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負責閱兵式上放飛氣球任務的武警官兵正在訓練。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9月3日上午11時37分,天安門廣場上空,7萬隻繽紛的氣球騰空而起,慢慢聚成一條騰飛的「巨龍」……這一景象是300名武警官兵近1個月苦練的成果。近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九支隊,對第九支隊火炮中隊的閱兵訓練進行了探訪。
1 官兵綑紮氣球手指磨破皮
打氣、綑紮、進籠、放飛……火炮中隊的官兵們不斷重複著這幾個環節。自8月10日起,他們平均每天訓練近7個小時。
據了解,這7萬隻七彩氣球由70隻邊長為2.8米的正方形籠子承載,每個籠子裝1000隻。4人負責1個籠子,他們需在1小時內完成1000隻氣球的充氣、綑紮、裝籠工作。這意味著平均1分鐘內,官兵們就要將至少16隻氣球充氣、綑紮完畢。
剛開始訓練時,由於不熟練與綑紮的方法不當,很多官兵的拇指邊側被磨破皮,「手指火辣辣的疼。」官兵趙磊說。多次訓練摸索後,官兵們總結出了一套合理綑紮的方法:一拽、二轉、三捏、四拉。
為了升空後能達到整齊美觀的效果,每隻氣球的大小需保持在直徑30釐米左右。據隊長童力為介紹,訓練時籠子上都會掛著一個標準大小的氣球供大家參照,最初氣球很容易被吹破,經過無數次練習,才將大小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吹破的數量大大減少。
閱兵前,官兵們進行了兩次彩排演練,時間分別是晚上7時至次日早上5時、晚上10時至次日中午11時。童力為解釋,之所以選在夜間彩排演練,除了保密性這一因素外,也是為了儘量減少對周邊居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2 氣球轉場1.4公裡用半小時
閱兵式上,氣球中充的是小於空氣密度的氦氣,但平時都是用比空氣密度大的氮氣進行充氣綑紮訓練,「訓練場所臨近機場,氣球升空很容易對天空環境產生影響,所以一般訓練時我們給氣球充氮氣,保證氣球不會升空。」童力為說。
北京市161中學是為閱兵特設的氣球基地。閱兵當日,7萬隻氣球就是在這裡充氣、綑紮、裝籠,隨後被運送至天安門廣場的。運送也要講究方法與技巧,裝載氣球的白色立方體籠子,四角安裝了滑輪。為了減少路途中不必要的爆球量,運行速度頗為緩慢。161中學至天安門廣場1.4公裡的路程,官兵們花費了近半個小時才達到。
3 7萬隻氣球形成「氣球幕牆」
放飛氣球時,官兵們需在14名信號員舞動信號旗的指揮下,按照要求進行動作,每個籠子的4名官兵從四角兩側協力配合拉開籠子頂部的開窗。
籠子除了頂部開窗外,還特設了透明的塑料頂棚,以減少氣球與籠子的摩擦。據童力為介紹,在試驗中得出結論,一下子打開籠子頂棚後,1000隻氣球會在5秒之內全部飛到空中,因此改變了放飛方式:全部拉開頂部開窗後,先打開三分之一的塑料頂棚,讓部分氣球緩緩放出,約一半出籠後,再將頂棚完全打開,以此保證一個籠子中的1000隻氣球在30秒之內徐徐升空。
當日,70個籠子分兩列排開,放置在天安門廣場指定放飛點。當第一排籠子裡的氣球放出到後三分之一時,第二排的才開始放飛。按照這種次序放飛的氣球,在空中呈現出氣球幕牆的狀態,而不是雜亂無章地擠到空中。11時37分,氣球全部放出,一條「巨龍」飄向高空。
新京報見習記者 王佳慧 通訊員 龔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