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氣就控制不住情緒,遇到小事一點就著,開車時「路怒」,生活中,總有一部分人控制不住脾氣,傷人傷己。
發脾氣除了受性格影響,還與疾病、生活習慣尤其是睡眠有關。近日,一項新研究就證實:睡不好可能是情緒管理差的因素。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告訴你睡不好是怎麼影響情緒的,並教你一套方法管住壞脾氣。
近日發表在睡眠領域知名期刊《睡眠(sleep)》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會讓人脾氣變差。該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和愛荷華州立大學共同完成。
研究人員追蹤了202名大學生一個月的睡眠,並分析了他們的每日日記,日記中記錄了睡眠、每日應激(壓力)源和憤怒情緒。結果顯示,與平時相比,睡眠不足的人在幾天內表現出更多的憤怒情緒。
除此之外,該團隊還將147名社區居民加入了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保持正常的睡眠時間表;另一組是在兩個晚上被迫在家只能睡5個小時。在此期間,研究人員評估暴露於刺激性噪音中的參與者的憤怒程度。
實驗發現,睡眠良好的參與者可以適應噪音,並在兩天後報告的憤怒程度也較低。相比之下,睡眠受限的人對令人厭惡的噪音表現出更高和更強烈的憤怒感。這表明睡眠不足會破壞情緒對糟糕環境的適應能力。在睡眠限制對憤怒影響的實驗中,主觀睏倦是主要原因。
該研究第一作者、愛荷華州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Zlatan Krizan說:「這一結果證明隨著時間推移,睡眠限制會增加憤怒感和挫敗感。」
脾氣差,傷害3大器官
偶爾發脾氣能讓不良情緒得到快速釋放,有助於人們更理性地思考問題,但經常發怒會嚴重損害身心健康。發怒尤其容易傷害以下幾個器官:
心臟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精神病學家研究發現:在憤怒發作後的一兩個小時內,心臟病機率會增加一倍。因此,為保護心臟,在情緒失控前要學會如何控制。
大腦
研究顯示,在憤怒爆發後的兩個小時內,大腦因血液凝塊或出血而中風的風險會高出3倍。
對於患有大腦動脈瘤的病人來說,發怒後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會增加6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精神病學和心理學專家建議人們在想發怒時,先做深呼吸或是離開,以改變所處的環境。
肺
即使不吸菸,常愛發怒的人肺功能一般也較差。
哈佛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對670名男性進行了為期八年的追蹤調查發現:愛發怒的人肺容量顯著下降,增加了他們患呼吸道疾病的風險。研究人員認為,憤怒會引起應激激素的分泌量增加,造成氣道的炎症。
4類疾病讓脾氣越來越差
暴脾氣、愛生氣的人,不一定是性格原因,也可能是疾病在作怪。
心血管疾病
心臟病初期
心臟病初期,部分患者脾氣會變壞。這是由於心功能受影響的同時,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也可能出現失調,引起心悸、憋氣、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體倦怠、頭暈等症狀,使人表現出焦躁易怒。
高血壓
臨床發現,高血壓患者多為「A型性格」,即急躁型,表現為爭強好勝、遇事易急躁緊張。還有些患者在血壓尚未得到控制時,會出現頭部不適、易疲勞等症狀,可能進一步加重患者的焦躁情緒。
高血壓導致的情緒易怒,又可反過來引起血壓升高,加重病情甚至引發其他疾病。
內分泌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
簡稱「甲亢」,典型症狀包括怕熱、心悸、出汗、消瘦、易飢多食、大便次數增多,常伴有突眼、甲狀腺腫大。
甲亢還會影響神經系統,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導致煩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等,甚至常與家人、朋友吵架。
糖尿病低血糖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3.9毫摩爾/升就達到低血糖標準。
輕度低血糖會導致如心慌、手抖、飢餓感、頭暈、出汗等症狀,可伴有煩躁不安、恐懼感,這都是機體的早期報警症狀,提醒患者及時補充葡萄糖。如果低血糖進一步加重,患者可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
肝臟疾病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主疏洩、調暢神志,肝喜舒暢而惡抑鬱」,如果肝病時間長,肝臟功能反覆不穩定,會導致肝氣鬱結,出現易生氣、發怒、急躁等情況。
不論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還是脂肪肝,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導致心理狀態失衡,特別是肝硬化患者。
心理疾病
雙相障礙的躁狂或混合發作、焦慮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礙等,也可能出現暴躁易怒、疑神疑鬼、擔憂恐懼等表現。
3條經絡管住壞脾氣
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而情緒和體內氣的作用息息相關。平日保養,可多疏通以下3個經絡,幫助穩定情緒。
按摩心包經
可改善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導致的情緒問題。具體步驟為:打開手掌,用掌心的勞宮穴從胸口處畫圈向上,沿著手心包經搓揉、按摩。
若有痛點,表示該處血液流通不暢,可用拍打方式促進單點血液循環。然後換另一側。
拍膽經
特別是久坐族,膽經暢通有助維持情緒穩定。具體步驟是:舉起左手,右手從左側腋下輕輕拍打身體側邊(膽經範圍),到鼠蹊部(腹部和腿部交界處)時,改用手掌搓揉。
接著,拍打大腿外側直到腳踝,有痛點處可再次拍打。容易焦慮緊張恐懼的人,可另加拍打大腿內側到腳踝的腎經。換另一側,再做1遍。
敲三焦經
可活絡氣血、維持情緒穩定。具體步驟是:坐姿,左手前平舉,拇指向上,右手握實心,沿著左手手臂外側,輕輕地、有節律地拍打,直到手腕。換另一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