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訊 時令已是嚴冬,豐縣師寨鎮菌光互補產業園裡卻是暖意融融。一座座大棚裡,整齊的排架上圓圓的菌包上朵朵平菇破膜而出,像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十分惹人喜愛。
「菌包品種分毛木耳、平菇、金針菇等,成本在1元到1.3元之間,長成成品菌菇後,每袋純利至少有1元錢。」種植戶魏增禮告訴記者,他這一畝二分地的大棚裡,這樣的菌包超過3萬個。
作為師寨鎮小韓村昔日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魏增禮3年前在產業園裡承包了兩個菌菇大棚。如今,大棚讓他甩掉了貧困戶帽子。「政府給我們免費建大棚、傳授種植技術,如今我兩個大棚每年純收入超10萬元。」魏增禮說。
師寨鎮有著「全省毛木耳生產第一鎮」的美譽。全鎮年產各類食用菌2.5億袋,產值5億元,僅此一項人均增收4000元。近年來,該鎮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食用菌生產優勢,大力發展蝸牛養殖等高效特色產業。
在蝸牛養殖戶李強的大棚外,掀起門帘一角,溫暖的潮氣撲面而來。「今年9月,我們在產業園大棚內試點養殖蝸牛,如今已開始收穫。」「這種白玉蝸牛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近年來供不應求。」
走在棚內狹窄的木頭過道上,腳下遍布著密密麻麻的蝸牛,而這些蝸牛身下肥沃的「棲息地」,就是園內廢棄的菌包。
「之前養殖蝸牛都在戶外田地裡,溫度、光照和土壤等條件難以控制;現在依託產業園大量種植菌菇的優勢,把廢棄的菌包回收利用為蝸牛養殖土,質地鬆軟且養料豐富,加之棚內溫度可控,蝸牛孵化率從40%提升到了95%!」李強興奮地告訴記者,今年他承包了產業園內13個蝸牛養殖大棚,刨去成本,每個棚1年純利可達7萬元,簡直是「金玉滿棚」!
據了解,菌光互補產業園共試點了30多個大棚養殖蝸牛。「未來我們的蝸牛60%將銷往澳洲,40%銷往國內沿海地區,一些品相較次的蝸牛還可深加工用於化妝品生產。」師寨鎮招商辦黨支部書記韓本國說。
記者 嶽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