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上午,本報50餘名小記者,走進位於南海新區的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的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在這裡,小記者們親歷了百餘項物理實驗,涵蓋了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中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趣味物理、軍事物理等物理學相關的各個方面,充分領略了物理的神奇與奧妙,,進一步激發了對科學世界的學習與探求激情。
當天上午9時半許,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小記者們來到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準備在這個國家級的物理實驗室尋找到真知。一進實驗室大廳,小記者們立馬被眼前一個巨大的傅科擺所吸引。正是通過這個設備,證明了地球自轉的原理。隨後,小記者們分為5個小組,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走進了電磁學、力學、振動與波、光學、立體與綜合、熱學與綜合等6大物理學科的演示實驗室。
「大家看一下,這三組小球,如果同時從一個高點放下來,哪個球會彈的最高呢?」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工作人員給大家做了實驗,原來最上面體積最小的小球,落下後彈的最高。「大家看一下這個軸承的轉動,這就是內燃機運動的原理。」
在志願者的操作演示下,小記者親眼目睹及感受了各種奇特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物理現象,驚呼不可思議。
看似高深的物理原理,在一個個親身體驗的實驗中顯得那麼「平易近人」,在志願者的指導下,小記者們參與到物理實驗中,客串了一把「小科學家」。
龍捲風模擬、紅外熱成像儀、大型混沌擺、電磁炮、雅各布天梯、渦流熱效應演示儀、共振演示儀、記憶金屬形變、磁懸浮列車、腳踏發電、偏振光立體電影……這一系列實驗,引來了大家爭先恐後的體驗。
在軌道實驗室,小記者們大大地滿足了自己的求知慾,感受了到國家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據了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定位於圍繞高速鐵路、重載運輸、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即「一高一重一新」)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引領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
此外,小記者們還親自體驗了大型法拉弟籠,站在法拉第籠內,直面紫色的閃電在面前綻開,小記者們被科學的力量所震撼!另外,小記者們還體驗了靜電高壓,了解到了由於靜電原理,可以使自己的頭髮瞬間從柔順變得蓬鬆起來……
大家盡情地遨遊於科學的海洋中,在感到新奇與興奮的同時,也更好地鍛鍊了思考與學習能力,實驗室內驚呼聲與歡笑聲響成一片。 「這是我第一次走進這麼大的物理實驗室,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麼新奇的物理知識,我可以去給我的同學當老師了,」一名小記者興奮地說。
小記者們雖然不懂其中原理,對操作實驗用具也不熟練,但在講解員和家長的幫助下,蹣跚學步,漸漸打開科學的大門。短短兩個小時,孩子們在活動中增長了見聞,學到了科學知識,家長也對這次活動充分的肯定,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體驗這類活動。
北京交通大學(威海)科普教育基地簡介
北京交通大學(威海)科普教育基地是依託於北京交通大學國家工科物理優秀教學基地、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以及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在威海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2016年9月建設完成的,是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提高公民科學文化素養的基礎科普設施,是山東省乃至全國高校中面積最大、科普內容和科普設施最齊全的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教育基地現有科普展示及教學培訓面積2100平方米,本著科學內容和科學環境一體化的設計理念,分為三層。一層大廳有傅科擺、立體圖、宇宙大爆炸等物理展品,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參觀環境;二層是物理演示實驗室,包括力學演示實驗室、電磁學演示實驗室、振動與波演示實驗室、光學演示實驗室、立體與綜合演示實驗室、熱學與綜合演示實驗室等六個實驗室,涵蓋了力學、熱學、振動、波動、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等領域近300個實驗項目。通過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演示內容,讓不同專業領域、不同知識層次的觀眾感受到科學的魅力;三層是科普教育培訓工作室,在展覽教育的同時,還可以組織各種科普實踐和培訓活動,讓觀眾通過親身參與,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科學素質。
自2016年9月建成以來,科普教育基地受到了威海市政府、南海新區管委會等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並獲批成為威海市科學技術協會 「科普教育基地」和威海教育系統培訓基地。(齊魯壹點記者 陳乃彰 李孟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