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 供圖
作業不會寫孩子就揪頭髮,這種行為叫拔毛癖;見誰都害怕,原來是患上驚恐障礙……10月10日是第26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引發社會關注,而抑鬱症患者也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對此,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牟曉冬博士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情緒易激動,特別需要家長溫柔對待。
通訊員張艾萱韋啟雯劉敏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劉峻安瑩
案例
1
寫作業遇難題,孩子無意識地揪拽頭髮
今年8歲的珊珊(化名),剛上小學二年級。近日,媽媽發現孩子前額處頭髮變得異常稀疏,心生懷疑,「小小年紀怎麼會脫髮,不會是得了什麼皮膚病吧?」可珊珊頭皮不疼也不癢,這是什麼情況?媽媽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頭髮是被珊珊自己揪掉的。原來,每當寫作業遇到困難或情緒激動時,珊珊就會無意識地揪拽頭髮,久而久之便禿了。
南京市兒童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瀟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自己拔頭髮導致脫髮的患兒,在門診並不少見,我們一般稱之為『拔毛癖』。」拔毛癖是一種自身導致的精神性疾病,尤其以學齡期兒童多見,在學習壓力、精神壓力下出現無意識的拔頭髮行為,部分患兒還會合併有咬甲癖。通常來說,拔毛癖在初期不易被察覺,但時間長了會出現脫髮、斑禿等情況,從而引起家長的關注。
很多患兒家長擔心:「禿了的頭髮還能長回來嗎?拔毛癖能徹底治好嗎?」楊瀟表示,如果孩子只是拔掉頭髮沒有傷及髮根和毛囊,頭髮是完全可以長出來的。但如果揪拽嚴重,將頭髮連根拔除,導致毛囊破壞,便較難再生了。此外,小於5歲的幼齡患兒多數病程較短,大齡兒童至青春期發病則病情較重,若不及時發現,及時幹預,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因此,家長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頭髮異常變少、稀疏,需警惕是否存在拔毛癖,且及時帶孩子到院就診,及早幹預治療。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如果孩子年齡較小,對於拔毛癖的治療應該以心理導向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家長首先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輕鬆、自由的環境,不要給予太多的壓力和斥責;其次,隨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可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緩解,並多予以理解、溝通、寬容和支持。如果經過長期的行為糾正病情並未緩解,應及時尋求專業兒童心理醫生的幫助。
案例
2
被父母數落兩個小時,男孩出現心跳加劇
小力是一名初二男生,兩個月前,他放學後和幾個同學吃飯打電玩,一晚上把一個月的零花錢全部花光。父母得知後,數落他整整兩小時,隨後小力出現心跳加劇、頭暈目眩、氣短且手腳發冷發麻、視線模糊的症狀,對眼前景象有強烈的恐懼感。父母帶他去當地醫院就診,做了心電圖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心內科醫生建議他去心理精神科看看。
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牟曉冬詳細詢問了小力的病情,並進行相關評估,發現他患上了驚恐障礙。醫生除了開藥,囑咐小力感覺要發病了,就用冷水洗臉、深呼吸來緩解症狀外,還囑咐小力的父母對孩子溫柔些,不要過分責罰他。幾次治療下來,小力的症狀有很大改善,發病次數大幅減少。
牟曉冬表示,小力父母對他過分責罰是他患上驚恐障礙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小力性格內向,與同學老師交流很少,有什麼事憋在心裡不說,一個人獨自默默忍受,這樣很容易造成心理問題。
建議
關注孩子身體也要關注心理
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大陸17歲以下未成年人有3.4億。保守估計,有各類學習、情緒、行為障礙者3000萬。其中,中小學生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
據牟曉冬介紹,隨著生長發育,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發生變化羞於與人交流,導致沒朋友,不會與人交往。而小學高年級以及初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大,孩子對學習沒興趣,枯燥無味無法帶來成就感。此外,青春期的孩子思想逐漸獨立,常與師長產生意見分歧,易產生衝突,這些都容易引發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許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誤區,他們重視孩子的學習、輕勞動,重讀書、輕活動。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式教育,不能盛氣凌人,做錯事只一味批評,給孩子施加壓力。
對此,牟曉冬指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在關注青春期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建議家長從這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幫助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讓他們了解學習的多元化,理解學習的重要性;第二,幫助孩子尋找交流的真諦,與他人相處時能夠自信大方。此外,要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態度,自得其樂的能力。
相關
孩子「無聲的抵抗」
你了解嗎?
青少年「抑鬱情緒」「抑鬱症」發生率逐年升高,通常表現為不愛說話、情緒異常等,是「無聲的抵抗」。專家表示,抑鬱症患者越來越多年齡越來越小,應進一步關注青少年異常身體症狀和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儘早進行診斷治療。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病房主任曹慶久說,由於各種原因,一些孩子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等傾向。
近年來,青少年抑鬱症呈患病率上升且發病年齡下降的趨勢。「青少年患上抑鬱症大致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原因。」廣州市腦科醫院教授陸小兵表示,抑鬱的低齡化趨勢進一步為青少年群體增加了成長負擔。
據瀋陽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王永柏介紹,半數抑鬱症患者在14歲以前就已經顯現相關症狀。
「目前,對兒童精神問題的宣傳還不夠,很多家長老師的認識不足。」曹慶久說,有的患兒已經出現幻覺、妄想等症狀,但家長對孩子的幹預僅限於去做心理諮詢,很可能貽誤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王永柏、陸小兵等專家表示,很多孩子可能只是出現「抑鬱情緒」「抑鬱症狀」,並不等於「抑鬱症」,但如果不解決好,很可能為成年以後的心理問題留下隱患。
專家建議,家長平時要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對於兒童青少年抑鬱症應該早發現早治療。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康復科副主任醫師馬旻建議,當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下降等情況時,家長應和孩子好好溝通找原因,不要一味地批評責怪,要避免語言冷暴力。
新華社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