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幾天前,「外賣小哥」這個職業,有了官方認證的學名——網約配送員。瞬間感覺高大上了起來,濤君心底默念這幾個字的時候,還用上了「譯製腔」:「哦,我的網約配送員,包裡的韭菜餡餅沒涼吧?」
其實,網約配送員只是2019年12月30日,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關於擬發布新職業信息公示的通告》中,16個新職業之一:
1.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
2.工業網際網路工程技術人員
3.虛擬實境工程技術人員
4.連鎖經營管理師
5.供應鏈管理師
6.網約配送員
7.人工智慧訓練師
8.電氣電子產品環保檢測員
9.全媒體運營師
10.健康照護師
11.呼吸治療師
12.出生缺陷防控諮詢師
13.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
14.無人機裝調工
15.高鐵線路綜合維修工
16.裝配式建築施工員
這些新職業,均為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應運而生的新職業,有的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哦,我的網約配送員」;有的對普通人來說,則稍稍顯得有點科幻——比如「人工智慧訓練師」。
新職業發布,就意味著該職業將逐步建立統一的規範,相關的培訓教育體系也會日益完善。而建立新職業信息發布制度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職業分類動態調整機制的重要內容。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這16大職業,其實能夠管窺一下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新製造(1、2、3、8、14、15、16)、新物流(5、6)、新營銷(4、9)、大健康(10、11、12、13),還有一個人工智慧領域職業(7)。對於個人來說,這都是很值得借鑑的職業規劃方向(熱衷於給孩子規劃未來的家長值得關注~);對於城市來說,這也是很好的產業規劃方向。
不過,隱藏在這些新職業、新產業方向背後的,還有一個無比重要的基礎——新基建。沒有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不起來,就業崗位就創造不出來,個人自然也無法分享這些行業發展的紅利。
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並為基建投資提出了主要方向: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等。
對城市來說,新基建意味著產業發展的新機會;
對企業來說,新基建意味著市場開拓的新方向;
對個人來說,新基建意味著職業發展的新選擇。
以「網約配送員」為例,中國目前無處不在的「外賣小哥」、「跑腿小哥」,讓無數人的生活更加方便,也是一批中國商業新巨頭誕生的基礎。當分析中國這一新興經濟模式成功原因時,總有人會單純將其歸因於中國人力資源優勢——工資低(其實不少「小哥」工作雖然辛苦,收入不比許多白領差)。但二十年前中國人工資更低,為啥沒有「外賣小哥」出現呢?
「外賣小哥」火起來的背後,是城鄉大小路網的完善、移動網際網路全覆蓋、通訊資費平民化、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依託的是道路建設、4G基站建設、大資料庫建設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沒有這些基礎,「網約配送員」也成不了中國的新職業。
而對於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網際網路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慧訓練師等尚在「萌芽」狀態的職業來說,它們所需的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中心、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哪裡能先完成這些新基建的布局,哪裡就能率先誕生一批相關領域的領軍企業,哪裡也就能有相應的工作崗位,哪裡也就能夠成為相關人才的聚集地和發源地。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徐憲平就在上個月的一次演講中表示,萬物互聯、人機智聯的數字時代,數字資源已經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新動能,原來提倡的「要想富,先修路」,正在變成「要做強,先上網」;隨著5G技術商用,網際網路向物聯網延伸。從某種意義上,網際網路是加法,物聯網是乘法。
回到文章題目的問題,國家公布的這16個新職業,青島能「存活」幾個呢?
對於「網約配送員」來說,他們已經在青島立足了;對於「高鐵線路綜合維修工」來說,隨著青島高鐵網絡的完善,一定會有更多工作機會;而對於其它新製造、新物流、新營銷等領域來說,行業發展的果實能否落在青島,就得看青島的「手筆」了。
過去的2019年,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基建」成為經濟穩增長和促創新並駕齊驅的重要發力點,也是全國各地爭相布局的競爭關鍵領域:北京提出加快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陝西提出抓好600個省級重點項目建設,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廣東則投資10億元,在廣州、深圳密集城區開展5G網絡建設……
在這一輪新基建的競爭中,青島2019年的成績單並不落下風。
新基建的力度,要靠投資來反映:據市統計局統計,2019年,1-11月份全市投資增長21.3%,同比提升14.4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7.7%,同比提升12.4個百分點。最大的亮點來自於工業技改投資,增長42.6%,較前三季度提升11.7個百分點,佔工業投資比重51.3%,拉動工業投資增長18個百分點。
技術改造投資大漲,是青島的傳統製造業在藉助新技術進行轉型升級,而各類新技術與傳統製造相結合的成果,已經在青島展露雛形——智能工廠。目前海爾、雙星、軟控等青島企業,都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智能工廠。比如海爾的中央空調智能互聯工廠,安裝了6萬多個探測器用來實現與用戶的交互,不僅僅是簡單地在生產上「機器換人」,而是讓用戶的創意融入到生產之中,探索實現新產品開發100%用戶參與設計,用戶定製佔比16%以上,客戶定製佔比52%,定單交付周期縮短50% 以上,效率提升60%。
此外,青島的5G布局也在加快推進。2019年10月22日,青島在實現承載網互聯互通基礎上,開通山東省首個聯通電信共建共享基站;11月初,全球首個5G的200M連片網絡在青島測試成功,下載速率超過2Gbps。而根據山東省《關於加快5G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19年,建成5G基站1萬個以上,完成濟南、青島、煙臺核心城區網絡覆蓋和商用部署;2020年,要建成5G基站3萬個以上。
在5G的布局上,青島走在了全國前列,青島的目標,就是爭取在北京、上海、廣州之後,成為中國第4個設立全球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城市。
而在人工智慧領域,青島已經發起成立了人工智慧產業共同體,引進了華為、科大訊飛、商湯科技等國內人工智慧頭部企業,共建中國人工智慧應用與服務產業高地。同時青島也正在考慮,要將人工智慧納入技改補貼範圍,激發更多本土企業將產業與人工智慧進行「嫁接」的積極性。
國家公布的16個新職業,最終能在青島「存活」下來多少,其實就是看青島的新基建能給這些產業創造多大的成長空間。
錯過了網際網路時代的青島,一度被人看衰,而今,青島下這麼大力氣布局新基建,就是不想錯過新一輪高質量發展的新風口。
2020,我們且看人工智慧訓練師等新職業,能不能出現在青島的招聘名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