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博熱搜上「醫護充當半歲患兒『臨時媽媽』」的視頻讓許多人落淚。視頻中樂樂的媽媽是一名醫務工作者,在救治他人時不幸感染,之後又傳染給了六個月大的樂樂。因此,樂樂只能和媽媽分開,一個人在醫院接受治療。
樂樂的經歷讓很多人心碎。兒童患者不僅要忍受病痛,還要承受與親人的分離,像這個年齡的孩子往往不能理解這種分離,時常感到被拋棄。
其實被疫情影響的不只是生病的患兒,有把父母「借」給疫區的醫護子女,還有親人因此離世的孩子,即使是暫時安全的孩子們,也因為不能出門而感到困惑和焦慮。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疫情期間如何照顧孩子的心理健康。
01
如何向孩子解釋疫情?
疫情來臨後,我們的生活節奏被打亂,此時一些好奇寶寶會不斷發問:為什麼不能出去散步呢?為什麼要帶口罩?新冠病毒是什麼?它長什麼樣子?我什麼時候才能跟學校/小區的小夥伴玩耍呢?
或許,你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試著跟孩子解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1. 了解他們知道些什麼
孩子們很有可能從電視、網絡或者他們的朋友那裡聽說了新冠病毒。與其直接向他們解釋,不如先問問他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這樣家長有機會弄清楚孩子們了解了哪些知識,又存在哪些困惑。
2. 提供事實信息
對於新型冠狀病毒,孩子們通常會有很多疑問,家長可以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或方式,給孩子講解符合他認知發展水平的的知識,比如藉助新冠病毒的繪本、動畫等。知識講解可以解除孩子們的困惑,緩解焦慮。
3.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在疫情中需要注意的衛生習慣和平時相差不大,所以家長們大可藉助此次機會強化孩子的衛生習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教導孩子勤洗手以及正確的洗手方法
教導孩子打噴嚏和咳嗽時要用紙巾掩住口鼻
告訴孩子們當其他人生病時,要小心接觸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包括均衡飲食、運動和確保充足的睡眠
4. 制定計劃
疫情期間,一家人都無法出門,這擾亂了家庭的日常活動。對於孩子來講,不能出門玩耍是一件難受的事情。因此家長應該準備一些活動、遊戲以及能和朋友們溝通交流的方式(比如電話、網絡視頻等等),和孩子一起安排好日常生活。
在當前「停課不停學」 的背景下,幫助孩子建立良好作息規律、學習規劃尤為重要。對於學齡前兒童,由於早教機構關門,家長們可以充分運用宅在家這段時間親自學習做親子遊戲,在助力孩子智力開發的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關係。
02
如何識別孩子的情緒是否出現問題?
新冠病毒帶給孩子的傷害並不會因為他們還不懂事就減少。與一開始兒童對新冠病毒不易感的信息相反,最近兒童病例不斷增多。這些兒童被獨自隔離在醫院,被隔離的孤獨、與家人的分離以及患病的痛苦都使得孩子們在心理上受到的傷害。
除此之外,那些父母是一線醫務人員,或者親人被隔離甚至死亡的孩子也會經歷喪失的痛苦。即使你的孩子很幸運,沒有受到肺炎的直接影響,他/她也可能通過媒體報導、緊張的家庭和社會氛圍感受到恐慌。
因此,在疫情之下,孩子們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於平常的行為,如果孩子表現出下面的行為意味著他可能需要心理方面的幫助。
經常哭泣。
遭受過心理應激事件的孩子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斷回想起這件事情,被傷害的感受也會隨之而來,但孩子們卻又束手無策,而哭泣是孩子們常用來表達這種情感的方式。如果發現孩子們超乎尋常地頻繁哭泣,這可能意味著事情超出了孩子們應對能力,需要家長甚至更專業力量的幫助了。
變得黏人,不願意家長離開。
孩子有可能拒絕獨自玩耍,需要家長的時刻陪伴;或者在復學之後會拒絕上學。
亂發脾氣,扔東西。
當面對無法改變的痛苦時,孩子們可能會感到無比焦慮。亂發脾氣可能是孩子們焦慮的一種表達形式。
存在睡眠問題。
比如孩子們拒絕獨自入睡,存在入睡困難或者經常做噩夢的情況。
退行,不會做以前已經學會的事情。
孩子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常常會感到無助、害怕,而且他們很難用語言精準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所以孩子們可能會通過幼稚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具體來說就是好像喪失了一些原本學會的技能,比如語言表達、如廁行為等。
03
身為家人,如何幫助孩子應對情緒問題?
那麼,如果孩子出現了心理創傷,家長應該怎麼辦呢?在此,我們將介紹SAFETY原則,指導您應對孩子的情緒。
1. 安全感第一:當你陪伴孩子時,他們感覺最安全(Safety first)
抱著你的孩子,讓他/她依偎著你。
告訴孩子當可怕的事情發生時,你會陪著他們、照顧他們。對於剛剛學說話的小孩子,可以使用簡單的語句,比如「爸爸在這兒」。
讓孩子遠離可怕的電視畫面和談話。
做熟悉的事情,比如唱你們都喜歡的歌或者是講故事。
讓孩子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建立規律的活動作息,至少保證睡前儀式,例如睡前故事、睡前擁抱等。
當你要離開他們時,確保孩子身邊有他們熟悉的人陪伴。
告訴孩子你要去哪兒以及你什麼時候回來。
2. 允許情感表達(Allow expression of feelings)
當孩子們擔心或者害怕時通常會行為不當。這種行為不當實際上是一種求助信號。記住:困難情緒=困難行為。
幫助孩子辨別以及命名不同的情緒,比如害怕、高興、憤怒和悲傷。同時告訴孩子他們感覺到這些情緒是非常正常的。
向孩子示範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你可以感覺到生氣,但是你不可以因此打人」。
幫助孩子學會用適宜的方式表達憤怒,比如使用語言表達、肢體動作和繪畫等等。
跟孩子談論一些進展順利的事情會讓你們感覺更好。
3. 順應孩子的需求(Follow your child's lead)
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需求,有的孩子想要散心,有的孩子想要抱抱 。
家長可以通過傾聽孩子,並且觀察他們的行為來了解孩子的需求。
4. 讓孩子講述事情發生經過和結果(Enable your child to tell the story of what happened during&after)
講故事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事情發生經過以及更好地應對。
孩子可能用表演的方式講述。比如說他們可能會躲在衣櫃裡來比喻被隔離的感覺。
加入孩子們的講述,漸漸地不僅僅是讓孩子講述事實,更是表達你們兩人的感受。
當你在講述時,尊重孩子的節奏。有時候經歷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太難以消化,他們可能需要停下來抱抱或者玩一下。當他們準備好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會回來的。
有時候聽孩子們講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對於你可能同樣難以接受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的你也應該尋求支持。
5. 建議:跟具有支持性的人、社區建立聯繫(Tips)
一些簡單的活動能夠幫助你們回到正軌,創造希望。這些活動包括睡前故事、禱告(如果你們有宗教信仰)、歌曲等。
如果你是某個支持性的團體的一員,可以嘗試與他們聯繫。
當你能照顧好自己,才能最大限度地照顧好你的孩子。所以如果你需要,儘可能尋求幫助。
6. 明白你的孩子需要你(Your child needs you)
承諾孩子你們會一直在一起。
孩子擔心離開你或者黏著你都是正常的。
即使你沒辦法解決現實的困難,只是單純的陪伴也有幫助。
如果你需要離開孩子,告訴他們你要離開多久以及什麼時候會回來。如果可能的話,留給他們一些你的個人物品,例如相片。
孩子們或許說不出他們的感受,但是並不意味著他們所感知到的痛苦比成人要少。可是,在國內傳統的育兒模式中,對孩子情感需求的滿足是欠缺甚至是刻意壓制的。
我還記得帶寶寶去打疫苗時,看到一個小男孩因為懼怕打針而大聲哭鬧:我不要打針,我不要打針。一旁的媽媽感到很尷尬,於是告誡小男孩:你是男孩子,不許哭!哭了就不是好孩子。
這讓我非常難受。
很顯然,身體上的疼痛和變成不勇敢的小孩都不是小男孩想要的。這些看似是教育引導的話,從小男孩的角度來看,幾乎毫無選擇,所以他只能繼續哭鬧,可這又會被指摘為「不乖」、「不聽話」。
其實那位媽媽只需要蹲下來,抱抱他,讓他知道感到疼痛是真實的,哭也不意味著自己不乖,自己還是值得媽媽疼愛的孩子,他很快就會止住哭鬧的。
打針這樣的小事尚能帶給孩子這樣的疼痛,面對疫情,我們更不能忽略他們的心理需求,和他們一起,溫柔而堅定地面對真實的情緒。
最後,還有研究表明,在流行疾病之下,孩子的恐慌程度與父母的恐慌程度是顯著相關的(Remmerswaal, & Muris, 2011)。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越勇敢,越能直面疫情,就越能起到榜樣作用,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疫情。
所以,希望大家也都能成為勇敢的父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