申請規劃
關於語言:建議大二之前考出英語,這樣不但有機會申請交換,而且之後做科研的時候會輕鬆很多。
對CS的申請者,不論目標是碩士還是博士,科研都是必要的:高質量Paper已經幾乎成為陸本申請CS PhD的必要條件,而科研經歷對申請好的CS Master也是有很大幫助的。我覺得大二進組是可行的,雖然大二學習壓力很大,可能做不出好的成果,但每周去聽聽組會也是入門某一領域的好方法之一。我認識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到了大三開始才認真做科研的,所以如果能在大二就做出成果,會有挺大的優勢。暑研申請前最好能有至少一段可以發paper科研經歷,再加上暑研經歷+可能發的paper,就能達到PhD申請的門檻了,用這樣的履歷申請高難度的CS master也比較穩。
暑研選擇的博弈(這裡主要針對目標是非大牛同學):
直覺來看肯定是去四大/大牛教授那裡做暑研好,但其實這中間有非常複雜的因素。例如說:
1.Full professor或者手頭學生很多的教授可能沒空管你,最後整個暑假都在和PhD合作,這樣教授不夠了解你,拿不到很強的推薦信(尤其是推薦系統裡的那個百分比,其實非常重要)。
2.如果你不是大牛申請者,去了高手如雲的四大難以脫穎而出,還是得不到好的推薦信,更別提return offer了。
3.一般來說AP比較hands on,得到的指導會多些,拿return的offer也大一點。
4.如果本校老闆可以內推暑研,那是很好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還是早一點開始找暑研比較好。
其他感想(根據我和我身邊同學的申請結果總結的,都是個人感覺):
1. Connection>推薦信/publication> GPA >其他其中connection包括推薦人的connection和學生本人的connection。例如,面試過我的全部教授(CMU/NYU)都提到了我的暑研老闆,最後錄取我的兩所學校都是有我本人connection+推薦信教授connection的。AP的強推可能比牛導的平推更有用,當然最好的還是大牛強推。
2. 關於GPA:個人認為GPA非常高是有用的,但3.6和3.7之間區別不大,3.3和3.4之間區別不大。
3. CMU的SCS master錄取很玄學,認識幾個錄了Top20 CS PhD的同學甚至MCDS和MIIS都沒拿到,而且他們都有匹配的經歷和論文…另外個人感覺CMU的碩士對浙大&北大的同學比較友好一些。
4.針對申請CS PhD的同學:最近幾年,faculty的流動還是挺大的,尤其是AI方向,很多學校都在招faculty。由於教職變動的消息一般都不會第一時間公布在教授的個人網站上,所以一定要多打聽打聽。
讀PhD 還是 Master
申請目標越早清晰越好。以我作為反面教材,一直到申請季進行到一半,我都是以碩士作為主申目標的,只申了很少幾個難度較大的PhD Program作為想去的彩票。所以當我終於想清楚決定去讀PhD時,發現錄取的很多看似不錯碩士項目根本就是無用的。現在回想過來,碩博混申其實只是延後了做選擇的時間,既然痛苦的選擇遲早要做,不如早點主動做出決斷,這樣可以一心一意朝著目標前進。
以我為例,本科期間沒有覺得非讀PhD不可,加之受到「讀博最重要的是passion——否則就是長達五年的痛苦。如果你在糾結是否讀PhD,那麼最好不要讀」這類言論的影響,我決定主申進可攻退可守的MSCS。拿到unofficial offer後我才開始認真審視PhD的機會。對任何人來說,只靠對學術的passion都是讀不下博士學位的。即便一開始有滿腔熱情,經歷幾個月的科研受阻、溝通不順、文章發不出,就會開始懷疑自己了。這個時候,堅持、心態和努力是最重要的,經過這個坎,就是得到了技術和思想境界上的雙重升華。所以我覺得在不排斥科研的前提下,有一個外在的目的(例如想要獲得PhD title)也不是什麼壞事,至少這個動力會讓我們在低谷的時候不要輕易quit。這一點上,不如多去和長輩們交流,他們通常看得更開闊一些,而我自己有時會局限於眼前的小目標(如錄取好的grad school和拿到大廠的工作)。人生很長。
Direct PhD 還是 Thesis MS
最後,對不少想去top PhD的申請者來說,有一條曲線救國的方式就是先去讀一個科研型碩士,兩年之後再去申請PhD項目。Thesis MS其實是一個高風險高收益的選項,如果集齊天時地利人和,兩年之後可以留在本組直博、甚至往上申,但這樣的比例其實非常小。Research master其實是一個長達兩年的考核,這期間的科研壓力只會比PhD更大,尤其是對於AI相關的這種領域,每年的bar都在蹭蹭上漲。我所了解到的情況是,三分之二的Thesis master學生兩年後還是結束了學業去往業界。不過每個MS項目的申請壓力和競爭程度差異都非常大,具體的還是看錄取的項目特點、導師多寡以及個人對風險的好惡程度。
關於世畢盟
在這裡我要感謝下我的世畢盟培訓師老師和mentor(CMU CS博士)幫了我很多忙。從大三上找暑研開始,一直到申請季,我們約了很多次meeting,設置時間規劃、聊選校、改CV和PS。這些對於我來說,都十分十分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