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核電安全嗎?——探秘中國核電基地
試驗:核電站周圍年人均輻射量遠低於一次胸部CT輻射量
核爆與核洩漏尚屬突發事件,對老百姓而言,核輻射可能是核電站最常規的影響,那麼實際情況又怎樣呢?
大量的監測與科學試驗表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輻射,有92%來自宇宙射線、土壤空氣等天然本底輻射,7%來自腦部CT等醫療輻射,1%來自手機、電腦等其他人工輻射。
蘇州大學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數據顯示:核電站周圍的輻射劑量為每年人均0.01毫希,僅相當於我們乘飛機從北京到歐洲1小時的輻射劑量,而每年來自於食物的輻射是人均0.2毫希,地面宇宙射線的輻射是0.26毫希,接受一次胸部CT的輻射也比它大……
國家核安全局核與輻射安全監管一司副司長趙永康表示,我國核電發展30年來,各類設施安全受控,未發生影響環境或者公眾健康的核事故和輻射事故,整體安全水平處於良好狀態。目前,核電廠外圍各種環境介質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濃度與歷年相比均未見明顯變化,均在當地的正常範圍內,對公眾造成的輻射劑量遠低於國家規定的劑量限值。
據趙永康介紹,我國現行的核與輻射安全法規共126項,覆蓋了核與輻射安全相關的所有領域。國家核安全局對核電站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管,分選址、設計、建造、運行、退役等不同階段進行審評。
核電廠周圍的百姓真實生活怎樣?
記者從浙江海鹽的秦山,輾轉到福建福清、廣西防城港等多個核電基地,沿途所見風景如畫,空氣清新,周邊居民生活氣息濃鬱。
距離秦山核電基地僅601米的秦山村,如今已改名為秦山社區,下設10組,全村1500多人,多年人口穩定。村民許愛芬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裡。上世紀80年代,秦山核電基地開建之初,她還年輕,如今她的孩子已長大成人,80多歲的公公婆婆身體健朗,在農忙時還能給她幫工。
「以前從沒覺得核電站建在家附近,有什麼不好。福島事故以後,看報紙和電視的報導,最初也有點擔心,可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都還是好好的,慢慢也就放心了。」許愛芬說。
戈奕慧是秦山社區的黨支部書記。「我們街道評選環境優美示範村,秦山社區就是其中之一。」她說。
據戈奕慧介紹,海鹽是全國的包心菜基地,這裡生產的包心菜遠銷韓國。「海鹽還在打造核電小鎮,政府想把核電產業鏈企業集中到我們這裡來發展經濟。」戈奕慧說。在她看來,這真是個好主意,如果再早點實施,秦山人的生活估計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其實,不只是核電,無論什麼企業,安全性都是第一位的。」戈奕慧說。(記者安娜 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