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站退役中:我們這代人或將目睹核電的終結

2020-11-21 億歐網

本文轉載自環球科學,原作者戚譯引,原標題《核電站的退役之路》。經億歐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沒有哪座核電站能像美國的三裡島那樣,一半廣為人知,而另一半籍籍無名。2號反應堆在40年前發生了美國最嚴重的商用核電站事故,從此被永久關閉;而1號反應堆繼續服役,預計在今年9月30日停止運行。這一決策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運營商愛克斯龍(Exelon)電力公司表示,由於難以和天然氣競爭,1號反應堆在2011~2016年間已經虧損超過3億美元。

1號反應堆的命運不過是全球核能產業「老齡化」的縮影。商用反應堆的設計壽命大約是40年,而全世界反應堆的平均年齡如今已經超過30歲。核設施的退役是一項耗資巨大、耗時漫長的工程。愛克斯龍計劃先取出反應堆中剩餘的核燃料,然後讓設備自行冷卻;大型設備的拆解預計最早於2074年開始進行,整個退役項目預計耗資12億美元。

核電將會消亡,這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核電是一個有機體的話,它早該出現在瀕危物種名錄上面了。從每年的《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WNISR)中可以看出,新建的核電站數量不足以彌補接下來20年中大批核電站退役所造成的空缺。」國際核能政策獨立分析師、WNISR發起者和首席作者麥可·施奈德(Mycle Schneider)說。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評估這一產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從2007年起每年更新,如今已經被視為這個行業最重要的報告之一。在2017年,中國電力圓桌項目翻譯並發布了這份報告的中文版。今年的報告也將在9月發布。「這是一份獨一無二的報告,」施奈德驕傲地說。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發起者和首席作者麥可 · 施奈德

老去的核電站

截至今年7月1日,全世界範圍內有181座反應堆已經關閉,而正在運行中的反應堆總計不過417座。假設反應堆平均壽命為40年,那麼從現在起到2030年,還將有207座反應堆關閉(即197~1990年間接入電網的反應堆);到2059年還將新增124座。這還不包括那些在1979年前開始運行的85座反應堆,以及目前處於長期停機狀態的28座反應堆。這也不包括目前建造中的47座反應堆(截至2019年7月1日),它們中的大多數也將會被接入電網。

每座反應堆的具體運行期限取決於許多因素,包括運行狀況、經營牌照有效期和經濟效益。不同國家對反應堆運行期限也有不同的規定。但總的來說,反應堆通常無法一直平穩運行到設計壽命的終點,它們正常運行的時間總比預期要短。

首先,維修一座老舊的核電站往往會發現許多預料之外的問題。施奈德說:「我們深入研究過一些案例。如果停機時間預計是兩三個月,那麼最後往往會延長到六個月、九個月甚至十二個月。維修工作一旦開始,人們就會發現還有更多的東西需要維修。就像修車一樣,你拆下一個有問題的零件,就會發現裡面還藏著更多有問題的零件。反應堆也是一樣。」

其次,維修停機會影響核電站的持續供電能力。施奈德指出,2018年法國的58座反應堆平均大約有三個月時間處於停機狀態,比利時的7座反應堆平均停機時間甚至達到了半年。他說:「難以置信。這樣的能源能有多可靠?反而是可再生能源更可靠。人們一度認為可再生能源無法持續供應,但實際上太陽每天都會升起,只是陽光強一點或弱一點的問題,現在要預測這種變化也很容易。」

事實上,可再生能源已經成長為核電強勁的競爭對手。太陽能電池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今年7月在美國洛杉磯,太陽能電力的價格已經跌破每千瓦時2美分,低於化石燃料和核能所能提供的電力價格。中國也在將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相結合,以實現不間斷供電。

所以,儘管狀況良好的反應堆通常能夠獲準延長運行期限,但是施奈德指出:「實際上,許多核設施在更新牌照、延長運行期限之後又提前關閉,因為它們在市場上已經沒有競爭力了。」

 數據來自《2019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報告全文將於 2019 年 9 月 24 日發布

漫長的告別

《2018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指出:「核設施的退役所花費的時間通常比預期要長,在大多數情況下甚至超過了建造和運行時間之和。」目前全世界只有美國、德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的19座反應堆完成了退役工作,其中只有10座恢復成綠地(greenfield),即未被開發、沒有汙染、可用作任何建設用途的土地。

目前已經完成退役的反應堆中,最快的只用了6年,最慢的花了42年。它們大多是小型的展示堆或實驗堆。目前為止,業界還沒有運行了40年的大型商業化核電站完成退役的經驗,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將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並且最好趁早解決。

技術上,核設施的退役通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反應堆內部剩餘的燃料被取出,轉移到乏燃料池中,同時部分大型部件被拆除;其次,拆解反應堆中受到較強輻射汙染的部件,例如反應堆壓力容器;最後,移除作業系統,並清除建築物受到的汙染,最終拆除建築物。

一座核電站工作的時間越長,累計產出的乏燃料就越多,設備受到的輻射汙染也越嚴重,這意味著退役工作量將大大增加。施奈德指出,其中最大的挑戰或許來自於鈽——許多商用核電站使用鈾鈽混合氧化物燃料(MOX),其中的鈽通過後處理過程分離而來;而鈽具有較強的輻射毒性,會對核燃料生產和乏燃料後處理設備造成汙染,進而給拆卸過程中的輻射防護帶來困難。

在時間規劃方面,核設施的退役通常有兩種策略,立即拆除或推遲拆除。《2018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中指出:「一般而言,立即拆除是更好的解決方案,因為員工的技能和工作經驗能夠在退役過程中得到利用;責任劃分更加明確;公共利益能夠得到更好的保障。」

相比之下,推遲拆除將大大增加項目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包括人員和專業技能的流失、設備老化帶來的事故風險和責任劃分的不明確。近年來,在全球能源結構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法國的阿海琺、美國的西屋電氣兩大核電巨頭先後經歷了破產重組,施奈德說:「看看過去20年中歐洲和美國企業的壽命是多麼短暫……如果把反應堆放著不管,未來由誰承擔這些責任呢?」

數據來自《2019 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報告全文將於 2019 年 9 月 24 日發布

中國核電的挑戰

和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核電產業可以說非常年輕。截至2019年7月1日,中國正在運行的反應堆有47座,還有一座處於長期停機狀態,平均年齡為7.2年。但是施奈德說:「中國現在或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但是它總會發生,而且會集中爆發。」

施奈德指出,中國核電未來面臨的挑戰將與法國今天的局面非常相似。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法國在十年間建立了約四十座核電站,這意味著它們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退役,並且這個時刻或許很快就要到來。而中國核電也經歷了相似的發展過程。目前中國正在運行的47座反應堆中,36座的年齡在0到10歲之間。

不過,和十年前相比,中國核電建設已經放慢了腳步。自從2015年核准8臺新建核電機組後,中國經歷了三年的「零核准」,直到今年7月底才有新的核電站核准開工。另一方面,新能源的發展也讓局面變得更加不確定。《2018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顯示,2004~2017年間中國對核電的累計投資總計900億美元,但是僅在2017年一年中,對新能源的投資就達到1260億美元。施奈德指出,儘管中國新能源行業的企業一般規模較小,但它們數量眾多,組合起來就是一個龐大的產業。並且,中廣核等大型核電企業也已經強勢進入新能源市場。

既然核電站退役潮的到來只是時間問題,又不可避免,那麼中國該如何做好準備?

在技術上,施奈德強調,立即拆除非常重要,主要核電國家一般都有這方面的法律規定。他說:「我支持立法讓運營商在關閉核電站之後立即拆除。另外,關閉核電站之後核廢料應該儘快從池子裡取出,轉為乾式存儲。我希望這輩子別讓我見到燃料池起火,否則這會比我們目前所見到的任何一起核事故都要糟糕……我不是說這件事做起來很容易,但是運營商有這個義務。」

在經濟上,施奈德認為,關鍵在於確保項目的資金安全,包括預留足夠的資金,和保證資金如期到位。他說:「唯一的辦法在於準備專項資金,確保運營商無法動用。」他指出,歐洲的一些企業確實預留了退役資金,但是幾百萬美元的現金吸引力太大了,企業又把它拿去投資,結果往往會大幅虧損;為了徹底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這筆錢應該由政府或其他獨立機構管理。

拆除一座核電站需要多少錢取決於許多因素,例如具體的反應堆設計、運行期限和拆除的策略。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實際需要的資金往往會超出運營商的預估。2011年,法國電力集團(EDF)為已經關閉的12座反應堆的退役撥款33億歐元,但是項目成本估算直線上漲,到2018年已經達到65億歐元,幾乎翻倍。

施奈德說:「核電站的建造是非常不確定的,甚至在建的項目也不一定能完成。歷史上大約有一百座反應堆沒有完成建造。但是退役可以說是筆穩賺的生意,尤其是當國家政策要求立即拆除已退役核設施的時候,我們能知道確切的下線日期……這將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而且非常確定,它就在那裡。」事實上,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估計,到2050年核設施退役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萬億美元。

或許,我們這代人不僅將目睹一座座核電站的關閉,也將目睹核電的終結。

編輯:李薇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逐條批駁《核電將毀滅中國》:為何中國一定要發展核電
    比如作者說,混凝土100年後就會開裂,屆時退役後經過封存的反應堆將無可挽回地洩露。為了自證,作者還擺上了普通民居使用20年後鋼筋裸露牆體出現裂縫的圖片,將兩者直接等同。但事實是,核電廠乏燃料後處理和反應堆退役工程非常複雜,目前國際原子能機構將核設施退役方法分為三種:立即拆除、安全封存和就地掩埋。根據放射性的不同,核廢物分為高放廢物和中低放廢物,對應不同處理方式。
  • 張國寶:中國引進第三代核電技術仍在談判過程中
    新華網北京6月8日電(記者劉錚、齊中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國寶8日透露,中國在國際上進行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招標,目前仍在談判過程中,政府態度謹慎,將「貨比三家」。  張國寶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中國政府專門成立了第三代核電招標機構,和參加投標的美國、法國、俄羅斯的相關公司進行了深入談判,競爭十分激烈。  「我們從商用、技術、法律等多個方面詳細和投標者進行了競標、談判和評標,所有的投標者都展示了他們第三代核電技術的優點、特點和先進性。」張國寶透露。
  • 核電利好接踵而至 據稱未來10年中國要建超60座核電站
    9月20日,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國家核電)傳來消息,中國東北地區第一座核電站及最大的能源投資項目——紅沿河核電一期工程已全面建成。   更為勁爆的是,坊間傳聞,某核電人士透露,中國擬在未來10年,興建超過60座核電站。不過,就這一消息,截至發稿前,《證券日報》記者尚未獲得官方確認。
  • 探秘中國核電基地:五道防線確保核電站安全性
    原標題:核電安全嗎?——探秘中國核電基地   試驗:核電站周圍年人均輻射量遠低於一次胸部CT輻射量   核爆與核洩漏尚屬突發事件,對老百姓而言,核輻射可能是核電站最常規的影響,那麼實際情況又怎樣呢?   大量的監測與科學試驗表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輻射,有92%來自宇宙射線、土壤空氣等天然本底輻射,7%來自腦部CT等醫療輻射,1%來自手機、電腦等其他人工輻射。
  • 煤電優勢與核電復興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計,目前全世界一共有439臺核電機組併網發電,比2002年少了5臺。由於大部分現役核電站都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建的,而老式核電站的設計年齡大都不超過40年,所以核電站的退役高峰期將很快到來。進入21世紀後,核電行業又被注射了一針強心劑,那就是全球氣候變化。從理論上講,核電幾乎不產生二氧化碳,對那些有減排壓力的發達國家來說,建核電站又有了一個新理由。
  • 建設中的三門核電站創下中國核電建設十大新紀錄
    建設中的三門核電站創下中國核電建設十大新紀錄 來源:新華網 2009年12月15日19:02   新華網浙江三門12月15日電(記者馮源、譚進)三門核電一期工程2號機組15日上午開工建設,這標誌著我國首個第三代核電自主化依託項目三門核電一期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
  • 何祚庥質疑內陸核電安全 國核專家:AP1000核電站中美同等安全
    「採取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確保安全」是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的核電發展前提。然而,以這一前提重新審視「2016年或將動工」的湘鄂贛核電站,卻發現無論是電站選址還是所採用的技術,其安全問題還有一些關鍵因素亟待深入研究、審慎決策。湘鄂贛核電站均地處敏感的長江流域,其安全風險不容低估!
  • 三巨頭主導中國核電 其他公司控股核電站希望渺茫
    隨著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在5月29日正式宣布合併,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浮出水面,這是1994年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成立之後,國內出現的第三家核電巨頭。
  • 我國全面掌握EPR三代核電建造技術
    據測算,在臺山核電站1、2號機組核島設備供貨中,我國企業承擔的供貨份額已超過50%,核島主設備國產化製造比例達到50%。由我國製造企業牽頭的聯合體承擔了常規島設備供貨。目前,臺山核電站1、2號機組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隨著穹頂吊裝的完成,臺山核電站2號機組核島主設備安裝工程將全面展開。
  • 給人類帶來過榮光的核電,到底利弊如何?
    從那時算起,人類利用核電的歷史已經有66年了。核電,既給人類帶來過榮光,也帶來過慘痛的傷疤。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核能似乎屬於清潔能源。毫無疑問,在不出事故的情況下,核能發電量穩定,發電效率高,發電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溫室氣體或空氣汙染物,屬於低碳能源。
  • 法國核電技術專家:廣東臺山核電站安全有保障
    中法合資建設,工程進展受控據奧利弗﹒巴赫介紹,位於臺山赤溪鎮的臺山核電站一期工程,採用EPR三代核電技術,建設兩臺單機容量為175萬千瓦的壓水堆核電機組,是繼芬蘭OL3(奧基洛託3)和法國FA3(弗拉芒維爾3)項目之後全球第三個開工建設的EPR項目,項目建成投產後年上網電量預計達260億千瓦時。
  • 核電利益牽涉多方 日本「不得不」重啟核電站
    日本將自去年福島核事故以來首次重啟核電站,預計大飯核電站3、4號機組將於7月正式啟動,這將為5月5日以來僅僅兩個月的「零核電」時期畫上句號。重啟核電站除了可緩解日本夏季電力供應緊缺外,有分析認為,作為潛在的核大國,這也可以讓日本不會因為核電站停運而喪失核電技術領域的先進地位和大批人才,而美國政府及經濟界對重啟持支持態度也頗耐人尋味。日本政府16日正式決定重啟關西電力公司大飯核電站3、4號機組,首相野田佳彥稱「這是政府的最終決定」。按計劃,3號機組將在7月8日-13日,4號機組將在7月24日-8月2日實現完全運轉。
  • 中國不選擇「棄核」 繼續發展核電是別無選擇
    「三代」明顯好過「二代」  上「第二代核電站」還是上「第三代核電站」?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也是個頗為糾結的問題。  安全,成為衡量二者的主要因素。  自從發生三裡島核事故後,美國人重新評估核電風險,提出了「兩個1‰」的觀點,即「住在核電廠附近的人突然死亡的人的概率要低於1‰,突然得癌症的人的概率要低於1‰。」由此推出核電站安全的兩個指標:反應堆堆芯熔化率(CDF,下稱「堆熔概率」),大規模釋放放射性物質的概率(LRF,下稱「釋放概率」)。
  • 我國躋身世界核電技術第一陣營
    作為真正的「中國創造」,「華龍一號」是我國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是值得國人驕傲和自豪的中國新「名片」。    「華龍一號」的總設計師邢繼總工程師不僅要帶領團隊研發「華龍一號」核電技術,還要保證安全建造核電站。    邢繼特別感慨說:「在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技術的發展上,我們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道路十分坎坷。」
  • 我快堆核電投資13.88億 2020年建成快堆核電站
    新華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李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康日新16日在京正式宣布,我國將加快中國原型快堆工程項目實施步伐,力爭在2020年左右建成原型快堆核電站。  快堆是當前唯一能實現核燃料增值的先進堆型,可將天然鈾資源的利用率從壓水型反應堆的約1%提高到60%-70%。國內正在運行和建設的核電站大多是壓水堆或重水堆。
  • 大力發展核電技術,帶來的核問題怎麼辦?華龍一號將解決這一難題
    大家好,我是驢哥9月4日,傳來一則激動人心的消息,華龍一號核電站5號機組,開始核燃料的裝載,這代表著我國第三代核電技術,將迎來重大突破。那些關注這些的朋友,聽到這則消息肯定會感到興奮,但那些對於核能不熟悉的朋友,可能會談核色變,這也不怪大家。
  • 核電三巨頭窩裡鬥難形成合力 消息稱或設總公司
    雖然核電出海的號角已經吹起,但不得不承認在出徵海外的過程中,中國核電業存在惡性競爭、內耗嚴重的問題。  11月4日,「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的落地,結束了中核和中廣核長期以來的技術之爭。近日有消息傳出,核電有望成為高鐵之後第二個通過整合而實現「走出去」的行業。  但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核電若要整合,其複雜敏感程度將遠遠超過南北車合併,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 揭秘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這也太誇張了
    可查資料顯示,1963年,美國馬丁·馬麗艾塔公司為美國軍方設計了MH-1A核電裝置,為缺電的巴拿馬運河區供電,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自由號」輪船上。MH-1A從1968年工作到1975年,後來由於運行費用過高及軍隊反應堆計劃的終止而退役。
  • 全球第一座四代核電站》|核反應堆|核燃料|核電站|高溫...
    日前已完成了反應堆殼體組裝,預計將於2021年正式投產。這座核電站由於採用了結構獨特的高溫氣冷堆技術,使其安全性與熱效率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了世界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那麼這種新型核電站,有哪些特點?它在安全性上,又真能做到萬無一失嗎?
  • 中國內陸核電站選址基本確定 十三五期間有望開工
    近期,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安全殼部最大輻射值達每小時650希沃特,人如果暴露在這種輻射中幾十秒就會死亡,這再次引發民眾的擔憂。王毅韌解釋說,實際上,這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的後遺症,福島核事故是一個極端自然災害加人為處置不當疊加的結果,如果當時海嘯、地震發生後,日本相關措施到位,今天這種局面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