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
2021年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
「我國面臨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需解決的問題。」育種中心科研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表示,目前國內缺乏魚類南繁育種中心,廣州市南沙區具有獨特的溫暖的氣候和溫暖的水溫,具備建立魚類南繁育種中心優越的自然條件。
南繁是利用我國南方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的優勢條件,將夏季在北方種養的農業育種材料,於冬春季節在南方再種養一季或者兩季的農業育種方式。我國是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南繁育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5000萬噸,約佔全球總產量60%。2020年8月,我國著名的魚類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劉少軍院士專家工作站成功落戶南沙,這是廣州市首個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
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建設滯後,企業小而分散、創新力不足,一直是困擾我國水產種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成功引進院士工作站後,南沙開始高水平規劃魚類南繁中心的建設。據劉少軍院士介紹,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其中育苗基地面積約500畝,大規格種苗基地面積約1000畝,優質水產良養示範區面積約6400畝,總建築面積112920平方米,總投資逾8億元。
據了解,該項目以打造一流的育種技術高地,一流的現代種業服務中心、一流的水產科技創新產業基地為目標,實施後預計每年孵化草魚、鯽魚、黃顙魚、加州鱸等水產苗種400億尾,培育大規格優質苗種1億尾。達產年收入7億元,推廣養殖面積100萬畝,農戶年新增收入20億元。
規模化土地流轉和建設用地指標,一直是農業產業園建設中「卡脖子」問題,這恰恰是南沙漁業產業園的獨特優勢。「園區所在範圍用地均為國有土地,無需經過土地流轉,可以集中布局、成片開發,現有連片規模養殖面積達2.6萬畝,標準化養殖面積達到70%以上,是廣東面積最大的連片標準化魚塘之一。」南沙農業集團負責人說。
除此之外,南沙漁業產業園還爭取到了250畝建設用地指標,主要用於補齊第二產業的短板,從根本上確保了產業園建設主體的積極性。受此帶動,中以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水產分揀加工中心、誠一水產深加工等重點項目先後入駐。
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南沙漁業產業園20個建設項目,已投入建設資金2.15億元,目前已建成19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9000萬元,2020年產值達到7.5億元,比建園初增長92%,園區建設走在全省漁業產業園前列。
按南沙漁業產業園總體規劃目標,到2030年,全面構建完善的大灣區現代漁業產業體系,成為國家級「科技含量最高」「產業效益最好」「要素配置最優」「景觀風貌最美」的現代農業產業園。
南沙區副區長惠立新表示,南沙將牢牢把握建設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的契機,提高現代農業「核」動力,聚集現代種業「芯」要素,推動漁業從種業到餐桌全產業鏈的不斷升級。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審籤 | 梁澤銘
實習生 | 翁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