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證明:三維經典流體和超流體之間的差異!

2020-10-18 博科園

Weizmann科學研究所、羅馬大學、CNRS和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新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了經典流體超流體(如氦)中三維各向異性湍流之間的差異。其研究發現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RL)上,得到了理論和實驗證據的支持。開展這項研究的研究人員之一伊塔瑪爾·普魯卡西亞(Itamar Procaccia)說:目前研究是由我們在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Israel)的團隊發起,由維克多·L'vov、伊塔瑪爾·普魯卡西亞(Itamar Procaccia)和安娜·波米亞洛夫(Anna Pomyalov)組成

試圖理解來自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郭偉教授、塔拉哈西大學(Tallahassee)和布拉格查爾斯大學(Charles University)的拉迪斯拉夫·斯克貝克(Ladislav Skrbek)教授的團隊進行的新奇實驗觀察。主要目標是了解不同尺度的湍流渦旋在經典粘性流體(如空氣和水)和低溫超流體(如氦)中能量分布的驚人差異。在自然界和實驗室環境中,所有湍流在能量注入尺度上都是各向異性的,這意味著它們湍流渦旋之間的能量分布不同。以往的研究表明,均勻各向同性湍流模型(HIT)對於預測比攪拌尺度小得多。

  • 圖片:Biferale et al

但比耗散尺度大得多的湍流統計特性特別有效。在經典流體中,三維各向異性湍流隨著尺度的減小而趨於各向同性和均勻性,因此最終將HIT模型應用於三維各向異性湍流是可能的。然而在研究中,Procaccia和同事證明,在三維反流通道幾何中,超流體4He湍流的情況正好相反。使用的方法涉及到超流氦所謂「雙流體模型」。這個模型是基於1940-1941年Laszlo Tisza和Lev Landau的早期工作,後來H. Hall, W.F. Vinen, I.M. Khalatnikov和I。L Bekarevich。該模型將超流氦描述為兩種流體的相互滲透混合物:

一種沒有摩擦的超流體和一種由相互摩擦耦合的正常粘性流體。佛羅裡達塔拉哈瑟和布拉格的兩組研究人員過去對溫度梯度下的超流體氦進行了研究,創造了所謂的「逆流」。顧名思義,在逆流中,流體流向相反的不同組分;超流體從冷態流向熱態,而正常流體從熱態流向冷態。模型使一些實驗觀測結果合理化,並預測了一些後來被實驗證實的新特徵。研究的主要結果是,與經典湍流在更小尺度上變得越來越蛤同性相反,研究的流動隨著尺度減小變得越來越不蛤同性。在進行這項研究之前,Procaccia和同事們從理論上預測,實驗將得出他們後來收集到的觀察結果。

然而觀察到的這種效應強度只有在他們與盧卡·比費雷爾(Luca Biferale)領導的研究小組合作,在一臺歐盟超級計算機上進行直接數值模擬之後才變得清晰起來。Procaccia表示,理論和數值研究結果已經激勵其他實驗小組對逆流湍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在魏茲曼研究所正在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關注能夠對超流體氦中的湍流進行詳細研究的新實驗技術。團隊繼續參與分析新實驗數據,希望能對從實驗室實驗到宇宙學實現(如中子星)的超流體流動有更深入的了解。


參考期刊文獻:《物理評論快報

DOI: 10.1103/PhysRevLett.122.144501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你知道超流體嗎?超流體費米子的量子效應!
    在非常低的溫度下,這些系統被描述為超流體,這意味著它們中的粒子不會產生任何內摩擦,並且具有幾乎完美的導熱性能。博科園-科學科普:這些超流體費米氣體的行為不符合經典物理定律,而是可以更好地用量子力學定律來描述。華沙理工大學和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加布裡埃爾·瓦茲沃夫斯基及其團隊最近開發了一種基於密度泛函理論(DFT)的新方法。
  • 最新理論認為宇宙或是一個「液態超流體」
    核心提示: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但一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時空是一個流體」的提法並非第一次出現。這一理論被稱為「超流體真空論」(SVT),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問世。
  • 最新理論稱時空本身或為「液態超流體」
    最新理論稱時空本身或為「液態超流體」 但一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 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  「時空是一個流體」的提法並非第一次出現。這一理論被稱為「超流體真空論」(SVT),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問世。
  • 什麼是超流體,超流體有沒有速度限制?
    PeterCapitcha, JohnAllen和 HanMcCurner於1937年發現了超流體。對超流體的研究叫做量子流體力學。在一定溫度下量子液體轉變為超流體的過程稱為量子流體。因為沒有摩擦力的存在,科學家們推斷,超流體世界的速度是沒有極限的。蘭開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們,基於過去的研究,最終確定了為什麼穿越超流體的物體不受速度限制。以往認為,流過物體的超流體的速度,基本上被限制在一種叫做「朗道臨界速度」的範圍內,超過這個範圍就會破壞超流體。
  • MEMS流體陀螺的研究和發展應用前景
    除了傳統的機械式振動陀螺外,各種新型陀螺也層出不窮,如靜電支撐陀螺、磁支撐陀螺、微流體陀螺、超導陀螺等,這些新型陀螺在性能和尺寸上都有各自的優勢,下面就流體陀螺的研究和發展應用前景進行介紹敏感方向上有哥氏加速度時,腔體內的氣體在重力加速度和外加角速度的聯合作用下交替膨脹,加熱器水平兩邊相等位置上出現溫度差,兩對溫度傳感器的輸出就產生差異。若兩對溫度傳感器採用熱敏電阻,可與外接的兩對參考電阻構成電阻電橋,這樣通過電橋的輸出電壓信號變化便可以測量出外界輸入角速度的值。
  • 揭示超流體中的項鍊狀量子結構
    最近,來自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研究人員理論上描述了在物理學定義上和視覺上都很特別的量子態:一個複雜的量子系統,模擬經典物理學,是一個迷人的類似於項鍊的狀態。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物理評論(A)》雜誌上。 對該量子狀態的探索起源於一個電子回旋加速器,即一個容納旋轉超流體的環形容器。
  • 宇宙或是一個「液態超流體」
    但一個最新理論認為,時空本身可能是一個「液態超流體」(liquid superfluid),如果證明其屬實,那人們必須要重新審視整個物理學標準模型。  「時空是一個流體」的提法並非第一次出現。這一理論被稱為「超流體真空論」(SVT),在半個世紀前就已問世。
  • 「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加群驗證信息:姓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否則不予加群合作,諮詢,交流,投稿宣傳最新成果:qwsa042@sina.com          生物離子通道在物質轉移、能量轉換和信號傳輸等多種生理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 很神奇,它既是晶體又是超流體!
    innsbrucucs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能夠證明,在特定的相互作用條件下,磁性氣體經歷了向超固態的相變。表現出兩種自發密度調製(即自發密度調製),晶體和全局相位相干性。在此基礎上,弗朗西斯卡·法萊諾(Francesca Farlaino)領導的研究小組開展了一項新研究,對捕獲偶極超固體的激發光譜進行了研究,獲得了有趣的新觀測結果。這項研究是揭示物質超固態如何響應激發態的重要一步。要探測超固體性,重要的是要證明系統超流體和晶體性質對擾動的反應不同。更普遍地說,在量子物理學中,任何系統都有其固有的激發模式,用來描述它對擾動的響應。
  • 研究發現超流體內部沒有限速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的物理學家發現,在氦-3超流體內部移動物體沒有限速。
  • 《科學》首次證明:量子物理學中,理論預測與經典對稱性的偏差!
    然而,在量子力學的世界裡,量子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這種經典的尺度對稱性不再適用,該研究小組與物理研究所Selim Jochim教授的小組合作。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研究了鋰原子超冷超流體氣體的行為。
  • 最新研究發現:超流體世界中沒有速度限制,可啟發製造超導體
    但是現在,通過重新創建和研究這一現象,物理學家已經弄清楚其中緣由。超流體中的粒子會附著在異物上,阻止異物與大部分超流體進行相互作用,因而也避免了破壞超流體。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薩利姆 · 奧蒂說:「對於穿過其中的鋼絲棒而言,氦 - 3 超流體仿佛是真空般存在,儘管實際上它是相對稠密的液體。但其中沒有一點阻力。這個非常有趣。」
  • 科學家在爆炸恆星中發現超流體的存在證據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日前,科學家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一顆爆炸恆星的超密集內核包含著叫做「超流體(superfluid)」的奇特超導體物質。兩支研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探測發現仙后座A(Cassiopeia A)出現溫度驟降,仙后座A是一顆超大質量恆星以超新星爆炸結束生命的殘留物形成的中子星。
  • 將量子雜質理論應用於光的量子流體
    研究人員分析了過去20年中各個小組收集的實驗數據,結果表明,一種溶劑(超流體氦)中的分子會形成稱為安古隆的準粒子。這一發現可能導致描述各種分子和溶劑的理論的顯著簡化。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前不久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科學家們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可以直接觀察超出了經典理論的激子-極化子系統中相關的多體狀態。
  • 超流體的發現
    真正值得注意的結果是,1937 年Pyotr Kapitsa 首次在莫斯科發現氦Ⅱ是超流體,並於1938 年1 月將其發表; 同時,JohnF. Allen 和Donald Misener 也獨立地於多倫多大學發表了相同的結果。Kapitsa 是軍事工程師的兒子,於1894 年誕生在列寧格勒附近的Kronstadt 。
  • 一種不遵循物理規則的奇怪流體,它偏偏要從低處往高處流!
    我們把超流體和普通流體相比較,就容易看出這一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有這樣的經驗,普通液體想要流過很細的導管,是很困難的,特別是比較稠密的液體,很難讓這種稠密的液體通過細管子流出來。因為管子對流體有很強的阻滯作用。如果想要讓流體快速流過,那麼需要加以很大的壓力,才能將液體從管子的另一端壓出來。但是,在低溫超流體中,完全不需要這樣,由於超流體的特殊性質,使得它在流過細管子的時候不會受到任何阻力。
  • 首次證明:長達70年的,流體湍流理論!
    兩項澳大利亞科學家研究,首次證明了已有70年歷史的湍流理論。這些研究證實了一個具有開創性的理論,即大渦是由二維流體流動中的湍流形成。在二維流體流動中,大渦是由明顯的小渦混沌形成。從半導體中的電子到肥皂泡表面,再到氣旋等大氣現象,在各種系統中都可以觀察到被限制在二維中流動的流體。在這種二維流中,一個常見的觀察特徵是,流體從典型湍流的混沌旋渦運動開始。
  • 宇宙或以超流體狀態存在
    科學家通過對宇宙研究發現,我們的宇宙可能是以一種超流體的狀態存在著,這意味著我們很可能生活在「水下」。這項新研究顯示時空的性質可能如同流體的質態,可以認為是一種超流體,但可以為光子提供一個新的介質,就像聲音在空氣中傳播一樣。
  • 科學家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信號可以基於生物離子通道在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等過程中經神經傳遞到大腦。這些功能高度依賴於具有選擇性的生物離子通道的高速離子傳輸(每個通道每秒107個離子)。這種超快物質傳輸源於離子通道的特殊性質,例如,小尺寸、獨特的結構和表面電荷分布等,從而導致離子和分子以單鏈形式進行超快傳輸。從經典熱力學角度看,具有化學選擇性的納米通道的物質傳輸應該是非常緩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