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柳時強 通訊員/廖繼立)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我國面臨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須解決的問題。」育種中心科研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表示,目前國內缺乏魚類南繁育種中心,廣州市南沙區具有獨特的溫暖的氣候和溫暖的水溫,具備建立魚類南繁育種中心優越的自然條件。南繁是利用我國南方地區冬春季節氣候溫暖的優勢條件,將夏季在北方種養的農業育種材料,於冬春季節在南方再種養一季或者兩季的農業育種方式。
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其中育苗基地面積約500畝,大規格種苗基地面積約1000畝,優質水產良養示範區面積約6400畝,總建築面積112920平方米,總投資逾8億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水產種業科技創新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水產種質資源保存庫、苗種繁育中心、大規格苗種生態養殖區、優質商品魚生態養殖區,以及健全上述區域的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配套購置試驗養殖設備600臺套。
項目實施後預計每年孵化草魚、鯽魚、黃顙魚、加州鱸等水產苗種400億尾,培育大規格優質苗種1億尾。達產年收入7億元,推廣養殖面積100萬畝,農戶年新增收入20億元。
規模化土地流轉和建設用地指標,一直是農業產業園建設中「卡脖子」問題,這恰恰是南沙漁業產業園的獨特優勢。「園區所在範圍用地均為國有土地,無須經過土地流轉,可以集中布局、成片開發,現有連片規模養殖面積達2.6萬畝,標準化養殖面積達到70%以上,是廣東面積最大的連片標準化魚塘之一。」南沙農業集團負責人說。
截至2020年12月,南沙漁業產業園20個建設項目,已投入建設資金2.15億元,目前已建成19個項目,撬動社會資本投入9000萬元,2020年產值達到7.5億元,比建園初增長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