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藻、綠藻爆發怎麼辦?

2021-01-21 水產養殖在線

  水產養殖中,由於人們缺乏水生態系統保護意識、片面強調養殖產量的增加和養殖規模的擴大,一些養殖水體出現富營養化,導致藍藻爆、赤潮(紅潮、黑潮、黃潮)爆發,養殖效益下降、生態系統退化。

  

一、藍藻

1、藍藻的習性:

    藍藻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溫度。藍藻繁殖時對溫度敏感,水溫在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生,或者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當水溫上升到28℃時,由於其它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同時又大量被魚類吞食(溫度高魚類攝食代謝增強),藍藻很容易形成優勢種群而大量爆發。

    ①PH值:藻類喜歡偏鹼性的水體,高PH(PH8.0—PH9.5)會促進藍藻的發生,故應避免單一使用潑灑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質。

    ②氮磷比:藍藻既可利用水體中的氮,又具有更高的利用磷的能力,低氮磷比或含磷較高富營養化的水體都可能導致藍藻的大量發生。適當提高氮磷比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的藍藻的生長。

    ③生態關係:藍藻與其它藻類一起構成池塘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提供了89%以上的溶氧。因此這些生產者除了參與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外,還影響到魚類的生存。

    ④藍藻水華的成因:不同階段的關鍵因素不同,一般可以將藍藻水華的形成分為四個階段:休眠、復甦、生物量增加、上浮。上浮後形成藍藻水華,然後開始出現轉水。

    ⑤藍藻的危害:藍藻可以改變膨壓,在高溫強光照的天氣情況下,聚集在水體表層,吸收了大部分的陽光,在自己大量繁殖的同時抑制其它藻類的生長。藍藻的大量繁殖,不斷向水體分泌有毒代謝物質,從而影響浮遊生物的種群演替、繁殖周期,還可引起一些浮遊動物的大量死亡。

    2、藍藻大量發生的危害

    藍藻顆粒很難被魚類消化,大量繁殖後很快就會成為絕對優勢種群。這種通過種空間競爭形成的過度繁殖,必然也會帶來種內鬥爭,這種內鬥的結果又將導致大量的藍藻死亡。藍藻的大量死亡使得水體的生產者銳減,造成水體中的溶氧供應嚴重不足。同時,藍藻死亡分解也會消耗大量的溶氧,釋放大量羥胺、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在嚴重缺氧和有毒物質存的條件下,魚、蝦、蟹類會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3、控制藍藻的方法

   ①徹底清塘消毒,加注不帶藍藻的新鮮水:由於藍藻比其它藻類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因此控制措施以預防為主、防重於治。徹底清塘消毒可有效殺滅藍藻、降低基數,可減少大規模發生的可能。同時應注意避免隨加水帶入藍藻,對控制藍藻也有積極意義。

   ②定期換鮮水:對於含有較多藍藻的池塘,經常大量地換新鮮水,可稀釋藍藻的濃度。同時也稀釋了藍藻分泌的毒物濃度,促進其它藻類的生長和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當藍藻大量發生時,可選用殺藻藥物局部殺藻,三天後重新培養藻類。

   ③放養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雖然藍藻不易被消化,但由於其顆粒較大,更容易被濾食性魚類攝食到體內,在一定程度上延緩、阻礙了藍藻的生長。可供選擇的魚類有白鰱、花鰱、白鯽等。實踐表明放養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時,基本不會爆發藍藻。

二、綠藻:盤星藻、新月藻、柵藻衣藻、空球藻、空星藻、實球藻、水網藻(對魚苗有害)、水綿(水體清瘦絲狀藻類)、微芒藻。

   ①綠藻的應用:由於綠球藻具有易培養、細胞壁薄、營養豐富等特點,目前主要作為餌料應用於水產養殖業中。

   ②綠藻的優缺點:在我們池塘養殖中大量生長的多為小球藻,因其個體較小,營養豐富,是輪蟲的優良鉺料。能夠使水體中產生大量輪蟲,較為適合魚、蝦、蟹幼苗的培育。可直接作為水產幼苗的開口餌料,也可培育輪蟲用來餵養幼苗;但由於其個體較小,養殖的成品魚類對其的利用率不高,可作為調水產品來使用。

  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方法

  氮、磷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控制了氮、磷也就是基本上控制了水體的富營養化。

  1、氮的控制 ,在養殖前期,水體中氮含量一般都較低,水體處於貧營養狀態,為保持水色和一定的透明度,維持菌相和藻相平衡,有時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氮(施肥)。但是到了養殖中後期,水體中氮水平急劇升高,水體進入富營養化狀態,為消除多餘的氮,有效的辦法是向水體定期投放芽孢桿菌或者硝銨淨類產品,加強水體的氨化、硝化、反硝化能力。

  2、磷的控制,磷在水體中以可溶性磷和不溶性磷二種形態存在。只有可溶性磷才能被藻類吸收,將水體中可溶性磷轉化生成不溶性(或微溶性)磷,是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效辦法。在養殖中後期定期向水體投放生石灰,能使可溶性磷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鹽[Ca5(OH)(PO4)3]。投放生石灰一般每15天~30天一次,每天每畝10kg~20kg不等。

  3、微生物製劑抑制技術。在養殖池中經常施放有益微生態製劑,能及時降解進入水體中的有機物,如動物屍體、殘餌等,減少有機耗氧,穩定pH值。單細胞藻繁殖旺盛的水體,不但溶氧高,而且單細胞藻可以穩定水體的物理要素及化學要素,清除氨氮等有害的物質,減輕環境中讓養殖動物產生應激的因素。有條件的可以設置微管增氧等,提高溶氧量,促進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

  芽孢桿菌能分泌蛋白酶等多種酶類和抗生素, 使池底積累的大量殘餘餌料、排洩廢物、動植物殘體以及有害氣體( 氨、硫化氫等),使之先分解為小分子( 多肽、高級脂肪酸等), 後分解為更小分子的有機物( 胺基酸、低級脂肪酸、單糖、環烴等) , 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硝酸鹽和硫酸鹽等, 有效降低了水中的COD、BOD,使水體中的氨基氮(NH3-N) 、亞硝基氮(NO2-N) 和硫化物濃度降低,從而有效地改善水質, 同時還能為以單細胞藻類為主的浮遊植物提供營養物質, 促進繁殖。這些浮遊植物的光合作用,又為池內底棲水產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分解提供氧氣, 從而使養殖水體形成一個良性的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的正常循環,保持良好的水質。另外, 它們分泌的多種酶類和抗生素可以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 進而減少甚至消滅水產養殖動物的病原體 。

4、藍藻、赤潮爆發處理措施

一、當水體只有部分藍藻、綠藻時,用藍藻滅(1-2畝)+EM菌母液(4-5畝)。


二、當滿塘都是藍藻、綠藻時,這時候就不能全塘殺滅,因為藻類大量死亡,容易引起泛塘,導致水中養殖對象死亡。此時,需要用高效底改王(2畝)+生物增氧底改片(3畝),2天後,用調水寶(10畝)+芽孢桿菌(20畝)。


相關焦點

  • 龍蝦池裡有藍藻怎麼辦?
    立馬收到明天龍蝦價格 對於小龍蝦養殖塘口水體的藍藻問題,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每年我們養殖戶在殺滅藍藻的同時,把蝦殺滅的也有好多,那麼我們如何把風險降到最低呢?如預防藍藻爆發和去除藍藻?
  • Nature:藍藻細菌與藍藻的親緣關係
    藍藻細菌是在環境中無所不在的細菌,它在地球化學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大氣早期的氧化,這是由於它具有生氧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於藍藻細菌很早就從其他菌株中分支出來,並且沒有其他有關的分類群被人們所發現,因此對它們的進化一直知之甚少。
  • 什麼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大約距今35-33億年前,藍藻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現在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85%)淡水產,少數海產。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並說明「藍藻打撈可帶走營養鹽,然而太湖藍藻水華依然每年如期而至……」。本人贊同此觀點,就是說治理太湖10多年,明顯改善了水質,藍藻爆發的程度基本未得到改觀。又為什麼「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打撈藍藻已10多年,其中巢湖年限短一點,藍藻爆發程度均不見減輕?這也是對太湖10多年來治理藍藻的總結,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值得國家政府和專家思考的問題。第三,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
  • 藍藻的生物防控
    磷元素容易被底泥吸附,故磷是養殖水體中所有藻類的限制因素,藍藻也不例外。相比其它藻類,藍藻在磷源充足的水體中具有「瘋長」的絕對優勢。這是因為藍藻屬於一種原始的真核生物,它像大豆固氮菌一樣,天生就有固定氮源的功能,也就是說藍藻在繁殖的過程中不需要氮源,只要有磷源就能快速的繁殖;再者藍藻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變化,產生了一種能使自己漂浮的特殊器官——偽空泡。
  • 藍藻基本介紹
    ,又叫藍綠藻 藍細菌;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類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質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或擬核)。在藍藻中還有一種環狀DNA——質粒,在基因工程中擔當了運載體的作用。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
  • 藍藻並不可怕:抑滅藍藻及其實用對策
    滅藻機制及功能  藍藻是一種原始、古老的植物,在地球上生存了33億-35億年,目前已知的藍藻就有1500多種。除少數藍藻能夠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外,大部分藍藻生存的溫度在30℃-40℃之間,不過僅溫度適宜並不會造成藍藻暴發,水體中存在大量氮、磷等營養物質,且水體流動慢,再加上適宜有溫度,是造成藍藻暴發的主要原因。
  • 藍藻水華治理——打撈能否控制藍藻生長?
    但是對於像太湖這樣的水體,通過幾種藍藻控制方法的比較,不難發現儘管藍藻打撈成本相對較高,但它仍是一種最為直接、安全、有效的防控手段,尤其可作為一種應急措施被廣泛推廣!同時,藍藻打撈也是國內常用的湖泊控藻技術,目前常用的有藍藻打撈船、滅藻阱平臺、藻水分離站等,這些措施能夠緩解部分湖區藍藻堆積的現狀,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為什麼藍藻越撈越多?
  • 藍藻給太湖亮紅燈 專家建議:跳出怪圈共同治理
    在營養豐富的水體中,藍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加劇了水質惡化。圖為太湖中的藍藻。丁煥新 攝    太湖藍藻暴發,無錫用水陷窘境    被太湖滋養了千百年的江蘇無錫,眼下正遭遇一場嚴重的用水危機!    進入5月份以來,太湖藍藻提前暴發,水體變色發臭。
  • 藍藻對寵物的危害
    然而,有一種很大危險隱藏在水中,可能會造成你的寵物的生命的危險,往往這是你意識不到的,這就是我們熟悉的藍藻。藍藻,通常被稱為藍綠藻,在全球的池塘、河流、湖泊中生長旺盛。這些細菌被稱為藍藻,因為藍藻細胞分解和死亡時通常會釋放出藍綠色的色素。在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藻類的過度生長,也被稱為藻華。
  • 藍藻爆發,如何防控
    藍藻:是原核生物,又叫藍綠藻或藍細菌,在富營養水體中,夏季藍藻易大量繁殖,在水面形成一層綠色,叫「水華」,大規模藍藻爆發被稱為「綠潮」。種類:微囊藻,席藻,魚腥藻,顫藻,螺旋藻等#藍藻#藍藻的危害:藍藻過多形成「綠潮」會大量好氧,造成水體缺氧,嚴重時會導致螃蟹、青蝦死亡。藍藻中有些種類會產生藻毒素(微囊藻),會對水體動物造成危害,產生中毒現象,魚腥藻可以快速產生致死因子,破壞螃蟹的鰓組織,幹擾螃蟹呼吸新陳代謝,麻痺神經造成螃蟹缺氧,促使螃蟹上邊上草甚至死亡。
  • 防治魚塘藍藻
    [內容速覽]每年的6-9月是藍藻的高發季節,藍藻本身具有毒性,容易引發魚類中都死亡。而且,藍藻的繁殖和死亡都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導致池塘中魚類的浮頭。如何去除藍藻成了養殖戶的一大難題。
  • 浙江一水庫藍藻爆發 40噸鰱魚被運來當「救兵」(圖)
    寄生在水庫裡的藍藻孢子,遇上了最適合它們繁殖的溫度和溼度,開始大規模爆發,在水面鋪了一層厚厚的綠色。   怎麼辦?蒼南縣請來了「救兵」。   昨天,16多噸的鰱魚遊進了水庫,加上前一天放養的8噸鰱魚,它們一起承擔起了淨化水質的重任。
  • 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藍藻主要危害及處理藍藻的可行性方案
    南美白對蝦養殖池塘藍藻主要危害及處理藍藻的可行性方案自入夏以來,南美白對蝦養殖業進入了高溫、高投餌、高排洩、高氧債、低氣壓等惡劣環境的養殖階段,而且在持續高溫養殖環境下,對蝦養殖池塘極易滋生藍藻,甚至泛濫成災。藍藻又稱藍細菌,這是一類含有葉綠素具有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養殖界習慣稱其為藍藻。
  • 全球變暖助湖泊藍藻繁殖 控制藍藻應採用什麼方法
    所以控制藍藻保護環境已成為所有湖泊的共同關注點,且應行動起來,堅守綠水青山藍天。下面一起來看看林澤聖泰對於藍藻爆發危害的相關介紹吧。藍藻爆發的危害 在溫暖的天氣中對人類和動物構成健康風險的藍綠色藻類更易盛行
  • 藍藻細胞的結構簡述
    藍藻又名藍綠藻,是一類進化歷史悠久、革蘭氏染色陰性、無鞭毛、含葉綠素a,但不含葉綠體(區別於真核生物的藻類)、能進行產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單細胞自氧型原核生物。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
  • 小龍蝦養殖,夏季遇到藍綠藻爆發,怎麼辦?
    夏季水質惡化快,大家會發現隔十來天不換水就感覺水色由混濁慢慢變濃綠,這是藍藻爆發前奏,藍綠藻會爆發釋放大量藻毒,出現藍藻怎麼辦?每年因為殺藍藻都會造成事故,大家一定要慎重,其實重點,我們還是要把工作做在藍藻爆發前,藍藻不需要殺,調得過來,高溫殺藍藻,小心再小心。藍藻毒素突然大劑量釋放會造成龍蝦河蟹死亡。
  • 和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 武漢科學家巧用超聲波治理藍藻
    超聲波洗牙,超聲波治癌,但是你聽說過超聲波治理藍藻嗎?研發這項技術的,正是跟藍藻水華「較勁」30多年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李仁輝和其團隊。人物簡介李仁輝,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從事藍藻水華的研究30多年,對藍藻的分類、藍藻水華的監測以及藍藻水華的治理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
  • 藍藻生態治理解決方案
    一、藍藻爆發的原因及危害1.藍藻爆發的原因廢水汙水排入水體中,導致氮磷等營養物質過多,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季節,水中藍藻等藻類大量繁殖並聚集,藍藻大量聚集的現象稱為水華或者赤潮。2.藍藻爆發的危害(1)藍藻大量繁殖消耗水中溶解氧,同時漂浮在水面上阻擋陽光投射到水下,水下其他藻類和水生植物無法生存,進一步降低了水中溶解氧,可導致大量水生生物死亡,死亡藻類、水生動物屍體腐敗使水富營養化,嚴重威脅水中生態系統。(2)死亡藍藻會釋放藻毒素,含一定濃度藻毒素的水體可使魚卵變異、魚類生長異常,藍藻水華爆發嚴重影響水生態環境健康。
  • 滇池藍藻「現身」時間推遲
    「以往這個時候滇池裡的藍藻已在瘋長,可今年還沒看到藍藻,是不是藍藻不會出現了?」昨日,帶著一些市民的疑問,記者採訪了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研究所何風工程師解答說:水體富營養化是發生藍藻水華的根本原因。滇池目前水質依然為重度富營養化,發生藍藻水華仍然無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