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材料學泰鬥、兩院院士師昌緒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師昌緒題詞
□記者 柴昕
2010年9月,材料學泰鬥、兩院院士師昌緒親臨第九屆中國(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為淄博頒授了全國第一個也是迄今唯一一個「新材料名都」匾額。為這座城市的新材料產業注入發展「強心劑」。
彈指一揮間10年過去,淄博新材料產業勢頭蓬勃,支柱氣象日趨明顯,師老卻已故去6載。值此第一屆中國(淄博)新材料產業國際博覽會暨第十九屆中國(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舉辦之際,緬懷與致敬師老高風,是對這位老人的告慰,也是對新材料產業初心的重溫與恪守。
為《中國新材料名都》寫序
2010年盛夏,暑熱蒸騰如火。
一個多月馬不停蹄採訪、寫稿、編輯之後,由淄博日報社具體執編的《中國新材料名都·淄博》一書已初具雛形。誰來做序?成為橫亙在定稿前的最後一座大山。
能為材料名都作序者,底蘊、威望均需在業內登峰。幾經探討,編輯部把目光聚焦在中國材料學泰鬥,先後獲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的師昌緒。
師老在業內被譽為「中國高溫合金之父」,以高瞻遠矚的視角、淵博的學識和高度的責任心,準確把握和引領了中國材料科技和整個科技事業的發展。因為他,高溫合金這一涉及航空航天軍事領域的核心材料在我國從無到有,並擺脫國外掣肘;也是他,一輩子和各種各樣的材料打交道,在高溫合金、合金鋼等領域為中國創造了多項第一。
當時淄博已連續8年舉辦新材料技術論壇,師老多次親自前來,對新材料技術及產業給出了大力指導。時任淄博市科技局副局長的周獻忠因為工作關係,多次拜訪、接待過師老,對師老印象非常好,得知情況後主動協助牽線搭橋。此時師老已是92歲高齡,幾乎不再參與一切社會性事務。但出於對淄博新材料基礎的了解和認可,以及淄博市幾經輾轉、不肯氣餒的誠意,最後欣然接受請求。他在序言中動情寫道:「九年來淄博一直堅持把新材料作為未來經濟發展的命脈產業,這種意識和魄力是值得推崇的。特別是在第九屆中國(淄博)新材料技術論壇暨國際科技成果招商洽談會召開之前,編輯出版《中國新材料名都·淄博》一書,既是對既往成果的回顧與總結,也有利於未來發展的規劃制定,對山東淄博新材料名都的打造意義深遠。」該序言共1700字,寫好後用鉛筆做了嚴謹的修定,以信件形式郵寄過來,原文至今珍藏在淄博日報社。
寫序的同時,師老還親自為淄博題寫了一塊「新材料名都」牌匾,並在當年9月舉辦的新材料技術論壇上親手頒授。
為淄博新材料企業支招
師老不僅從品牌傳播上肯定淄博新材料產業,更深入淄博新材料企業,給予具體支持和指導。
東嶽集團離子膜項目2004年正處於攻關階段,因難度較大,被公認為「難啃的骨頭」。這年9月,86歲的師老第一次到東嶽實地考察,詳細了解離子膜項目攻關進度後非常高興。用力握住東嶽集團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張永明博士的手,笑呵呵地鼓勵:「只管放手做!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2010年9月,師老再次來到東嶽,得知離子膜項目攻克在即,已年過九旬的他高興地手舞足蹈。觀看了離子膜用於萬噸氯裝置的裝膜視頻後,他激動地點評:「離子膜這個項目想做的人很多、做過的人也不少,為什麼東嶽能成功,這就是人才的作用和領導的遠見。一個工作成功有兩個因素,一是膽識,就是有足夠的認識和經驗;二是膽量,覺得很好,又怕失敗,又不敢投資是不行的。」此外,師老還反覆叮囑企業注意專利的申請和保護。據東嶽集團黨委副書記李玉文回憶說:「老人家反覆使用『cover』這個英語單詞,就是覆蓋的意思。其實專利保護就是一個cover和反cover的行動。這一點對東嶽啟發很大。」
淄博作為國家新材料基地,近十幾年來新材料企業大批湧現。師老每次前來,都特別注意提醒企業要有世界眼光,要站在科技發展前沿,發展新材料中的新材料,一定不要忘記科技創新。
為產業後來者垂範
在多次互動中,師老讓淄博人民銘記的,不只是他的巨手點撥,更有愛國敬業、執著無私的大師風範。
雖為「泰鬥」,師老卻一貫樸實可親,沒有一點架子。在淄博參觀考察期間,往往是留下一路親和力和正能量。師老90歲高齡時仍堅持工作,一天8小時,中午也不休息。他的人生觀樸拙通達:「人活在世上,就要為人類作貢獻。從一萬多年前的石器時代到今天的網絡資訊時代,都是前人所作的貢獻的結果。作為一個中國人,首先要為中華民族作貢獻,這是我在青年時期就立下的『強國之志』誓言。所以1955年,我即使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那個優越的環境裡,也一定要爭取回國。回國後,即使是整天吃窩窩頭,也無怨無悔,這就是為中華民族的振興作貢獻。」
師老非常認同愛因斯坦的一句話:「大多數人說,是才智造就了偉大的科學家。他們錯了,是人格。」
人格的能量,將民族大義、國家情懷,默化成師老的脈搏與心跳,讓他如春蠶吐絲般傾盡畢生智慧與汗水,創造了高溫合金的材料奇蹟,領跑出中國材料科技的發展加速度,耄耋之年仍為國產纖維項目奔走奮鬥,因病入院前最後一刻仍堅守在工作崗位。這樣的科學家,才是真正的國之巨匠。
10年前,他是「中國新材料名都·淄博」的引路人。
10年後,他的大師風範依舊照耀這片熱土,繼續激勵淄博新材料迸發日趨迥勁的產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