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上藍天去!」這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與嘗試,所以古有萊特兄弟造飛機,今有熱情的無人機發燒友,洶湧如潮的「飛行熱」從未止息。
然而,前幾年,無人機致航班延誤、「黑飛」洩露國防機密、飛行擾民的新聞頻發,多地出臺「禁飛」令。加上數額不菲的培訓費、繁瑣的空域申請,令不少愛好者、從業者望而卻步,也限制了地方通航產業發展。
中國航空器擁有者及駕駛員協會執行秘書長柯玉寶有一個「公共廁所」的觀念——意思是在城市上空劃設專門的空域,給無人機等飛行器分配相應的活動空間,真正解決「上天難」的問題。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行走自貿區」網絡主題活動四川站深入四川自貿區,從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管理運行中心了解到,四川已經劃出這麼一片空域,加上簡化申報程序、目視自主飛行等一系列創新管理機制,盤活了低空空域資源,刺激了地方通航產業發展,為我國低空空域改革提供了一套「四川經驗」。
「在四川,飛得起來」
劃設6000餘平方公裡試點空域
湖南長沙有一家通航飛機研發製造企業,造好了飛機,卻跑到成都金堂縣來試飛驗證。原因無他,就因為「在四川飛得起來」。
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管理運行中心負責人嚴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其實,現在四川本省通航企業只有幾十家,但在四川上空飛行的通航企業已有上百家,來自全國各地。
這還得從2018年說起。2017年12月,四川省獲批成為全國首個開展低空空域協同管理試點省份。很快,全國首家省級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機構——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建成立,2018年12月,在成都自貿區內建立全國首個低空空域協同管理運行中心(以下簡稱「運行中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隨之而來的就是試點空域劃設。據嚴智介紹,四川以飛行需求旺盛的成都平原和周邊部分地區為突破口,將低空空域從過去「遠偏、小散、孤立」的狀態轉變為「滿足需求、連點成片、互聯互通」。
2018年底,成都平原劃出「四點、三片、一通道」首批試點空域(「四點」即洛帶、都江堰安龍、崇州和彭山起降點,「三片」即都江堰-崇州、洛帶、彭山試驗片,「一通道」即洛帶-彭山低空目視通道),面積為2100平方公裡。「該空域為非管制空域,通航用戶不需要申請,符合準入條件的均可使用。」嚴智說。
2019年底,四川省第二批低空協同管理試點空域正式啟用開飛,協同管理試點空域擴大到6000多平方公裡。
從地圖上看,在成都以北、以西、以東各有一片試點空域,以南的幾塊空域通過通道連成片。嚴智介紹稱,「這樣一來,成都與眉山、自貢、樂山、內江、資陽就形成了互聯互通。」
空域擴大、通道增加,四川通航界也隨之出現「1小時交通圈」的「旅行方式」——半天時間,去自貢吃兔、到樂山擼串,沒有堵車的煩惱,還可以空中觀景。
「起飛前一小時報備」
改革報備流程,創新「目視自主飛行」
試點空域劃設之後,想要真正實現「想飛就飛」,還需要配套服務和管理。
首先是簡化審批手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一位通航飛機從業者處了解到,一般情況下,想要起飛,需要提前一周以上申報。先是申報飛行任務;審批完成後,飛行前一天再申報一個飛行計劃;審批完成後,正式飛行之前還得申報一個放飛許可,「過程很複雜,想要飛起來很艱難」。
運行中心在試點空域打破了這一套繁瑣申報流程,將「任務申請、空域申請、飛行計劃申請」3個環節簡化為「飛行計劃報備」1個環節,將以往「實施前1天15時前報批」縮短為「飛行前1小時通過網絡、電話、傳真等多種方式報備」。
「在我們這兒不叫審批,叫報備。只要是在我們劃定的試點空域裡,說一聲就能飛。」嚴智介紹,「提前一個小時,無論是電話也好、傳真也罷,郵件、手機APP、微信都行,向四川省低空空域協同運行中心報一個飛行計劃,就可以順利起飛。其實,從技術上來說,提前10分鐘報備就可以起飛。」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流程改革,釋放了飛行需求。雖然試點的6000多平方公裡只是全川48.6萬平方公裡的一個「零頭」,但每天差不多有400到500架次飛行數量,從小無人機到4噸多的大無人機,都能翱翔。
另一項改革是劃設聯通飛行片區之間的通道。「過去的空域沒有連成片,飛行只能限定於某一塊。」嚴智介紹,能夠實現片區聯通,源於運行中心探索出的「目視自主飛行」低空管理新模式,「在滿足空域準入條件基礎上,由航空級駕駛員自行判斷、調節,空中自行觀察避讓其他航空器及地面障礙物,並對決策和運行安全負責。」如同汽車一樣,上路自由、責任自擔。
通過設置低空目視通道,將原來偏遠、小散、孤立的空域連接到一起,通航的通達性有所提升;通過推行「目視自主飛行」模式,同一空域中可容納更多的航空器運行,空域使用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這兩項關鍵改革,大大提高了試點空域利用率。
一組數據顯示:自2018年12月24日首飛以來,協同管理空域累計飛行100536架次,26107小時46分。2020年8月,協同空域運行共計飛行11600架次,共計飛行時間3879小時14分,飛行架次同比2019年8月(單月3343架次)增加247%,環比2020年7月增加16.9%,運行架次及時間達到單月歷史新高。
「改革試點,不在於要把空域弄得有多大,而是尋找一種未來可以複製推廣的創新服務和管理模式。」這是嚴智理解的四川低空空域改革試點的價值和意義。
「投入產出比可達1∶10」
四川要建成通用航空產業強省
通航的夢想在藍天。藍天有了,通航產業也就發展了。
飛機能上天,就有人買飛機、有人製造飛機、有人研發飛機,還有人維修、培訓、保障油料、機場建設,這條產業鏈就做起來了。
飛機能上天,應急救援、航拍、短途運輸、撒農藥、低空旅遊、興趣體驗,這些業態也有了應用落地的空間。
飛機能上天,熱氣球、動力三角翼、滑翔傘這些飛行器都能夠上天,空域資源就被盤活了。
隨著更多市場主體參與四川低空試點改革工作,未來通用航空更多的應用場景,將更多深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國際經驗表明,通用航空產業鏈條長、服務領域廣、帶動作用強,投入產出比可達1∶10,通用航空的就業帶動比是1∶12。
按照中國民航局估測的通用航空機隊規模總數,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市場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將直接帶動上下遊超萬億元市場規模。
瞄準這一發展空間巨大的產業,四川提出推動通航產業發展。2019年,四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四川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的《四川省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5年)》,提出打造「一核兩翼、多點N網」通用航空產業發展布局,力爭通過5-6年時間,在全省範圍內培育壯大一批全國知名的通用航空骨幹企業,著力打造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建成全國領先的通用航空研發製造基地,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通用航空運營服務、服務保障等全產業鏈服務集成高地,實現通用航空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加快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通用航空產業強省。
四川省低空辦主任雷開平此前提到,「用的人更多,飛行器、飛行的成本才會降得更快,更利於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