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造」海水稻走向全國 五大類型鹽鹼地試種

2020-11-24 人民日報

工作人員給海水稻材料播種並搭建拱棚。

5月1日,記者從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獲悉,今年的海水稻近日已啟動播種,預計播種約1000份海水稻材料,其中包括約200份從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帶回來的新培育的耐鹽鹼水稻材料。據了解,今年5月底,將在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同時開始海水稻千畝片的大規模試種。

自4月23日開始,位於李滄區白泥地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實驗基地,迎來了今年的首次海水稻材料播種。記者現場探訪看到,研發人員在實驗基地選擇了12塊實驗田,澆灌後在實驗田畫上方格、插上標識牌,把前期經過催芽的種子撒進對應的方格裡,覆蓋後搭起塑料拱棚保溫保溼。等環境溫度達到要求,再將拱棚撤掉,等秧苗長成即可插秧。

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耐鹽鹼品種選育項目經理單貞告訴記者,今年播種的海水稻採用的是旱育秧模式,播種的水稻材料有的是專家供種,有的是選育的耐鹽鹼水稻材料,以及從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運來的第二代海水稻種子。去年試種的海水稻採用的是千分之六鹽度的海水,今年計劃在此基礎上提高鹽度,以此篩選更耐鹽鹼的水稻。

研發人員介紹,今年預計播種千餘份海水稻材料,其中包括約200份從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帶回來的新培育的耐鹽鹼水稻材料。在這些海水稻材料播種育秧後,生長30~35天後便能進行插秧。插秧後,這些海水稻首先將進入返青期,然後進入分櫱期,再進入高速生長期,大約8月份進入揚花期,等到9月底至10月初即可收穫海水稻。

記者了解到,今年5月份,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首次在東北蘇打凍土鹽鹼地、新疆乾旱半乾旱地區、東營黃河三角洲地區、青島城陽濱海鹽鹼地、南泥灣次生鹽鹼化鹽鹼地全國五個主要類型的鹽鹼地上,同時進行海水稻千畝片的大規模試種,檢驗這些海水稻材料在不同地質條件下的最終產量和品質,並爭取今年能拿出不低於一個可以在全國大範圍推廣、經過國家審定的品種。

此外,記者了解到,今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中的兩塊海水稻試驗田,已進行過「土壤四維改良法」技術的改良。在地表翻耕過的土層下方,鋪設了直徑約10釐米的專用管道,管壁上密集分布小孔,方便回收含鹽度的灌溉水,並防止鹽分上滲到地表,以此達到改良土壤的效果。

「土壤四維改良法」技術是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獨創,該技術通過整合要素物聯網系統、土壤定向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四大要素技術配套應用於鹽鹼地改良。根據各地鹽鹼地情況,四大要素技術可以自由搭配,因地制宜,量身定做最優解決方案。「土壤四維改良法」技術將在青島城陽濱海鹽鹼地大規模使用,打造國家級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並將成立我國濱海鹽鹼地稻作改良研究所。據介紹,改良面積共約10000畝,分兩期進行,第一期目標為1500畝,第二期目標約為8500畝。

相關焦點

  • 海水稻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鹹水中種出來的水稻是不是...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的30多名專家組成的測產專家組,實地挑選了灌溉用水鹽度為0.6%的四份試驗海水稻進行評測,經過小區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環節,測產結果讓大家驚喜不已:4份畝產均超過400公斤,其中「YC0045」海水稻畝產高達620.95公斤。
  • 青島城陽:萬畝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田開工
    無人機正在試驗田巡迴噴灑土壤調節劑(攝影:峻峰)研發實驗室裡,科研人員緊張忙碌,檢測稻種樣品,測試種子發芽率,通過對全國各基地水土氣候條件分析,選擇符合當地光熱條件的品種材料,並將種子進行篩選,為各基地的海水稻種植生產做好備種分裝。
  • 第一代高產海水稻青島試種成功 形成穩定品種仍需三年
    「試種成功了!最高畝產620.95公斤!達到普通水稻的平均產量了!」28日,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耐鹽鹼水稻材料評測會專家組組長劉世平教授視頻連線遠在長沙的袁隆平院士。經過153天的精心培育,「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青島試種的我國第一代「海水稻」,於今天下午收割、測產。
  • 爭分奪秒向鹽鹼地要糧!記者直擊海水稻雜交實驗,高溫天裡稻花香
    半島全媒體記者 高芳 谷朝明 通訊員 杜德樂「稻花香裡說豐年」,進入8月中旬,在青島種植的海水稻也迎來了抽穗揚花期。海水稻的選育工作目前正處在雜交育種階段,為了篩選出更耐鹽鹼更優產的種質資源,這也是海水稻非常關鍵重要的選育階段。在國家大力倡導「光碟行動」,厲行節約、珍惜糧食的同時,海水稻研發人員正在頂著高溫天氣在田間勞作,爭分奪秒地向鹽鹼地「要糧食」。
  • 海水稻正從試驗田走向餐桌 要高產更要優質
    海水稻正從試驗田走向餐桌 要高產更要優質 原標題: 今年新一季的試驗種植結果出來後,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計劃對部分試驗材料申請品種審定。袁隆平也說,今年是關鍵一年。  袁隆平:「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一些有苗頭的品種,表現不錯,今年規模比較大一些。我們現在還在試驗階段,有所進展,真正大面積推廣還等兩年再說。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的計劃是可以實現的,在8年實現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
  • 中國最大沙漠邊緣長出「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該海水稻試驗田試種面積300畝,試種地塊含鹽度高達17‰左右,pH酸鹼度超過8.0,屬重度鹽鹼土地。」10月26日,袁隆平海水稻研發團隊成員王琦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試點田使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四維改良法,包括要素物聯網、土壤定向調理劑、植物生長調節素及抗逆性水稻(耐鹽鹼水稻)。
  • 鹽鹼地也能長莊稼:年內將推廣至10萬畝 仍有2億畝空間
    財聯社6月9日訊,此前通過自主研發技術,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團隊專門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6月8日,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河西農場,經過4天插秧,海水稻的試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8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
  • 新疆喀什:海水稻再獲豐收 畝產超千斤
    央視網消息:經過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連續三年的試驗種植,這兩天,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300畝海水稻完成收割,再獲豐收。  海水稻也稱耐鹽鹼水稻,是一類能在一定濃度鹽鹼地中生長的水稻品種。在新疆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的海水稻實驗基地,大型收割機正在緊張作業。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將擴大鹽鹼地改良面積
    位於新疆嶽普湖縣耐鹽鹼海水稻實驗基地的海水稻正式開鐮收割。此前,經測產驗收專家的田間測產,畝產達到了548.53公斤。  嶽普湖縣土壤鹽鹼程度高,乾旱少雨,全縣90%的耕地受到鹽鹼化的侵害。自2018年起,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將嶽普湖縣作為全國首批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基地之一,進行海水稻種植試驗。
  • 海水稻:種進沙漠的糧食 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只聽名字,可能會有人以為海水稻是生長在大海裡的水稻,其實,海水稻只是不懼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 挺入大沙漠,種進鹽鹼地,這種水稻是如何化腐朽為神奇的?
    海水稻因為其耐鹽鹼的神奇特性,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那麼什麼是海水稻呢?海水稻又是如何被發現的?海水稻:沙漠變綠洲的先鋒戰士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統稱,因其能夠在海邊灘涂等「海水經過」的鹽鹼地生長而得名。
  • 袁隆平:改造1億畝鹽鹼地種水稻,每年能多養活8000多萬人口
    自目標提出,全國領域內科學人員就在不懈攻關,並已在我國耐鹽鹼水稻品種培育和種植上,獲得「初體驗」。4月14日,在海南三亞「國家耐鹽鹼水稻創新中心試驗現場觀摩及建設推進會」期間,袁隆平院士在再度觀摩了解全國耐鹽鹼水稻技術最新進展後,點了個大大的贊:「我對通過雜種優勢利用、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的結合,實現耐鹽鹼水稻新品種的重大突破充分信心!」
  • 山東不僅有孔子和煎餅|轉型升級|濟鋼集團|孔子|菏澤|海水稻|山東
    圖為濟鋼工人在裝備製造生產線工作 中新社記者 楊飛 攝離開了奮鬥多年的幹熄焦產線,濟鋼工人、全國勞模姜和信也一度感覺心裡「沒著沒落」的。「企業要發展,我們就要創新,我也從跟產品打交道變成了與市場打交道。」姜和信說。2020年,濟鋼將衝刺300億元營收收入,體量恢復到鋼鐵主業停產前的水平,實現「三年再造一個新濟鋼」的一期目標。
  • 啥是海水稻?聽聽它的自白:我不長在海裡,而且我不鹹!
    新華社三亞1月15日電(記者陳凱姿 羅江)我是一顆海水稻,也叫抗鹽水稻。因為名為「海水稻」,所以總讓人誤以為我能生長在海水裡。其實,我只是一棵能在鹽鹼地茁壯成長的安靜又可愛的水稻。1月5日,在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田間播種。
  • 522顆種子點燃海水稻「星星之火」 科研荒野中走出一條路
    讓鹽鹼地裡長出糧食,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袁隆平院士曾在給陳日勝的一張字條上寫道:「海水稻種的發現,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希望利用這一寶貴資源,選育出很多高產、優質、高度抗鹽的品種,為人類造福。」
  • 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種植再豐收 理論畝產548公斤
    3年前,袁隆平團隊在新疆、黑龍江等試驗基地開展海水稻試種試驗,新疆的海水稻試驗基地就選在喀什地區嶽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這裡緊鄰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離海洋最遠的地方,也是pH酸鹼度7.8的重度鹽鹼土地。令村民們難以置信的是,當年,在科研工作者和員工精心管護下,海水稻試驗田迎來豐收。
  • 海水稻是怎麼培育出來的?米飯味道是鹹的嗎?一探究竟
    一探究竟  今年的元旦假期,在海南三亞崖州灣南繁育種基地,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依舊繁忙,他們正在進行育種工作。化荒地為良田的「海水稻」究竟是怎麼培育出來呢?總臺央視記者楊濤來到田間,在現場進行觀察。
  • 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鹽鹼地上的立體農田:「海水稻」漸成產業鏈作者: 何樂舒[ 海水稻種植在這幾年已陸續在沿海城市以及內陸鹽鹼地推廣鋪開,包括江蘇、浙江、廣西、內蒙古、新疆等地。不過,要大面積在全國推廣,也面臨著一些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