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騰訊與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攜手楊振寧、施一公等科學家, 共同發起設立「科學探索獎」。該獎每年在九大基礎科學和前沿核心技術領域中,評出50名在中國大陸,全職工作的優秀中青年科學家(不超過45歲)。
2019年,已有50名來自我國各大高校及研究所的科學家獲得了「科學探索獎」,每位獲獎者將在未來的5年,每年獲得60萬資金,共計300萬,允許自由支配。
近日,騰訊又舉行了「科學探索獎」的頒獎,來自清華、北大、中科大等高校與研究所的50名科學家獲獎,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美女科學家李婧,是其中五個獲獎的女科學家之一。
李婧
採訪中,被問及如何支配獎金時,李婧坦言:「應該還房貸會用掉一些」,這和去年獲獎的北大80後美女科學家劉穎「先還房貸」的「獲獎感言」如出一轍。
每當這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喜歡將科學家的收入水平,與一些網紅、娛樂明星相比,認為科學家的收入遠不如一線網紅、明星,反觀很多網紅、娛樂明星,動輒上千萬的豪宅,科學家們顯得寒酸的多。
相比網紅和明星,很多科學家可能終其一生都默默無聞,卻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很多的貢獻。不過因為科學家沒有網紅、明星有名氣,收入也完全沒法和一線網紅明星相比,很多網友為科學家感到不公。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網紅、明星,都是社會分工產生的不同職業,而無論是哪個職業,我們都應該去公平地對待。
科學家可以為了科研默默無聞,但網紅和明星卻不行,所以一線網紅、明星名氣大收入高,殊不知演藝行業默默無聞者也數不勝數,而且收入待遇遠低於很多青年科學家。
顏寧
當然,科學家學歷高,基礎待遇比底層的演員好也是理所應當的,但我們一流的科學家和一線明星相比,收入差距卻很大,科學家雖然整體收入待遇要比一般人好一些,但卻少有「富有」者。
要說我們的科學家「富有」嗎?這需要我們如何去界定富有。
從物質的角度,科學家顯然鮮有富有者,而網紅、明星中富有者不勝枚舉。
歷史上,富有的科學家其實有很多,愛迪生、福特、富蘭克林等,當然這些科學家富有,是因為他們同時也是商人。
愛迪生
在民國時期,科學家的收入還是比較高的。1932年清華大學教授的最高月薪達到500元,是當時普通家庭收入的幾十倍,即使是普通教員,月薪也在120-200元,是當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工人的十幾倍。
可見,科學家也是可以富有的,提升科學家的收入水平無可厚非。騰訊「科學探索獎」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科學家的收入,減輕了生活壓力。
北大博導劉穎
然而,科學家真的不富有嗎?我認為不見得。
社會的浮躁,讓我們大多數人關注一個人的成敗主要集中在外在和物質。其實文化修養、內在精神的富足才是真的富足。
而我們大多數人因為文化修養還處於比較基礎的階段,很難理解科學家們的這種內在的精神富足。
科學家們既然選擇了科研,就註定「一生清貧」,但卻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他們的內在精神是富有的。
而很多網紅、明星收入頗豐,讓人羨慕,於是很多人前僕後繼,而成功者卻是寥寥,有人感嘆、有人憤慨,難道網紅、明星就沒有貢獻嗎?他們的社會貢獻也很大。
其實誰都沒有錯,就看我們追求的是哪一種「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