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三巨頭窩裡鬥難形成合力 消息稱或設總公司

2020-11-26 中國網財經

  翟超/製圖

  核電三巨頭告別三國殺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近期,中國核電「出海」進程頻頻提速,一方面,國家領導人親自擔當「超級推銷員」,另一方面,核電巨頭也在積極謀取海外大單。

  雖然核電出海的號角已經吹起,但不得不承認在出徵海外的過程中,中國核電業存在惡性競爭、內耗嚴重的問題。

  11月4日,「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的落地,結束了中核和中廣核長期以來的技術之爭。近日有消息傳出,核電有望成為高鐵之後第二個通過整合而實現「走出去」的行業。

  但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核電若要整合,其複雜敏感程度將遠遠超過南北車合併,這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資料顯示,南車、北車都因2000年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脫鉤鐵道部而拆分成立。如果說南北車還是自家兄弟、先分後合,那麼核電業的三巨頭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則是各出名門、各具優勢。

  核電技術紛爭終結

  「可以自豪地講,我們是核電大國,但是也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們並非核電強國。」日前在中銀國際主辦的核電行業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能源產業一部處長王國棟表示。

  為了達到迅速發展的目的,中國核電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採取的是「拿來主義」。溪牛投資行業分析師杜朝水向記者表示,雖然國家一直在強調核電自主,我們的設備國產化率也在提高,但是國內製造並不等於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王國棟表示:「中國核電『走出去』首先碰到的就是一個技術適用性的問題,即目標國家是否接受我們提供的技術。」

  據悉,中國核電「出海」定位的技術路線是三代核技術。但國內三大核電巨頭的中核、中廣核、國核技都各自推銷自己擁有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分別為中核的ACP1000、中廣核的ACPR1000+和國核技的CAP1400。「這不僅帶來技術標準的不一致,也導致三家在項目競標時往往互相拆臺。」一位能源行業的研究員告訴記者。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13年國家能源局出面「做媒」。2013年4月25日,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專門召開協調會,商議將中核和中廣核的三代核電技術進行合併,以促進我國三代自主核電技術的標準化生產。

  2014年11月4日,中核官網發布《國家能源局給予批覆:「華龍一號」落地福清5、6號》,標誌了我國核電技術混戰的終結。這一技術的落地有利於促進國內各自為政的核電技術逐漸走向統一。

  據悉,「華龍一號」核電技術是國內兩大核電巨頭中核集團ACP1000和中廣核ACPR1000+兩種技術的融合,被稱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路線」。

  王國棟表示,「華龍一號」是兩種技術的融合,但現階段並非所有的技術細節都已經達到一致,這需要一個過程。

  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曾形象地評價道,有了「華龍一號」,中國核電走出去將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

  國泰君安認為,「華龍一號」技術落地,正式標誌具有完整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獲得全面認可落地,這將加速國內核電重啟並且提升海外市場突破的預期,由此,核電產業鏈將被全面引爆。

  合力出海道阻且長

  海外核電市場前景極具誘惑力。根據世界核能協會今年提供的數據,到2030年,國際核電市場將新增160臺左右的機組,新增投資達1.5萬億美元。

  「我們國家的核電『走出去』是有歷史的。」中核科技董秘袁德鋼稱。巴基斯坦恰希瑪核電站就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電站。但截至目前,中國核電僅在巴基斯坦獲得了實質性的成果。

  目前,中國核電行業的格局呈現出「三雄爭霸」之勢。核電三巨頭分別為1994年成立的中廣核、1999年成立的中核以及2007年成立的國核技。其中,國核技的實力稍弱一些。

  這幾年,三巨頭雖然頻頻出徵,但卻鮮有實質性收穫。這與「窩裡鬥」的自我損耗不無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2年中核和中廣核分別聯手自己的國外「小夥伴」美國西屋電氣、法國阿海琺公司去競標英國地平線項目,但最後兩家均敗北而歸。

  中國核電業發展30多年來,技術線路紛爭不斷,雖然「華龍一號」技術方案的落地對此做了個了斷,但企業層面的紛爭仍在繼續。一位不願具名的核電業人士告訴記者:「直到目前,幾個核電企業並未真正形成合力,依舊是各自爭取海外項目。」

  中核董事長孫勤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中國核電在國際市場上面對的都是世界級的競爭對手,要想「與狼共舞」,就需要聯合起來「走西口」。

  但聯手「走西口」之路似乎並不容易。相比於南北車的「本是同根生」,三大核電巨頭則是師出名門、各有來頭,且各具優勢。

  中核的前身是二機部、核工業部、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由100多家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組成。其優勢在於擁有完整的核科技工業體系,且企業裡保持著不少軍工和國防的基因。

  中廣核則繼承著原大亞灣的衣缽。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投產之際,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是目前我國唯一以核電為主業的、由國資委監管的央企。由於大亞灣核電站採取的是法國技術,中廣核最初的骨幹也多受法國技術影響。

  國核技主要從事第三代核電技術(美國AP1000)的引進、消化、吸收、研發、轉讓、應用和推廣,通過自主創新,形成自主品牌核電技術。公司從出生之日起就僅被定位為一家技術公司,缺失了核電運營牌照。近期,國核技與中電投的重組才使其有可能藉助中電投的核電運營資質而轉型成為綜合性能源實業公司。

  今年1月,由核電三巨頭聯合發起成立了中國首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業聯盟。但「這種產業聯盟是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性的」,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說。

  近日,有消息稱,國家未來可能設立一個總公司,位居中核、中廣核以及國核技等公司之上,統一管理海外業務;而在國內,幾大核電企業依然獨立運營、互不幹涉。

  而此前南北車的合併,也給「諸侯爭霸」的核電行業提供了一個可供效仿的範本。但要想給「三國演義」的大戲安排一個「攜手並進」的圓滿結局,並非僅僅靠簡單效仿南北車的合併模式就能實現。雖然核電和高鐵都涉及內耗嚴重的問題,也都是作為國家力推的「走出去」行業,但相比於高鐵行業的成熟,核電業牽扯到政策、技術等方面的複雜敏感問題更多。

相關焦點

  • 核電三巨頭擴張致使資金鍊緊張 紛紛加緊上市步伐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馮慶豔 隨著國家核電政策的開閘,很多原來暫停的項目即將上馬,然而一個核電站投資動輒幾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這也倒逼著核電三巨頭紛紛加緊上市步伐。繼今年5月份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旗下的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核電力」)向證監會提交IPO申請和傳出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核技」)欲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讓核電資產整體上市的消息之後,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上市又傳來新進展。
  • 核電重啟進入倒計時核電三巨頭籌措資金爭相上市融資
    摘要 核電重啟進入倒計時核電三巨頭籌措資金爭相上市融資   有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核電建設規模的擴大,巨大的投資需求與企業有限資金之間所形成的矛盾會逐漸突出
  • 日本核電三巨頭或整合
    日本日立製作所社長東原敏昭27日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日本核電三巨頭「將迎來必須全盤考慮的時期」,暗示日本核電業今後可能整合。  談及與東芝和三菱重工業公司協調中的核電站燃料業務整合一事時,東原作出上述表態。這是日本核電巨頭的一把手首次就此事發表言論。
  • 三巨頭主導中國核電 其他公司控股核電站希望渺茫
    隨著中國電力投資集團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在5月29日正式宣布合併,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浮出水面,這是1994年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成立之後,國內出現的第三家核電巨頭。
  • 中國核電抱團走出去呼聲再起:三巨頭誰都不理誰
    林春挺  和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在海外互相廝殺類似,中國核電三巨頭同樣存在內耗。如今,南北車計劃合併,而中國核電工業也在醞釀變化。  在10月24日,國務院會議上也強調要對核電等領域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尤其是民資可以參與一些核電項目,此舉用意之一被看作是為核電出海做準備的一步棋。核電和高鐵是國家自去年以來力推走向海外的拳頭產品。
  • 中國核電三巨頭加速海外搶灘布局
    原標題:中國核電三巨頭加速海外搶灘布局  中國核電「走出去」再下一城。當地時間10月14日,羅馬尼亞政府部際核電項目「談判委員會」正式宣布:中廣核成為羅馬尼亞Cernavoda核電站3、4號機組項目(以下簡稱「羅核項目」)的「最終投資者」。據了解,10月17日,中廣核還將依照此結果,與羅馬尼亞國家核電公司籤訂該項目建設意向書。
  • 核電三巨頭力挺煙臺打造核能產業新城
    研討會上,「中國核能產業新城」戰略獲得了國內核電三巨頭力挺。中廣核、中核、國家電投三大核電集團共同籤署「支持煙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合作框架協議」。  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三個核心城市之一,煙臺將培育千億級核電裝備產業,打造中國核技術自主創新集成基地。
  • 中國核電行業三巨頭技術路線之爭升溫
    今年兩會上,由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廣核」)董事長賀禹等11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稱由中廣核和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稱「中核」)共同研發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完成初步設計並啟動施工設計,呼籲國家儘快批准在國內開工建設,並加快推動其「走出去」。
  • 核電三巨頭聚力支持山東煙臺打造中國核能產業新城
    近十年來,立足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製造業優勢,依託項目建設,煙臺市初步建立了集研發、製造、推廣應用於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 目前,煙臺市核電裝備企業佔據山東省核電裝備產值80%市場份額,是全省核電裝備製造業支柱城市。海陽核電裝備製造產業園和萊山核電產學研聚集區初具規模,海陽核電裝備製造產業園共有投資過億元項目21個,已落地項目投資近40億元。
  • 「三巨頭」結盟共謀新版圖
    3月26日,全省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擴大會議上傳出消息:德陽工業企業「三巨頭」——二重、劍南春、藍劍將首度聯手出擊重裝產業,該項目3月已正式開建。  三巨頭「聯姻」,始於去年最後一天,3家企業負責人共同籤署合作協議,宣布三方出資組建重型鍛件有限公司。公司總投資約8億元,二重出資40%,劍南春、藍劍平分另外的6成投資。
  • 抱團應對行業寒冬,日本核電三巨頭或將全面整合核電業務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核電一直是日本能源行業的基石。行業寒冬下,日本核電巨頭開始抱團取暖,業務整合範圍可能遠超出核燃料業務。此前,日本日立製作所、東芝及三菱重工就已開始協調整合核燃料業務。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立製作所社長東原敏昭在10月27日的記者會對此回應時稱,「不止於此,將迎來必須全盤考慮的時期」,這暗示著將來有可能整合核電業務本身。日媒稱,這是日本三大核電製造巨頭一把手首次針對此事表態,或將引起有關國內核電重組的議論。此舉的大背景在於日本國內核電站長期停運,業務環境趨於惡化。
  • 核電是不是綠色能源
    【解疑釋惑話核電】核電是不是綠色能源——訪中國核工業集團總公司「快堆」工程首席專家徐銤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張蕾  相較於化石能源和其他非化石能源,核能發電由於清潔、高效而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在業界已經形成普遍共識。
  • 從「華龍一號」開工看核電三巨頭「走出去」大招
    作為國內核電企業的巨頭,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正在描畫這樣一個宏偉的藍圖:「華龍一號」核電技術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福建,途經南亞、波斯灣(埃及),最終落地海上絲綢之路終點英國。中核認為這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路徑和實踐。「華龍一號」示範工程——福清5號核電機組於5月7日正式開工建設。
  • 央企再合體 核電重組謀出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核工業三巨頭局面形成  1月20日,A股市場上,上海電力開盤價7.90元,2月5日,其收盤價報13.85元。短短半個月,累計漲幅75.32%。  在大盤跌宕起伏的同時,核電概念推動上海電力一路飄紅。更值得注意的原因,還有其控股股東的重組大事件。
  • 鐵路總公司或成「第一央企」 盛光祖仍為正部級
    今年,國務院再次進行機構改革,可機構設置中仍有  一些「小問題」:副部級的國家鐵路局要監管可能是正部級的中國鐵路總公司;副部級的國家能源局要監管的企業不少和它平級……這怎麼管?「目前來說,關係上沒理順。」專家如此評價。  央企為啥牛?
  • 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原標題:日本溫室氣體減排步履維艱 核電受創政府難協調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日媒報導,圍繞溫室氣體減排的問題,日本政府近日正在探討提出至2030年使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超過20%的目標。據國際能源機構(IEA)公布的推算數據顯示,日本可減排24%的二氧化碳。然而,日本政府內部卻對此分歧明顯,預計協調之路艱難。
  • 核電第三巨頭國電投成立獲批
    昨晚,至記者發稿之時,吉電股份、上海電力、中電遠達、露天煤業、東方能源這5家公司皆「不約而同」公布了大股東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合併消息。在二級市場上,除去吉電股份近期因籌劃增發停牌外,其餘的4家公司股價昨日已提前實現漲停。
  • 海上核電、四代核電、小型堆 中國核能未來15年技術路線圖正浮現
    中核集團官方微信在18日發布的一則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近日下發了《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並同時發布了《能源技術革命重點創新行動路線圖》。前者列舉了包括「先進核能技術創新、乏燃料後處理與高放廢物安全處理處置技術創新」、「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等15項重點任務,後者則明確了這15項重點任務的具體創新目標、行動措施以及戰略方向。
  • 我國三代核電發展優勢基本形成
    4月25日,國家核安全局向三門核電有限公司頒發《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首次裝料批准書》,這是繼4月10日廣東臺山核電1號機組獲批裝料之後,今年第二個獲批裝料的三代核電機組。這標誌著國內三代核電機組發展又邁出了實質的一步,為核電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