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
類型一、考查分子、原子的概念及性質應用
1.下列關於原子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思路點撥】可以根據原子的特徵方面以及構成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答案】D
【解析】
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故A正確;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最小的粒子,不能再分,故B正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故C正確;相對原子質量是原子的質量與碳原子質量的
比較而得,故D錯誤;故選D。
【總結升華】學生應熟悉微觀粒子的性質,認識在各種形態和變化中微粒的變化是解題的關鍵。
2.右圖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
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反應前後原子種類不變
B.反應後生成了兩種新的分子
C.反應類型為化合反應
D.反應前後分子本身發生了改變
【答案】C
【解析】由反應示意圖可知:化學反應前後,分子本身發生了改變,生成了其他物質的分子,原子的種類沒有變化;此圖示為一種物質分解生成兩種物質,符合分解反應的定義,不屬於化合反應。
【總結升華】正確理解圖示的含義是解題的關鍵。
舉一反三:
【變式】下列現象或事實,用分子的相關知識加以解釋,其中不正確的是( )
【答案】B
類型二、考查元素、原子和離子
3.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防疫人員正在噴灑「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這裡指的是()
A.元素B.原子C.分子D.離子
【答案】
A
【解析】「含氯消毒液」中的「氯」在這裡指的是元素。
【總結升華】利用元素的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如食品標籤上標明了一些元素的含量,在這裡一般是指元素。
4.已知一種鍶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88,其質子數是38,則這種鍶原子的核外電子數為()
A.38B.50C.88D.126
【答案】
A
【解析】
質子數==核外電子數,鍶原子質子數為38,核外電子數也是38。
【總結升華】
要記住以下等量關係: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中子數。
5.下列關於分子、原子、離子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A.分子、原子、離子都能構成物質
B.在化學反應過程中,原子的種類、數目均不改變
C.水是由氫、氧兩種原子直接構成的
D.物質的熱脹冷縮現象是分子間隔的大小隨溫度而改變的緣故
【答案】
C
【解析】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不是由氫氧兩種原子直接構成的。【總結升華】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都可以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在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都不改變。
6.根據對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如下圖所示)的回憶,按要求回答問題。
(1)碳原子的結構示意圖為
,該原子的核電荷數是6,最外層上有4個電子。
(2)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為。發出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3)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如果沒有預先在集氣瓶內裝少量的水或細沙子,可能產生的後果是 。
集氣瓶炸裂
(4)在這三個實驗中,氧氣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答案】(1)6 4
(2)發出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3)集氣瓶炸裂
(4)氧化【解析】
(1)根據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核內質子數為6;根據核電荷數即質子數,則核電荷數為6;距核最遠的電子層為最外層,有4個電子。(2)硫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為:發出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3)做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要先在集氣瓶內裝少量的水或細沙,防止生成的高溫熔融物炸裂集氣瓶底。
(4)在這三個實驗中,氧氣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總結升華】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呈電中性(即不顯電性)。
舉一反三:
【變式1】以下物質由離子構成的是( )
A.蒸餾水 B.氯化鈉 C.金剛石 D.氧氣
【答案】B
【變式2】某礦泉水標籤上印有的主要礦物質成分及含量如下(單位為mg/L):Ca-20、K-3、Zn-0.06等。這裡的Ca、K、Zn是指( )A.原子 B.分子 C.單質 D.元素
【答案】D
【變式3】如圖所示是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該原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 得電子(填「得」或「失」),所形成粒子的符號是 。
Cl-
MgCl2
【答案】得 Cl-
【解析】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是7,所以易得一個電子,形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的氯離子。
本文由初中化學大師原創,歡迎關注,一起漲知識!
允許非盈利性引用,並請註明出處:「轉載自初中化學大師」字樣,以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