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是怎樣打造的?——長三角創新觀察·浙江篇

2020-12-05 大河網

車輛行駛在杭州西湖楊公堤上新華社發

海康威視展廳本報記者陳晨攝

杭州城市大腦本報記者陳晨攝

  河南日報記者柯楊 欒姍

  「杭州哪些景點最流行?」

  「西湖、千島湖,還有京杭大運河……」「你說的是『老十景』,現在流行打卡海康威視、機器人小鎮、杭州城市大腦這些『新十景』。」

  這是杭州「數字經濟旅遊十景」亮相兩個月以來,遊客和本地人之間經常發生的對話。

  「新十景」火爆,是杭州乃至浙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折射。浙江緊緊抓住這一引領創新和驅動轉型的先導力量,培植肥沃「土壤」,提供豐沛「雨水」,讓一個個「獨角獸」「瞪羚」形成生態,推動高質量發展。

  11月20日,河南省黨政代表團抵達浙江,探尋當地加「數」前進背後的故事。

  一場逐光前行的舞蹈

  ——數位化賦能傳統產業

  走進海康威視數位化展廳,迎面是200多根立柱組成的一個裝置,名為「心境光明」。每當頂部光線變幻,立柱隨之轉動。

  逐「光」前行,正是這家全球安防龍頭企業從數位化、網絡化到智能化,始終追求創新的象徵。

  第一次來到展廳,很多人發出驚嘆,這分明是一座科幻之城:車路協同技術保障的智慧出行、有AR實景的智慧景區、24小時服務的金融服務艙……在這裡,可以盡情感知物聯網前沿科技的魅力。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數位化轉型有多重要、有多緊迫,早已成為共識。海康威視抓住機遇,致力於當好全球領先的智能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大數據服務提供商,助力企業轉型。

  數位化轉型越早,發展就越主動,前景就越廣闊。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浙江傳統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

  在這家公司的高科技工業園和智能工控園,一條條自動化生產線井然有序運轉。實現設計、生產、銷售全價值鏈數位化兩年來,公司生產運營成本降低了43%,產品研製周期縮短了22%,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多。

  數融萬物,創新倍增,插上網際網路翅膀的製造新勢力,正在釋放無盡新魅力。

  在杭州,全市已有8家企業獲評工信部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累計實施機器換人項目4718項,上雲企業11萬家。

  2003年啟動「數字浙江」建設後,浙江持之以恆推進數字經濟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向製造業滲透應用,加快了產品迭代、模式創新、新場景應用開發,創新活力充分湧動。

  浙江還在全國率先立法,就《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草案)》廣泛徵求意見,保障推動數字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規模以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製造業完成增加值1644.5億元,同比增長14.4%,對浙江工業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

  自古繁華地,數字起新景。數字經濟和傳統產業「1+1>2」,浙江交出了亮眼成績單。

  一隻開放包容的圓環

  ——構建競合創新生態圈

  一條C形半圓環廊道,連接起三個學院,不同學科的師生可以時常「偶遇」,充分進行溝通、碰撞與合作。

  正在建設中的西湖大學雲谷校區,最具特色的就是這個名為學術環的建築,它代表了這所學校注重合作交流的辦學理念。

  半個月前,西湖大學精密智造實驗室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微納級三維精密製造技術,這項國內最高精度的智能製造迅速轉化落地,再次見證了何為「西湖速度」。

  分享交流、成長共生,這不僅是西湖大學,也是杭州發展數字經濟遵循的理念。一位著名創業家曾提出「雨林式創新」概念,即豐富的「物種」在創新產業鏈上擔當不同角色,並在相互競合中構建創新生態圈。

  從產業主體來看,杭州已有近1300家數字經濟企業。

  從區域協同來看,杭州孕育了雲棲小鎮、夢想小鎮、物聯網小鎮等特色小鎮。

  從科研支撐來看,杭州集聚了西湖大學、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一批實力機構。

  既有龍頭企業大樹參天,還有一大批喬木式、灌木式中小企業;不僅栽苗種樹,還注重環境培育,杭州數字經濟呈現典型的「熱帶雨林」特徵。

  今年以來,浙江搶抓新基建發展的窗口期,加速5G新基建布局,為數字經濟的勃發夯實基礎。一批批5G工廠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搶抓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戰略機遇期,浙江還積極推進人工智慧、集成電路、軟體等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截至目前,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連續21個季度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

  今年前三季度,浙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763.6億元,同比增長20.9%,高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12.7個百分點,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貢獻率達45.2%。

  一顆聰明智慧的大腦

  ——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企業辦事,從「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距離有多遠?

  先來看一個真實案例。今年3月2日,杭州城市大腦「親清在線」平臺上線。當天下午兩點半,雲棲小鎮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就通過平臺領到了企業員工疫情租房補貼,從申請到到帳,只花了兩分鐘。

  既快又準,還不用跑,原因在哪兒?原來,「親清在線」依託城市大腦建立,後者有強大的數據協同能力,變傳統的材料搜集、遞交、審核為全在線申報、審批、支付,並進行多維度數據驗證,讓企業「分分鐘」辦成事。

  在雲棲小鎮的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舒心就醫」「歡快旅遊」「便捷泊車」「民生直達」……一塊塊大屏幕就是一個個「數字駕駛艙」,顯示一組組實時滾動的數據,輔助有關部門把資源配置得更高效。

  自2016年啟動以來,城市大腦不斷「上新」,已經覆蓋交通、醫療、旅遊、健康碼、教育等11大系統和48個應用場景,日均協同數據2億餘次。

  10秒找到空房、20秒景區入園、30秒入住酒店、盤活周邊2公裡內的公共車位……「數字」之於杭州,不僅是發展引擎、經濟形態,也是生活方式、治理能力。《中國城市數字治理報告(2020)》顯示,杭州數字治理指數位居全國第一。

  大塊的草坪、安靜的馬路,行走在雲棲小鎮,很有「靜水流深」之感。這個浙江省第一批特色小鎮,9年間已經發展成雲計算、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產業高地,誕生了刷爆朋友圈的科技潮流風向標——雲棲大會。

  目前,小鎮已經聚集了2000多家數字經濟創新企業,圍繞城市大腦的產業創新協同基地日臻成熟。杭州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讓企業主動參與到城市大腦建設中,並對外推介企業創新成果,政企和諧共振,實現可持續發展。

  推進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最終實現城市數位化,用AI和大數據打造未來城市、賦能美好生活——這是不斷演進的「雨林」生態體系,也是發展數字經濟的現實啟示。

  現場感悟

  以大數據創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河南省大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繼軍

  浙江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和數字政府建設的重要策源地,「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城市大腦」建設,引領政府數位化轉型潮流和方向,成為各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學習標杆。

  我們全面對標學習浙江,將充分發揮數據生產要素戰略性基礎資源作用,縱深推進「一網通辦」前提下「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豫事辦」政務品牌,促進服務「一網通辦」、治理「一網通管」、數據「一網通享」、金融「一網通貸」,以安全自主可控技術搭建黃河政務云為抓手,以堅如磐石的決心積極助力發展黃河鯤鵬產業,加快國家(鄭州)數據樞紐港、省大數據中心等「新基建」重大項目建設,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數據湖倉,促進數字政府、數字經濟和數字河南聯動發展,不斷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本報記者欒姍整理)

  學界聲音

  催生雨林式創新體系

  □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劉會永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提升傳統動能的重要途徑。杭州雨林式創新體系對於河南至少有如下三點啟示:首先,政府要切實認識到數字經濟的作用和價值,從規劃多層次數字產業新格局、加強數字經濟主體的產業組織建設、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等方面發力,為數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其次,要持續深化數字經濟與傳

  統行業融合,特別是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有了一定的體量、足夠響亮的品牌、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它們將為當地數字經濟發展帶來很大動力。再次,合作共生的意識、創新創業的氛圍、人才機構的聚集都不可或缺,特別要努力破解數字經濟人才緊缺問題,一方面引進高能級平臺、打造優勢產業來吸引人才,另一方面要實現產業引人、項目用人、發展育人。(本報記者柯楊整理)

  業界迴響

  建立優勢互補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漢威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任紅軍

  長三角地區在人才、技術、資訊等方面具有很多獨特的優勢。公司通過多年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探索,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等十餘家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這種「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產學研合作機制,促進了公司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提高,同時也推動了國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程,建立了全面互動的科技創新生態圈。

  「十四五」期間,公司將重點圍繞MEMS、光電技術等先進傳感器、數字經濟雲平臺及應用方面,加大研發創新、市場營銷、投資培育平臺建設,在上海打造第二總部。同時把一些適合在中原地區產業化的項目導入河南,發揮兩地資源互補優勢,讓漢威的傳感器和物聯網事業有更好的發展。(本報記者欒姍整理)

相關焦點

  • 浙江鄞州打造「熱帶雨林式」生態系統 孵化創新活力
    林波 攝中新網寧波11月12日電(記者 林波)集聚更多更優的「種子」,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營造更加適宜的「氣候」,讓創新的激情競相迸發,實現撒下一顆種子、長出一片森林的裂變效應,這是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正打造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 匯智聚能 長三角發力先進材料創新
    搭建創新全鏈條平臺「葉尖要承受1000多度的高溫,同時應力為137兆帕,這就相當於要求它既是跑車能跑得快,又得是卡車能扛得多。」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張澤教授以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為例說,單晶高溫合金材料國際上已走到了第六代,而我們還在第二代。他表示,先進材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短板,「科學-技術-工程」研發鏈條仍存在掉鏈子的情況。
  • 智庫動態|長三角協同創新的三個主方向
    上海與浙江合作申請專利緊密度位居第二位,合作數量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從2010年的121件逐年增加至2015年的306件的歷史高點,2018年回落至283件;佔長三角合作申請專利數量的比重基本維持在15%—20%左右。江蘇與浙江合作申請專利數量呈現出波動上升態勢,2010年為58件,2018年增加至262件,佔比維持在10%—15%。
  • 高水平科技供給握指成拳 長三角院士專家齊聚浙江
    在長三角,與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招商部副總經理隋曉剛一樣過著「雙城生活」的上班族不在少數。長三角地區地緣相近,資源稟賦互補,是我國科技創新合作活力最強、頻率最高、交流最密切的地區之一。  8月30日,由浙江、上海、江蘇、安徽「三省一市」科協和中共湖州市委、市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長三角科技論壇在湖州長興落下帷幕。
  • 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協同推動制度創新長三角 探路...
    原標題: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三地協同推動制度創新長三角 探路一體化更多可能(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核心閱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設立一年以來,緊緊圍繞一體化制度創新,形成了32項具有開創性的成果。
  • 長三角一體化嘉興如何作為?聽聽專家怎麼說
    "嘉興要依託G60科創走廊著力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創新平臺,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實現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協同提升。"浙江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副主席盛世豪認為科技創新是嘉興發展的要義。浙江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黃勇深入剖析區域一體化的基本特徵和發展階段。
  • 長三角智庫:集聚一體化發展的創新要素 | 三個地·理論周刊
    由於科技創新是創新的基礎,在各類創新中居於核心地位,因而集聚創新要素開展高層次科技創新,成為長三角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應有之義。其關鍵在於,如何將長三角地區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創新資源的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將研發創新能力的潛在優勢轉化為現實優勢,以高層次科技創新引領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 「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彰顯澎湃動能
    本報訊(記者厲曉杭 鄞州區委報導組楊磊 徐庭嫻)圍繞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區,鄞州加速打造「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在企業物種繁衍、人才種苗引育、資金活水澆灌、環境氣候改善等方面狠下功夫,讓創新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
    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  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  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  智能交通、網際網路、大數據……作為具有數字經濟「得天獨厚」優勢的浙江,交通前沿領域技術、產品的聚集擁有先天優勢,也更有利於全省加快打造創新高地、技術高地、產業高地。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給綜合交通帶來產業升級,為發展提供了新機遇。以「大江東航空航天產業、台州通用航空產業、新昌萬豐航空小鎮」等為代表的一批「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和特色小鎮,為浙江綜合交通發展提供了新支撐。
  • 長三角多城召開「新年第一會」,數字經濟和創新成熱詞
    國際數字之都是要牽引長三角41個城市,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城市數字共同體。「其中的經濟數位化,關鍵在於上海科創中心,要為長三角各地區提供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與研發支撐,並承擔產業大腦的資源協調功能,與長三角各地區各行業工廠供給能力聯動連結。」賀仁龍說。
  • 南京:長三角「地理中心」的新作為
    陸玉龍,南京市建委研究室原主任、高級經濟師,長期從事馬克思《資本論》、南京城市建設發展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等理論與實踐研究。1982年以來,在《經濟研究》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馬克思交通經濟思想研究札記》《寧杭城市帶發展戰略研究》等多部專著。■長三角區域包括滬、蘇、浙、皖一市三省,長三角城市群在26個城市基礎上擴充為41個。
  • 綜合 協調 經濟 創新 打造萬億綜合交通產業「浙江樣板」_杭州網
    新空間 新動能 新支撐綜合交通產業迎來「萬億」新機遇培育綜合交通產業是浙江走在全國前列的創新之舉。早在2017年1月16日,省委、省政府就正式提出「培育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優勢」。2020年4月17日,交通強省建設動員大會上進一步提出「做精做優萬億級綜合交通產業」的明確要求。
  • 浙江:以創新之名 赴美好未來
    如何整合創新資源要素,營造高層次產業創新生態?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浙江的「殺手鐧」。嘉興市秀洲高新區光伏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便是其中的「模範生」。它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龍頭企業等創新資源,打造了「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雲」十聯動創業創新生態服務體系。目前該綜合體已集聚創新服務機構86家,培育關聯產業高新技術企業38家、省科技型企業126家。
  • 長三角一體化籤約重要合作!涉南通新機場、大飛機製造、量子通信等...
    6月6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合作事項籤約儀式在浙江湖州舉行,共計籤約重大合作事項19項,分5批籤約,包括南通新機場建設、大飛機製造、量子通信等項目,涉及產業合作、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交通互聯等多個領域。上海將積極發揮龍頭作用根據上海發布的消息,6月5日,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浙江湖州舉行。
  • 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為加強長三角區域創新一體化,科技部近日印發《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將長三角區域定位為「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原始創新動力源、融合創新示範區、開放創新引領區」,力爭到2025年形成現代化、國際化的科技創新共同體,到2035年全面建成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共同體。《規劃》從"協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構建開放融合的創新生態環境、聚力打造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共同推進開放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發展目標。
  • 做強全省第三極 建好長三角南大門
    記者從12月16日召開的溫州市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獲悉,溫州將堅定扛起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政治使命,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五城五高地」,全力做強全省第三極、建好長三角南大門,奮力續寫好新時代溫州創新史、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市。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在相城區揭牌
    今天(12月1日),「產業賦能 共贏合作」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揭牌儀式在蘇州市相城區舉行。來自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北京電子城高科技集團、清華x-lab和優秀科技項目的近百位嘉賓出席活動,共話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
  • 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博會上演群英譜 文化浙軍如何「走位」長三角
    本屆長三角文博會總規模達到歷屆之最,見證著文化產業的蓬勃生機,也折射出長三角城市群的攜手共進。  以文化產業為題,長三角文博會無疑是一場精彩群戲。群戲有看頭,重在有「角兒」。論文化底蘊、經濟基礎、創新動能,長三角三省一市個個是「角兒」。作為主角之一,浙江分量幾何?特色如何?如何與其他兩省一市搭好臺、唱好戲?連日來,記者走進展會,細看浙江「走位」長三角。
  • ​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揭牌
    12月1日,國際創新創意產業投資合作促進中心長三角分中心落戶蘇州相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首個央地合作投資促進實體化平臺。據悉,該平臺將通過各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努力實現高精尖產業轉移和人才、資本等產業要素的整合落地,推動長三角地區新舊動能轉換與產業轉型升級,並形成在相關區域乃至全國範圍內可複製、可推廣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浙江建德—上海金山」水陸通勤旅遊航線正式開通!建德織起長三角短途通勤旅遊航線網
    杭州日報訊 可從陸地起飛,也可在水上降落,11月1日,一架水陸兩棲的固定翼飛機塞斯納208BEX,從建德千島湖通用機場飛向上海金山水上機場,標誌著長三角地區首條跨省水陸通勤旅遊航線正式通航。此前,建德千島湖通用機場已開通直飛浙江舟山、安徽黃山、江蘇鎮江三條短途通勤旅遊航線,此次「浙江建德—上海金山」航線的開通,為建德市織密長三角地區短途通勤旅遊航線網再邁進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