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繁基地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 築牢南繁生物安全...

2021-01-16 瀟湘晨報

海南日報海口1月4日訊 (記者傅人意 實習生王偉君)「每年10月到來年的5月,都是『南繁季節』,我們平均每天要給8家至10家南繁單位做產地檢疫田間調查。自從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後,檢疫效率大大提高,更好地築牢南繁生物安全防控體系。」近日,海南省南繁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南繁基地是我國最大的農業科技試驗平臺,全國70%以上的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南繁獲得,每年有來自29個省份的700多家單位和企業的近7000多名科研人員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承擔著300多萬份種子、種苗等選育及科研任務,面臨著較為嚴峻的生物安全防控挑戰。

為了提高種子、種苗、農作物等植物生物安全監管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南繁基地首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輪流值守、直派駐守」新模式,強化植物檢疫監管力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全流程、全方位、無死角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該模式也被列入海南自由貿易港第十批制度創新案例。

2019年,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下,經省農業農村廳多方溝通與協調,農業農村部組織有關部門成立南繁基地植物檢疫工作領導小組,兩年間先後印發了《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關於開展南繁基地產地檢疫聯合巡查工作的通知》《全國農技中心關於開展2020-2021年度南繁基地產地檢疫聯合巡查工作的通知》,並在海南省南繁管理局掛牌設立「國家南繁基地植物檢疫聯合巡查辦公室」。南繁植物檢疫聯合巡查由全國各省的植物檢疫機構、科研單位會同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共同開展。通過農業農村部、相關省份和海南省、科研單位的齊抓共管,夯實了南繁植物檢疫監管和技術力量。

該負責人介紹,通過創新植物檢疫監管新模式,南繁監管效率明顯上升。檢疫人員工作效率比傳統模式高出5倍以上。產地檢疫覆蓋率同期提高10%以上。改變過去肉眼觀察的傳統檢疫模式,樣品判斷準確率顯著提高,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檢測的準確率可達98%以上,植物病蟲害鑑定準確性和疫情監測水平得到切實提高。在疫情處置方面,對植物疫情進行實時監測、預警及組織防控,做到早發現、早防控。

此外,2020年9月以來,產地檢疫申報單位數量明顯增多,比上年同期增加20%以上。

原標題:我省南繁基地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 築牢南繁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省南繁基地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
    我省南繁基地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築牢南繁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海南日報海口1月4日訊(記者 傅人意實習生 王偉君)「每年10月到來年的5月,都是『南繁季節』,我們平均每天要給8家至10家南繁單位做產地檢疫田間調查。自從開創植物檢疫全國聯巡聯檢新模式後,檢疫效率大大提高,更好地築牢南繁生物安全防控體系。」
  • 讓更多魚蝦遊進「南繁矽谷」
    而依託海南的資源優勢以及海南自貿港建設釋放的政策紅利,光是種苗繁育這一環就「錢景」無限。    11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分會2020年會在海口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在會上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海南是全國名副其實的海水魚早繁基地,直接影響著國內海水魚產業發展。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開工
    大洋網訊 昨日上午,全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舉行開工儀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8億元。項目實施後,預計每年孵化草魚、鯽魚、黃顙魚、加州鱸等水產苗種400億尾。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南沙開工
    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張瑩 通訊員 舒霞 1月8日,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南方日報訊 (記者/柳時強 通訊員/廖繼立)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2021-01-08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2021年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我國面臨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21-01-10 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 中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開工 預計總投資逾8億元
    李夏同 攝中新王廣州1月8日電 (王堅 舒霞)中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8日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舉行開工儀式。該中心以中國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8億元。在開工儀式上,中國魚類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表示,「良種良養」是漁業的核心,其中,「良種」是漁業的龍頭,「良養」是漁業的保障。
  • 總投資8億,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
    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  「我國人工繁育技術水平及相關基礎研究處於世界先進地位,但面臨著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 甘肅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
    記者從省植保植檢站獲悉,甘肅省嚴格執行植物檢疫措施,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確保農業生產和生態安全。    甘肅省地處歐亞大陸的咽喉要道,是我國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從新疆傳入內地的必經之路,承擔著蘋果蠹蛾、馬鈴薯甲蟲以及小麥一號病等檢疫性有害生物阻截、撲滅的重大任務。
  •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
    而依託海南的資源優勢以及海南自貿港建設釋放的政策紅利,光是種苗繁育這一環就「錢景」無限。  11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分會2020年會在海口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在會上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nbsp海南是全國名副其實的海水魚早繁基地,直接影響著國內海水魚產業發展。
  • 華大海洋助力科學家破譯東星斑基因組,促進水產南繁產業發展
    11月下旬,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設施漁業工程與技術團隊聯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藉助華大海洋技術平臺首次成功破譯熱帶地區名貴海水魚豹紋鰓棘鱸(東星斑)基因組,並繪製了豹紋鰓棘鱸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 《海南自由貿易港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條例》公布!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條 科技城包括《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總體規劃》確定的南山港、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科教城、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等區域以及省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區域。 第二十二條 科技城圍繞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重點發展南繁科研、種業科技及熱帶農科產業,加強南繁科研育種用地保護,建設集科研、生產、銷售、科技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現代種業示範區和國際種業貿易中心。支持科技城試行種業開放相關政策,在外資市場準入、生物育種審批、智慧財產權保護、技術出境服務等領域開展創新。
  • 「青島造」海水稻走向全國 五大類型鹽鹼地試種
    5月1日,記者從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獲悉,今年的海水稻近日已啟動播種,預計播種約1000份海水稻材料,其中包括約200份從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帶回來的新培育的耐鹽鹼水稻材料。據了解,今年5月底,將在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同時開始海水稻千畝片的大規模試種。
  • 海南「十三五」期間科技成果蓬勃湧現 科技創新優勢漸顯
    今年6月1日公布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依託文昌國際航天城、三亞深海科技城,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培育深海深空產業;發揮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優勢,建設全球熱帶農業中心和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謝華安
    近50年來,謝華安多次赴海南從事水稻育種工作。他領銜研製的「汕優63」,從1986年起,連續16年創下了雜交水稻推廣速度、年種植面積、累計種植面積、增產稻穀總量四個全國之最。  回放  「我年輕時經常吃了上頓缺下頓,現在好了,水稻等農作物穩產高產,中國人不會餓肚子了!」今年8月,謝華安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 海南6家單位加入「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
    中新網海口12月11日電 (黃藝)由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海南省科技廳共同主辦的「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下稱「100+N」體系)建設海南會議暨南繁種業科技協同創新交流會11日在海口舉行。會上,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和海南省科技廳與海南大學、中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五指山市人民政府、海南廣陵高科實業有限公司、海南中正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單位籤訂了《「100+N」開放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合作備忘錄》。
  • 科技創新助力自貿港建設_今日海南_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樂凱 攝3月4日,三亞市新村田洋國家南繁育種基地,科研人員正在查看辣椒苗生長情況「熱帶高效農業一直是海南科技創新的特色板塊,也是極具優勢的領域。」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推進南繁種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科技創新,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主要南繁作物抗性服務平臺建設與應用」等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建設南繁作物抗性服務平臺,不斷積極爭取科技部支持海南承擔科技創新2030—「種業自主創新工程」重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