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海洋助力科學家破譯東星斑基因組,促進水產南繁產業發展

2020-12-04 同花順財經

11月下旬,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設施漁業工程與技術團隊聯合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利用與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藉助華大海洋技術平臺首次成功破譯熱帶地區名貴海水魚豹紋鰓棘鱸(東星斑)基因組,並繪製了豹紋鰓棘鱸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豹紋鰓棘鱸基因組HIC組裝圖譜

據了解,豹紋鰓棘鱸俗稱東星斑,因經濟效益好、體色豔麗、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已成為海南省陸基工廠化養殖的主要品種。

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種質退化、病害頻發等問題逐漸顯露。利用第二、三代測序和Hi-C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構建了豹紋鰓棘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基因組大小為912Mb,contigN50達到1.42Mb,利用Hi-C技術成功將95.7%的組裝序列掛載到24條染色體上,鑑定出23924個蛋白編碼基因。

該項工作的完成,可深入解析豹紋鰓棘鱸生長快、體色紅這些經濟性狀的遺傳基礎,有效解決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過程中出現的種質退化、病害頻繁等問題,為開展基因組選育優良品種奠定了基礎,助力水產南繁產業發展。

據了解,這支由陳傅曉研究員帶領,以符書源、王永波、譚圍等副研究員為核心的科研團隊長期堅持在海南省熱帶海水魚類繁育科研一線,該團隊從2008年開始研發這條魚,在國內最早突破了豹紋鰓棘鱸人工繁育技術,構建的室外大水體設施化育苗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研發和推廣的適合海南熱帶地區陸基工廠化養殖技術模式促使豹紋鰓棘鱸成為海南省陸基工廠化養殖的主打品種。

在當前嚴峻的生態環保壓力下,豹紋鰓棘鱸工廠化養殖憑藉良好的經濟效益,促使海南省石斑魚養殖產業迅速轉型升級,促進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預計2019年海南省養成豹紋鰓棘鱸商品魚達6000噸以上,產值15億以上。

該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在該院科研基地海南海研熱帶海水魚類良種場(國家級)收集和培育了一個由2000尾豹紋鰓棘鱸親魚組成的繁育群體,初步構建了以豹紋鰓棘鱸南海野生個體為主的種質資源活體庫,為該魚的良種選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來源: 和訊網

相關焦點

  • 讓更多魚蝦遊進「南繁矽谷」
    海南發展水產種苗產業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水產養殖產業的需求,還可以輻射「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其產業前景廣闊,應鼓勵更多的魚蝦「遊」進「南繁矽谷」,發展壯大水產南繁。    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落戶,海洋生物遺傳育種是該研究院的重點建設方向,未來將聚焦種質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等技術的研發,以助力水產種業企業的核心創新能力提升,推動水產南繁種業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為漁業南繁種業提供新的機遇,中國海洋大學願意一同為漁業南繁種業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說。
  •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
    海南發展水產種苗產業不僅可以滿足國內水產養殖產業的需求,還可以輻射「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其產業前景廣闊,應鼓勵更多的魚蝦「遊」進「南繁矽谷」,發展壯大水產南繁。  一批項目落地  今年4月13日,陵水水產南繁苗種項目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集中開工和籤約儀式的重要內容同步啟動,項目總投資1.01億元,2020年度計劃投資0.5億元。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南沙開工
    讀創/深圳商報駐穗記者 張瑩 通訊員 舒霞 1月8日,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舉行開工儀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8億元。據劉少軍院士介紹,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其中育苗基地面積約500畝,大規格種苗基地面積約1000畝,優質水產良養示範區面積約6400畝,總建築面積112920平方米,總投資逾8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開工 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金羊網  作者:張豪  2021-01-10 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豪2021年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我國面臨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開工
    大洋網訊 昨日上午,全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舉行開工儀式。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以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8億元。項目實施後,預計每年孵化草魚、鯽魚、黃顙魚、加州鱸等水產苗種400億尾。
  • 中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開工 預計總投資逾8億元
    李夏同 攝中新王廣州1月8日電 (王堅 舒霞)中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8日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舉行開工儀式。該中心以中國國家水產種業南繁為重點,總用地規模約8000畝,總投資預計超過8億元。在開工儀式上,中國魚類遺傳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少軍表示,「良種良養」是漁業的核心,其中,「良種」是漁業的龍頭,「良養」是漁業的保障。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染色體水平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組裝。西北工業大學供圖「牧草之王」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牧草作物。但由於紫花苜蓿是同源四倍體,異花授粉。這極大阻礙了其基因密碼的破譯和新品種培育。參與該項研究的廣東三傑牧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從源頭解決我國紫花苜蓿優良新品種培育和種業安全問題,布局了牧草種質「育—繁—推」和牧草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產學研結合的完整草業產業鏈。此次通過聯合國內數家單位攻關,獲得了高質量的紫花苜蓿基因組圖譜。
  • 專注苗料20多年,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
    專注苗料20多年,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用好苗!2021-01-14 09:2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350 次 我要評論 原標題:專注苗料20多年,市場佔有率超50%!看博尚如何用「綠色生物餌料」助力水產行業育好苗、用好苗!
  • 新聞動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華大基因水生生物基因組研究中心」成立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蔣丹平、農業部科技教育司技術引進與條件建設處處長張振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華大農業集團董事長梅永紅等及中國水科院屬相關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和有關企業等專家代表參加會議。張顯良院長回顧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與華大基因長期合作研究及取得的重要成果獎勵。
  • 總投資8億,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
    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  「我國人工繁育技術水平及相關基礎研究處於世界先進地位,但面臨著水產良種數目不多,生態育種技術缺乏,良養缺乏模式等亟需解決的問題。」
  • 東星斑成養殖新寵 價格高青斑四倍
    東星斑成養殖新寵 價格高青斑四倍2012-10-30 10:20: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農財寶典        瀏覽量: 9891 次 我要評論 近兩年青斑魚養殖量增長較為迅速,加之兩岸ECFA的影響,價格持續低迷。一些有種苗來源和經濟實力的養殖戶開始嘗試養殖東星斑。由於價格高,且不算難養,因此東星斑養殖日漸火熱,海南和廣東南部是主要養殖區域。
  • 刺參基因首次破譯 可助力海參養殖和生物製藥
    據悉,破譯刺參基因對刺參生物學和遺傳育種研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並有助於推動我國刺參產業發展。  該成果由兩團隊共同完成,在天津生物晶片技術公司的技術支撐下,突破了刺參複雜基因組測序和組裝技術瓶頸,採用新一代測序技術獲得的刺參基因組數據優於多數水產動物基因組圖譜的指標。
  • 全國首個魚類南繁基地在廣州南沙開工
    南方日報訊 (記者/柳時強 通訊員/廖繼立)1月8日,種源技術攻關「第一槍」在廣州南沙打響,我國首個以魚類為主的南繁基地——淡水魚類南沙(南繁)育種中心在廣州市南沙區漁業產業園開工。項目用地規模約8000畝,項目建成後預計年孵化水產苗種400億尾。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染色體水平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組裝。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為農業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報訊(記者楊釗良 通訊員楊純財、曹佳奕)
  • 剛解鎖石斑魚基因精細圖譜,島城科學家又破譯大毛蛤「基因天書」
    產業擴大但質量下降 破譯基因組意義重大日前,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支持下,黃海水產研究所王崇明研究員團隊、楊愛國研究員團隊與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赫爾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Umberto Rosani博士等合作,成功破譯魁蚶基因組,研究成果於7月9日正式發表在GigaScience
  •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舉行
    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舉行,專家建言——水下「養好魚」 線上「賣好魚」本報海口11月28日訊 (記者 傅人意 實習生 王偉君)11月28日至29日,第十一屆全國石斑魚產業發展論壇暨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石斑魚分會2020年會在海口舉行。
  •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這是世界上第一張養殖貝類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標誌著基於短序列的高雜合度基因組拼接和組裝技術獲得了重大突破。據悉,目前的基因組圖譜已達到國際領先的基因組圖譜標準。 水產養殖研究進入基因組時代! 近年來,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取得了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