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炎帝陵景區 傳承炎帝神農文化

2020-12-04 八千年文化

炎帝神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傑出的部落首領,與黃帝軒轅氏一起並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者和奠基者。據先秦文獻的有關記載和對長江流域古文化遺存的發掘考證表明,在神農時代開創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而形成的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融合為炎黃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湖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相傳炎帝神農氏在此始作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明醫藥;織麻為布,製作衣裳;日中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為琴,始作蜡祭;弦木為弧,剡木為矢,以威天下。炎帝陵就坐落於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城西鹿原陂,數千年的香火傳承,成就了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地位,也成為了海內外炎黃子孫謁祖祈福、旅遊觀光、研學交流、文化體驗以及接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知名旅遊目的地。

炎帝陵建置述考

關於炎帝陵,最早見之於史籍記載的是晉代皇甫謐所著的《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之後記載較詳細一些的就是宋代羅泌所著的《路史》: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南宋王象之編著的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則記載更為具體:「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裡康樂鄉白鹿原。」這是至宋代時,史籍中關於炎帝陵所在位置的較為詳細的記載。在王象之寫這部地理總志時,炎帝陵尚屬當時的茶陵縣轄。《衡圖經》云:「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由此可以認為:茶陵,是因炎帝神農氏在這裡種茶及安葬在這裡而得名的。茶陵縣是在漢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鄉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縣。《輿地紀勝》編著後不久,即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茶陵縣的康樂、霞陽、常平3個鄉劃分出來,合併建立酃縣。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株洲酃縣改名為炎陵縣;以炎帝陵和黃帝陵名縣——南有炎陵,北有黃陵,充分表達「炎黃子孫,不忘始祖」的尋根謁祖的情懷。炎帝陵所在的鹿原陂位於炎陵縣城西19公裡,群山環抱,溪河縱橫,陵區古木蔭翳,煙雲出沒,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歷代文人墨客詠景抒情,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章。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科學研究方面,炎帝陵及其周圍風景資源都有著極高的價值。

幾千年風雨洗禮 如今煥然一新

炎帝陵「漢載有陵,唐有奉祀,宋建陵廟,清定形制」,隨著歷代王朝興衰更替,炎帝陵廟歷盡蒼桑,屢毀屢建。有歷史記載的較大的修葺有:宋代1次,明代3次,清代9次,民國4次。

新中國成立後,炎帝陵被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0年來,從國家到湖南省政府以及炎帝陵所在地株洲市,高度重視炎帝陵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國家各有關部門始終關注並給予多方面支持,一同致力把炎帝陵建成:中華民族的人文聖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湖南開放的亮麗窗口、株洲旅遊的產業龍頭,回應海內外同胞的期盼和關切。從1986年到現在,湖南省政府先後3次主持了對陵區的整修,從根本上消除了因氣候因素導致的墓冢、陵殿等重點文物本體潛在的諸多安全隱患。1994年湖南省專門成立了炎帝陵基金會,基金會以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宗旨,加強與海內外華人友好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聯繫,受理各種形式的捐贈,組織制定炎帝陵景區整體規劃,為整修建設和保護炎帝陵籌集基金,同時開展對炎帝、炎帝陵的宣傳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動。

自2000年起,按照炎帝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組織實施了炎帝陵公祭區、聖德林、福林、神農園以及門景區的建設。至此,炎帝陵謁陵、祭祀、緬懷三大功能區日臻完善,恢復或新建開放了炎帝陵殿、御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聖火臺、神農大殿、朝覲廣場、聖德林、炎帝陵牌坊、鹿原陂等3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整修後的炎帝陵紅牆護繞,參天古樹罩掩下的宮殿建築群重簷翹角,金碧輝煌,一派恢宏氣勢,自然風光和人文勝景交相輝映,蔚為壯觀。炎帝陵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國最美農耕文化旅遊勝地、全國十大古典陵墓園林、國家4A級旅遊景區。目前,炎帝陵已通過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專家驗收評審。

尋根謁祖 增進中華文化認同

歷代以來,炎帝陵的祭祀活動已然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祭典」。如今炎帝陵祭典謹循祖制,公祭典禮一般按:擊鼓九通、鳴金九響、鳴炮奏樂;敬獻貢品;樂舞告祭(大合唱);敬香;敬獻花籃;全體鞠躬;恭誦祭文;敬焚帛書;鳴炮、奏樂、禮成等九項儀程舉行。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3年至今,湖南省、株洲市政府先後舉辦大型公祭大典活動30餘次,組織大的民間文化祭祀活動5000餘次,吸引眾多港澳臺同胞和海內外華人華僑前來謁祖尋根。特別是在兩岸交流中,炎帝陵更成為兩岸人民文化聯繫的一條紐帶。炎帝在臺灣被奉為神農大帝,尤其臺灣南部地區因以農業為主,對神農大帝信仰甚為普遍。改革開放以來,湘臺炎帝神農文化交流日趨熱絡,已連續8次舉辦「海峽兩岸炎帝神農文化祭」活動,連續舉辦十四屆湘臺經貿文化交流會。湘臺炎帝神農文化交流相繼被國家列入年度重點交流項目。

由於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堅持圍繞「炎帝和炎帝陵祭祀」,注重廣泛開展相關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激發了大量有關炎帝文化的文學作品、音樂、舞蹈的創作生產,不但有效地傳承了「炎帝陵祭典」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使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文化發祥地項目充分擴大了影響力。與此同時,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還堅持與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黃帝陵基金會聯合舉辦全國炎黃文化學術研討會;連續七屆共同組織、組團出席由湖北、湖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六省聯合舉行的「炎黃文化論壇」。2011年,成立了由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湖南工業大學、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等單位以及多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湖南神農炎帝研究會,定期主辦「海峽兩岸神農炎帝文化論壇」,創辦了內部學術會刊,為廣大專家學者搭建交流發表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為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有成效地在廣大青少年中培根鑄魂,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主編了《炎帝文化讀本》,大力推行炎帝文化進校園活動,不斷擴大和深化了炎帝文化的宣傳普及,受到社會普遍贊同。

凸顯錦繡瀟湘特色 打造神農文化園

著眼於豐富和拓展炎帝陵景區的文化內涵,2012年,湖南省政府決定在炎帝陵建設一座以盆景為主體,凸顯炎帝文化,展示湖湘特色的文化園。全省上下積極響應,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經過3年項目策劃、規劃設計和工程建設,現已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盆景園林——神農園,為炎帝陵景區再添一道風景。

神農園位於炎帝陵核心景區,佔地140餘畝。園內水岸曲徑起伏激蕩,多樣性的景觀林簇擁著小橋流水四季變幻,寫滿雄渾滄桑的雕塑群與集中反映當代造型藝術水準的上千盆大中型山石盆景,從多個維度敘說著天然神韻和生命特徵,造成了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勾勒出飄逸而又渾樸的意境,也自然地喚起觀者對炎帝鏖戰洪荒、開創農耕文明的無比崇仰。

作為炎帝陵景區一個可遊玩、可緬懷、可研學的區域,神農園是人工與自然的精妙結合,是炎帝陵拜謁區、祭祀區的重要補充,是對炎帝陵景區功能的完善和景點的豐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謁祖,旅遊觀光。

壯哉中華,蒸蒸日上。吾輩有幸,再添輝煌。揚帆啟徵,慨當以慷。

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慎終追遠、尊祖敬祖的優良傳統,自古就敬奉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共同人文始祖。炎帝率領眾先民開創農耕文明所體現的堅韌不拔的開拓精神、百折不撓的創新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是我們中華文化開天闢地5000多年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緣由。今天炎帝陵承載著的遠古故事和傳說,蘊含的厚重文化和精神,仍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當下價值和深遠意義。其千古之力,必定會在聚集全體炎黃子孫情志而傾注於時代、國家、人民的昌盛繁榮中展現巨大能量,也會時常昭示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同心同德,沿著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砥礪奮進。

炎帝陵殿

炎帝陵午門

「炎帝陵祭典」場景

神農大殿

(宋慧玲 曹浩泓)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中國空間站建設大幕就此拉開!
    ,位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鎮鹿原陂,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炎帝陵由祭祀區、拜謁區、緬懷區等三大功能區,由炎帝陵殿、神農大殿、神農園、闕門、華夏廣場、福林、聖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組成。炎帝陵祭典被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根親文化盛事」。
  • 從神農到神農林草生物——傳承中藥文化,發展國粹精華
    神農:(公元前3245年 — 公元前3080年),即炎帝,被世人尊稱為「醫藥之祖」、「五穀先帝」、「神農大帝」、"地皇"等。他遍嘗百草,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經過長期嘗百草發明了藥草療疾,積累下來許多藥物知識,被纂刻記載下來。
  • 這位柘城人,十載守護炎帝朱襄氏陵被譽「最美商丘人」
    因為對上古帝王文化的痴愛和對保護家鄉文化遺產的樸素情懷,朱貢寺村的李松林十年守護朱襄氏陵,斥巨資修繕陵殿,走遍全國搜集整理炎帝朱襄氏資料,考評聯繫朱氏後人到柘城祭祖,為朱襄氏陵的保護和朱襄氏文化的傳承作出了很大貢獻。文化就是老家的寶貝,要保護好它李松林的家就在朱貢寺旁邊。李松林小時候,現在朱襄氏陵的地方是村裡的小學。
  • 品牌丨偉大神農LOGO設計詮釋
    —株洲,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國有建築企業,改制發展成為一家以城鄉一體化小鎮建設為主營,集基金管理、節能建築、文化旅遊等於一體產融結合的大型現代企業集團,並從株洲邁向全國,這得益於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好發展,得益於企業堅定地繼承和弘揚神農文化,更受益於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庇佑。
  • 深讀中華創世神話|炎帝神農——農業文明的覺醒
    中華創世神話中,炎帝與神農應該是兩個神祇,而在流傳中卻合為一體。《世本》中說:「炎帝,神農氏。」二者相混為一。炎帝神農的神話時代,是伏羲神話時代之後漁獵文明向農耕文明過渡的一個重要轉折時代;其中,火神、太陽神、農神三位一體的神性融合,宣告著中國文明時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 神農嘗百草中的神農氏炎帝嗎?神農最後是怎麼死的?
    神農為了讓部落人避免吃到有毒的植物親自嘗百草,曾多次身中劇毒好在都被茶解了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在小北頂兩邊的百草窪因為誤食了斷腸草而亡,歷史上對於神農和炎帝是否是同一個人一直存在爭議,下面一起來看看。
  • 傳說中的神農炎帝,原來是這麼愛民如子的人,採藥全靠吃
    傳說當中有一個人出現了幫助人們解決了吃的問題,這就是炎帝,炎帝天生就是農家好手,教會大家如何耕田,如何播種莊稼,等種出糧食以後讓大家拿回去填飽肚子,而且還教大夥製作各種農具,大興水利,讓大家認識到什麼是五穀,什麼是白果,人們吃飽了肚子才能夠想別的事,才能夠世世代代的生存下去,所以後來人們就把炎帝稱為神農。可是吃飽了肚子就萬事大吉了嗎?
  • 神農嘗百草的地方,世界首批地質公園,河南沁陽的神農山美不勝收
    我國一直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氏作為三皇之一,他為給人們治病,親自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尋治療身體的草藥,神農氏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來解毒。神農氏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建碑立祠,將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一代代流傳了下來,讓世人尊敬。
  • 蚩尤本是最後一任炎帝,為何司馬遷不承認他?
    否定炎帝神農氏為一人的原因主要是來自《史記》的兩處記載:一處是《五帝本紀》,裡面沒有明確說炎帝和神農氏為一人,而是分別稱炎帝和神農氏。另一處是《封禪書》,裡面明確地說:「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看起來神農氏和炎帝是兩個人。這樣,關鍵問題是怎麼看待《史記》的記載了。
  • 河南具茨山傳說和苗族古歌揭露炎帝黃帝早期戰爭,炎帝因此遷都
    在炎帝神農氏傳說中,詳細說了女人活計是什麼,就是教人種麻和織麻布。神農氏結束了人穿獸皮和樹葉的歷史。澤嘎勞和他的部眾生活在渾水河和紅水河的平原上,渾水河也就是黃河。苗族古歌描述的大平原,學者認為是黃河流域的華北平原。紅水河位於紅山文化紅水河沒有人主張是在哪裡。但是我們可以從描述中找到它。苗族古歌提到種植小米和高粱,旱田水田俱全。
  • 山西又一景點走紅,人稱長治「小五嶽」,因神農嘗百草而得名
    位於長治城東的老頂山景區佔地四十多平方公裡。它還有其他的兩個別稱,百穀山,五頂山。因從北到南共有五座山峰組成,所以被稱為五頂山。這五座山峰叫老頂、南頂、玉皇頂、奶奶頂和新頂,五個山頂中最雄偉的就是老頂山了。海拔有一千三百多米,也是太行山西南的主峰之一。當你登上老頂的山頂時,整個長治市區的景觀都盡收眼底。
  • 「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是什麼讓他安然無恙的?
    炎帝在忙政務的同時也不忘創建屬於自己的娛樂文化事業。他為了讓自己的百姓都能夠做到定神、無邪欲、返天真而造了琴這種樂器。有說是七弦琴的,有說是五弦琴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琴絕對是炎帝神農氏首創的。他在製作琴的同時還編排了一套大型的音樂,叫做《下謀》,又被稱作《扶持》。炎帝神農氏不僅身兼太陽神、農業神、音樂神之職,而且還是著名的醫藥之神。
  • 中國文化有哪些代表符號?
    答|百度派 @少女殺手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元宵吃湯圓、冬至吃餃子,還有什麼臘八粥、小薄餅、甚至清明節也能在祭祖後吃個飯糰,春節吃的就更是南北五花八門說個幾天幾夜都不盡,我想這些都能夠代表我們的中國文化。
  • 都知道『神農嘗百草』 那麼神農是誰呢?
    傳說有一位炎帝教大家耕田播種莊稼,種出糧食食用,他還帶領大家製作各種農具,大興水利教大家識別五穀,種植百果,使人類世世代代生存下來,因此人們稱炎帝為神農。神農教會人們種田後,看到人們經常亂吃東西而得病,甚至喪命,在疾病面前人類一點辦法也沒有隻有等死,神農心裡很是焦急,決心要親自嘗遍所有的植物,這樣就可以知道什麼是可以吃的,什麼是不可以吃的,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可以治病的,下了決心後神農做了兩隻大口袋,一隻掛在身子的左邊,一隻掛在身子的右邊,他每嘗一種植物覺的可以吃就放在左邊口袋裡,覺的能治病的就放在右邊的口袋裡,神農在一片矮樹叢中發現長著一些小嫩葉
  • 細數精衛填海中被忽視的三大細節,原來神農蚩尤之戰還有這等隱秘
    在世界神話史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論調,那便是: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的神話;有什麼樣的神話,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神話,不能光看它表層的內容,而要挖掘他內裡所包裹著的上古文化。話說,炎帝神農氏在上黨盆地嘗百草、治理水患、教民農耕。女娃在跟隨父親炎帝治理水患的過程中,不幸在漳水(漳河)溺亡。因女娃治水因公殉職,後人敬她為漳水之神,還在發鳩山濁漳水的源頭修廟祭祀她,後來這座廟被宋徽宗趙佶敕封為「靈湫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