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網12月29日消息,近日,第九屆全國培訓教育發展大會在南京召開,中公教育集團董事長李永新做了主題為《教育的三重境界與民辦教育的作為空間》的分享。
核心觀點:
未來十年,如果不在內容創新和內容供給方面真正發揮作用,在線教育很難顛覆傳統教育。
企業一天解決20個問題,365天就能解決7300個問題,10年會解決73000個問題。儘管問題不斷,但企業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完善和優化的。
做企業要扎紮實實,注重內涵發展,不能靠資本撐大,否則瘦的速度會比撐的速度更快。
以下為李永新分享內容(經多知網編輯整理):
來自全國各地的民辦教育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今年是中公教育非常重要的一年,2月21號中公在深交所上市,市值已經從500億到現在1000多億。儘管我不擅長講、不願意講,但主辦方還是希望我講一講中公發展過程中的體會和感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能對大家的成長和發展有點幫助,我願意跟大家談談感想。
大會主題是「守初心、擔使命、重規範、促發展」。初心、使命、規範、發展,理解為教育的本質,就是說富民強國。發展需要規範,規範的前提是做企業的我們都要有初心和使命擔當。
我特別想從企業家本身談對做好一個企業的感受和認識。
我們經常說企業家精神,很多時候還談不上企業家精神,我們要對企業發展的一些基本理念有正確的認識。我想談這麼幾個方面:
第一,企業是以營銷為主,還是以內容為主?
我從1999年開始創業,2001-2002年走上培訓道路,到現在走了20年。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扎紮實實抓教學培訓研發工作。教育行業有一個常見的分工,營銷和銷售基本上是二把手和三把手幹的事情,一把手則提想法和要求,基本不管營銷和銷售的事情。在教育領域,我的體會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教育行業口碑傳播是第一位的。很多企業家把大量的精力放到營銷和銷售方面,這偏離了一個教育企業的根本,不可取。
第二,線上還是線下?
五年前IT圈裡一個很牛的技術大拿轉行到教育培訓領域,成為一家線上培訓機構的主要投資人、創始人。當時我跟對方打了一個賭,他說:「五年內,線上機構會把線下機構基本顛覆掉。」我說:「別說五年,十年也沒戲。」從1999年到現在,我做了20年教育。1999年中國的教育培訓處於萌芽的萌芽狀態。20年後的今天,行業仍然處於非常初期的萌芽狀態。這個萌芽不是指機構很小、很散、很亂、很差,也不是指硬體、軟體、服務水平很差,這些都是次要的。主要是指我們在教育內容的供給方面還是初級水平。
現在還談不上線上線下誰顛覆誰的問題,而是說好的教育內容產品與服務太少了。全國都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消費升級,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應該是教育行業。大家可以回想自己的企業有多少真正的一線研發人員,有多少真正的好老師,有多少真正懂得學生心理、願意跟學生交流的班主任,這才是工作的關鍵。只要是好的教育內容傳播方式,既可以帶來便利,也能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線上線下,都可以發展得很好。但是,線上線下絕對不是中國當前教育變革的核心和關鍵。五年過去了,那個機構依然在一個很窄的領域裡默默無聞。我堅信,未來五年乃至未來十年,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對教育的改變在內,如果不在內容創新和內容供給方面真正發揮作用,他們都很難實現一開始標榜的口號,顛覆這個、改革那個,根本不可能。
第三,作為企業家,是關注戰略還是關注問題?
「學財務的做財務總監,學營銷的做銷售總監,啥都不會的做總經理。」很多人這麼調侃總經理,因為沒有專業方向所以只能做戰略。很多企業家樂此不疲地把經營戰略作為主要工作,但是戰略是什麼?我特別堅信李嘉誠的一句話:「沒有戰略就是戰略。」但你以為李嘉誠真的沒有戰略嗎?我更欣賞德魯克的話:「管理就是解決企業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所謂管理,就是解決問題。」管理學的書我很少看,但德魯克的東西我真喜歡。所有企業家需要從一開始就知道工作重心到底在哪兒。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我主要的工作內容,這幾天如果不在大會現場,那我應該會在辦公桌前一天開21個會,從早上九十點開到晚上十二點,都是我這個層面上需要解決的企業面臨的問題。一個企業一天解決20個問題,365天就能解決7300個問題,10年解決73000個問題。沒人知道企業到底會有多少問題,但總有新問題不斷,而企業就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逐步完善和優化的。很多人只是看到有家企業2019年突然出現並且市值超過1000億,但沒看到的是這家企業背後是20年的發展過程當中,積累的很多經驗、智慧、努力、辛勤和付出。所以,作為董事長、作為總經理,當真正關注企業自身問題時,自然知道企業發展的方向在哪裡,趨勢在哪裡。
第四,是融資和上市,還是扎紮實實做企業?
營銷是我們三把手管,上市和投資是我們二把手管,我從來不管。俞敏洪師兄昨天有句話講得非常好,很多教育企業都把關注點放在每一輪融資多少,放在如何去美股、港股、A股上市上。如果一個企業的一把手將工作重心放在這兒,我認為這個企業不會有持續長久的發展,也不會有大的發展。
最重要的是,企業永遠要過苦日子、難日子。企業一旦過上資本太富足的日子,那麼一把手的整個決策動作基本都會變形。我有深刻體會,中公要上市,2月份到10月份的8個月,我們花了比過去19年花錢總和的10倍還多的錢。8個月花了75億,我們這種企業上市了,各種融資手段、融資能力強,那個政策環境比現在好很多,10月份進到錢荒,二三月份有100億,而到10月份資金好緊,再融資難度好大。未來一兩年裡,我們主要消耗這八個月花超的錢。
我舉自身例子是想說明,錢一多的時候所有人都會飄,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例外,你一定不是例外。就看你對自己的控制有多強。別整天去融這個、融那個。大家對融資的態度一定要謹慎。做企業要扎紮實實,注重內涵發展,才會一步步做大做強,而不是靠資本撐大,否則瘦的速度會比撐的速度更快。
第五,財富觀。
我們經常講財聚人散。創始人的財富觀,我覺得極為重要。別看現在中公教育的財富好像全在我的手裡面,什麼「教育界首富」、「身價600億」,要真這麼想就完了。我時刻告訴我自己,我們財富現在600億,10年團隊6000億。現在600億,將來6000億一定首先是團隊。很多企業家追求買一棟別墅、買一輛豪車、買一架私人飛機。如果我們這些企業家也追求這樣的生活的話,我覺得太俗了。
我記得2002年上一堂公務員考試的時候,講行政職業測驗。那時我們請不到老師,因為沒錢請老師只能自己上去講。講完學生熱烈鼓掌,下午開始講申論,沒有任何大學有這個專業,沒有任何機構做過研究,大家對申論都不太了解,我們就趕鴨子上架給學生講申論,上午講得非常好,下午講得學生雲迷霧罩,根本不知道申論是啥。儘管申論講得一塌糊塗,但是沒有一個學生退費。
那次招200個學生,一個學生收240塊錢,48000塊錢,我們一天生活費5塊錢,沒有一個學生退費。你以為今天600億全是靠你一個人的努力嗎?沒有學生對你的包容,對你的理解,對你的支持,某種程度和意義上帶著一點憐憫(哪有今天的600億),人生誰不是在乞討?首先從學生那端,用憐憫的心態給了我們學費,我們能據為己有嗎?我們能自己去別墅、買豪車、買飛機,其他學員還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嗎?我們所有財富,在當下要給全體員工共同分享,在未來要全部返還給社會。
今天,我們所有人吃穿住用都沒有問題,多餘財富怎麼辦?是自己揮霍還是和團隊共同分享?是未來和團隊共同分享,還是全部回饋給社會?我覺得這是新一代企業家和老一代企業家本質的不同。
第六,要正確認識自己。
所有企業家都是非常成功的,這種成功之心一定會讓自己非常之驕傲,成功之後往往覺得自己很厲害,覺得自己做這個領域行,也許做其他領域也行。我體會特別深刻,每年中公教育都會走幾個人,高級總監有,副總裁也有。我深刻地體會到,一個企業也好,一個企業家也好,最難克服的就是人性的兩個弱點:驕傲和懶惰。企業家要想做得更大,只能保持一個狀態——彎著腰、低著頭,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扎紮實實、認認真真,保持謙虛感恩之心,我們才能真正去向別人學習,這個企業才能是學習的企業、學習的組織,才能不斷守正創新、快速發展。
如果一把手總是覺得自己很牛,這個企業的大限將至。希臘有一個著名的神廟叫阿波羅神廟,門楣上一句話:「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也這麼說。認識自己,會發現自己啥也不是。一個企業家只有真的發自內心認識到自己啥也不是,這個企業家也就真正能夠啥也都是,這是我的體會。
這些方面總結一點,做企業家永遠要關注企業的建設和內涵發展,我簡短說幾點。
第一,做企業家要高度重視研發,教學和服務。做大、做小都一樣。首先,對一個企業而言,教學研發是核心;其次是教學上課;最後,很多企業家經常會忽略的就是服務。這三個環節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忽略第三個環節。要高度重視這三個方面。我們經常講三分學、三分講、三分練,三個方面極為重要,不可偏廢。
第二,一定要建立專門的隊伍。中公有專門隊伍分別負責研發,分別負責教學和服務,三個獨立的事業部直接向我匯報工作,一把手要把三個隊伍的選、用、育、留四個方面扎紮實實做好。
第三,要注意制度傾斜。中公副總中,有六個副總是教學方面的副總裁,佔了一半。
第四,在整個過程中,一把手一定要全過程參與。
從以上這四個方面給各位董事長、企業家提供幾點我們的做法。
最後講一點,1999年我做企業時是中國教育最初端,2019年中國教育仍然在初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曾經計算過,從1900年到1957年美國在物質資本投入增加4.5倍,在教育和培訓領域的投入增加了8.5倍,而前者產生的利潤是3.5倍,後者的投資回報卻是17.5倍。中國現在也處於這種狀態下。都說K12有將近1萬億的市場規模,高等教育有4萬億,非職業培訓4000億,其他有3000億,粗略統計現在教育市場有2萬多億,市場很重要。還有一點非常重要,據世界銀行統計,1960年到1975年日本GDP增長3倍,日本在教育投入增長10倍,1974年日本人均GDP 4000美元,跟中國現在情況差不多,1986年日本就實現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成為高收入國家。換句話講,我們只有在教育培訓扎紮實實投入和耕耘,才能助力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發達國家行列。
而且這個領域一定會成長出萬億市值的世界級大公司。所以,中公教育走到今天,踏踏實實做教研是很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追隨夢想的指引,還有一點是對全社會的情懷。我一直信奉羅素那句名言:「三種簡單卻極其強烈的情感主宰著我的生活: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痛苦的難以承受的憐憫之心。」也將這句話分享給大家。希望所有的民辦教育從業者們,永遠懷有慈悲和憐憫之心,永遠不要放棄對夢想的追求,永遠以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為己任,一起努力奮鬥。
謝謝大家。
(關於中公20年的發展歷程與轉折思考,詳見《培訓行業這一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