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念著伊薩卡

2021-02-26 假裝在草原

在研究生期間,遇到了非常傑出的教授,同學和朋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90來歲的人類學家 ,Lambros Comitas, 一位退了休不捨得離開研究和教學的老教授。

2018年的秋天,到TC上的第一⻔課是他的 「教育的文化與社會基礎「(cultural&social base of education)。課前教授助理給大家發了幾篇論文。其中一文是Comitas教授在自己學術生涯的後半期寫的類似自傳的文章 「With Ithaca on my Mind - An Anthropologist’s Journey」 (心中念著伊薩卡 - 一個人類學家的旅程)。

Always keep Ithaca in your mind; Ithaca gave to you the beautiful journey; without her, you』d not have set upon the road. But she has nothing left to give you any more.

文中老教授回顧和思考了自己從事人類學研究多年的思考 ,以及人類學作為學術的一支,它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文章開篇借用了昆士坦丁那篇著名的詩歌「Ithaca 島」開頭,文風簡約,卻給我當時的我很大的觸動和感動,讓我當時面對未知的忐忑獲得很大的啟發,提醒路途中的收穫經歷大於對於結果的追求。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圍繞著「辭職讀書值不值」這個話題的討論。主持人有一個問題是「有沒有哪個瞬間是讓你覺得花這麼多錢來求學特別不值這樣的感受?」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這兩個價值不在一個區域,不好拿來比較。不過如果現在把問題反過來問「有沒有哪個瞬間是讓你覺得花這麼多錢來求學特別的值得?」,那我的回答就是18年的秋天,坐在Everett Lounge 讀完這篇文章的那一刻。 

今天分享下這篇給予我自己和很多在路上的人無盡鼓勵和啟發的詩歌。這篇簡體文參照了翻譯家施清真的繁體版本。 新春新年也是向新的徵程的啟航,讓我們心中都帶著伊薩卡!

伊薩卡島

- C. P. Cavafy

- 譯:施清真

當你啟航向伊薩卡島

願你的道路悠長,

充滿冒險,充滿探索。

食人巨怪,獨眼巨人,

憤怒的海神波塞頓——別怕他們:

旅途之中,你絕對不會遇見這些怪物,

只要你保持志高氣昂,

只要你讓那獨有的悸動

鼓舞你的身,你的心。

食人巨怪,獨眼巨人,

憤怒的海神波塞頓 - 你不會碰見他們

除非你在心中帶著他們上路,

除非你的心中把他們擺在眼前。

願你的旅途悠長。

願你欣逢許多夏日的清晨,

愉悅地,歡喜地,

抵達你前所未見的海港;

願你在腓尼基人的商棧停步

採購種種華物,

珍珠母貝和珊瑚,琥珀和烏木,

林林種種撩人的香水——

如你所願,盡興入囊 ;

願你造訪諸多埃及的市城

求教於他們的智者,持續向學。

請你時時惦念伊薩卡島,

你註定終會抵達,

但切勿匆匆趕路,

旅程最好持續多年。

當你抵達島上,你已上了年紀,

沿途所得已使你富足,

無需寄望伊薩卡島令你致富。

伊薩卡賦予你奇妙的旅行,

若是沒有她,你絕對不會啟航。

如今她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給你。

你若察覺她如此窮苦,

伊薩卡島可不是故意期瞞。

既然你已聰明睿智,見多識廣,

你也將明了,這一個個伊薩卡的意涵。

參考資料:

- C. P. Cavafy: 卡瓦菲斯是希臘最重要的現代詩人之一,生於埃及亞歷山大。 

- 英文版: from C.P. Cavafy: Collected Poems.Translated by Edmund Keeley and Philip Sherrard. Translation Copyright © 1975, 1992 by Edmund Keeley and Philip Sherrard

- Ithaka by C. P. Cavafy, Poetry Foundation]|https://www.poetryfoundation.org/poems/51296/ithaka-56d22eef917ec

- 譯:施清真的原版 |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70672824199

- Ithaca,伊薩卡島:希臘伊奧尼亞群島之一 , 位於今希臘陸地的西邊。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復「轉載」。 

相關焦點

  • 那些美到極致的千古佳作,念著念著生活就成了詩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一句話,以詩意的方式,說出不少人心中的渴望。其實,生活充實,何必別處?心有夢想,何必遠方?過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嘗不是同樣精彩的人生。這些美到極致的千古佳作,念著念著生活就成了詩。
  •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他原本只是個隱士,他念著「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躬耕於南陽,一心只想過著「儉以養德,靜以修身」的生活。可是,他這樣的智者,歷史是不會讓他如蜉蝣一般消失,於是演繹了「三顧茅廬」的佳話他足智多謀。
  • 我們總是抓著走遠的愛情不放,還念著走開的人,傷害靠近的人
    我們總是抓著走遠的愛情不放,還念著走開的人,傷害靠近的人1: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誰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2:你總是這樣。在我每個思緒裡稀稀作祟。我總是這樣。
  • 不肯去觀音,你心中的普陀山是什麼樣的?我心中的是這樣
    普陀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道場,在中國地藏、普賢、文殊、觀音四大菩薩,老百姓最為熟知的就是觀音菩薩,遇到什麼困難總是會在心中默默的祈禱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保佑,因為觀音菩薩總是在人們危難刻出來救苦救難。所以觀音菩薩在我國民間的信仰度最高。
  • 《菊石》背後,每個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你同意嗎?
    不過,李安拍攝《斷背山》時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愛情不應該被性別限定,是時候撕去禁忌的標籤了。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瑪麗·安寧,用她那雙飽含深意的眼睛長久地注視著她的愛人,我覺得她透過屏幕也在注視我們,她的目光仿佛穿越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空,還在詢問,女人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了嗎?那雙眼睛一直在我眼前執拗地亮著。
  • 古埃及人心中的太陽神――屎殼郎
    和我們中國的古代神話一樣,埃及人心中也有太陽神。在古埃及不止太陽有對應的神,很多動物都被埃及人當做神靈。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古埃及人心中的太陽神是一種昆蟲――滾糞球的屎殼郎。推糞球的屎殼郎古埃及人看著太陽每天從尼羅河的東邊升起,從西邊「入地」,他們的心中就充滿了疑惑,不明白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
  • 守望我們心中的燈塔
    「燈是一盞盞心靈的燭光 /美麗的容顏才會溢彩流芳/燈滅了黑夜變得孤獨惆悵/夢醒了留下了多少感傷 燈是一盞盞燃燒的希望 /最亮的她會為你指明方向」每每生活無助的時候,最是熱衷於在《燈火闌珊處》尋找心中的那份感動,因為那盞忽明忽暗的燈,曾無數次照亮迷途的我。
  • 故鄉——心中的伊甸園
    那一方淨土深植心中不遠處,一處院落掩映在青山碧水間,和諧,自然。原來漂泊天涯的遊子無論身處何時何地,心中最牽掛的還是最初的根。時光匆匆,想要昨日重現已不可能。慈祥的奶奶過世多年。兒時的玩伴大黃也壽終正寢。曾經形影不離的兄弟天各一方。小時候山嶽般般高大的父母也搬離老屋,垂垂老矣。唯一不變的是每次打電話,對已過了而立之年的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養兒方知父母恩,在照顧幼子時,更能深刻體會到父母的不易。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如今卻終年奔波,難得回家。
  • 沈輝:感悟心中的太陽
    《我心中的太陽》是沈輝教授傾注了10 多年時間,閱覽了上百本典籍,將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太陽的素材集中整理解讀,深入淺出地娓娓道來。太陽在空中,也在我們心中,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太陽。對每個嗷嗷待哺的幼兒來說,母親就是太陽;在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對於羅密歐來說,朱麗葉就是他的太陽;而對所有佛教徒來說,佛陀就是他們的太陽。榮獲1915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法國偉大作家羅曼·羅蘭留下一部名作《名人傳》,他對米開朗琪羅、貝多芬、託爾斯泰三位偉人的生平做了詳細的介紹。
  •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毋須拜
    對於丹霞禪師來說,佛並不在於佛像中,而在於自己心中;心中有佛,憑心做事,才是對佛的尊重。那尊木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傳達著佛捨身救人的真諦,而院主的修為不到,理解偏頗,不明佛的真諦,故須落眉。
  • 《來日方長》|與心中的「母獅子」告別
    通過莫莫和科恩醫生的對話可以了解到,莫莫經常會夢到母獅子,莫莫對母愛的渴望使得莫莫在第一次接觸到犯病痴呆的羅莎夫人後,在夢中見到了「母獅子」,電影在此處作為二人關係發生轉變的鋪墊,刀子嘴豆腐心的羅莎夫人也開始分出關注給這個孩子,莫莫對羅莎夫人的厭惡和牴觸情緒開始發生鬆動,在莫莫的心中有著虛弱一面的羅莎夫人喚起了他對母愛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