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實驗到底想證明什麼?

2021-01-15 李論科學

小時候的你肯定見過一個黑乎乎的東西,摸起來很硬。但是遇熱就會變軟,甚至是具有流動性。它經常會被放在一個黑暗的角落裡,無人問津!

當有東西,例如塑料桶破了以後,大人們就會把它燒熱,然後讓其緩慢的滴到破損的位置,凝固後以達到防漏水的目的。

看到這一幕,年幼的你也開始模仿大人的行為,但心靈手巧(笨手笨腳)的你卻不小心把黑乎乎的東西滴到了手上,頓時你被一股滾燙的、粘稠的液體燙的哇哇大叫!甚至是惹來父母的責罵...

這個黑乎乎的東西是什麼?對!它就是瀝青塊,一個看似形如固體的玩意,在常溫下可以被摔碎,可以用錘子敲碎,這個東西在我們看來它跟石頭無兩樣,就是個固態物質。

瀝青主要有三種類型煤焦瀝青、石油瀝青和天然瀝青,前兩種是人造瀝青,主要是煤炭煉焦和石油蒸餾的副產品,最後一個是天然狀態下地下儲存的瀝青礦。

瀝青是一種有機物質,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當然也包含一些非金屬的衍生物,組成十分複雜,由於它的憎水性常被用來防水、防潮、防腐...

這玩意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如瀝青路面、房屋房頂和地面的防水等等...

看似稀鬆平常的東西,但在歷史中有一個關於瀝青性質非常著名的實驗:瀝青滴漏實驗。從1927年開始實驗以來,至今這個實驗已經進行了將近100年,目前還在繼續...

上文說瀝青在常溫下看似是固體,但真的是這樣嗎?往往真相就隱藏在表象的背後,而現實中的直覺往往具有欺騙性,瀝青滴漏實驗其實就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眼見不一定為實,直覺是最有欺騙性的一種感覺。

昆士蘭大學的託馬斯·帕內爾(Thomas Parnell),約1920年。

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託馬斯·帕內爾認為瀝青堅硬易碎的外觀具有欺騙性,為了給它的學生證明常溫下固態的瀝青其實是一種黏度非常高的流體,於是他做了一個實驗來測量瀝青樣品的流動和粘度。開啟了一項長達百年,牽動全人類的超長實驗。

往往科學實驗具有一定的複雜性和對實驗環境的嚴苛性,我們普通人是無法獨立完成的,但是這項實驗簡單的可怕,沒有任何高端的設備,我們自己在家都可以複製同樣的實驗。

目前這套實驗裝置依舊放在昆士蘭大學,並且在其附近增設了攝像頭。

這個實驗的材料就是一大塊瀝青、一個鐘形罩、一個底部密封的漏鬥組成,帕內爾教授首先將瀝青用高溫熔化讓其流入底部密封的漏鬥...

在等待了3年以後,也就是1930年,帕內爾教授覺得漏鬥裡的瀝青已經完全凝固和沉澱,於是就在漏鬥的底部切開了一個口子,到這裡實驗的操作過程就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往瀝青緩慢地往下流動 ...

儘管這個實驗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它仍然為科學的好奇精神做出了貢獻,而對它的投入和它的持續時間使瀝青實驗成為最著名的實驗之一。

昆士蘭大學的瀝青滴實驗,演示了瀝青的粘度。

帕內爾教授在有生之年只見證了兩次瀝青的滴落,第一次是在1938年,也就是漏鬥切開的8年後,第二次是在9年後的1947年。

這裡說一下,見證並不是親眼看見,帕內爾教授並沒有親眼看見瀝青滴落的那一瞬間,由於當時也沒有攝像機,所以無法保存下這個珍貴的畫面。

這個實驗從1930年開始到1947年,這17年人類正在經歷二次世界大戰,戰爭雖然給人類帶來的苦難,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類科技的發展,這些年人類的飛機飛得更快、更高,火箭也升上了天空,人類首次拍攝到了地球的曲率照片...

但不幸的是帕內爾於1948年去世。

儘管如此,在昆士蘭大學數學和物理學院名譽教授約翰·梅因斯通的監督下,瀝青滴落實驗仍在繼續。

在瀝青下降實驗期間,瀝青下降的年份和累積月數。

2005年,梅因斯通和已故的託馬斯·帕內爾(Thomas Parnell)被授予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惡搞,每年秋季舉行。這個獎項是慶祝那些最不尋常和微不足道的科學成就。

搞笑諾貝爾獎是為了表彰那些讓人們開懷大笑的努力和成就。他們的目的不是嘲笑,而是尊重每一個科學家的想像力。所以,瀝青滴落實驗絕對值得這樣的認可。

2013年,梅因斯通去世,他又記錄了六次滴落,最後一次是2000年的第八次滴落。在2000年的時候,人們已經在實驗設備的周圍設置了攝像頭,但不幸的是,由於儲存設備出現了問題,梅因斯通錯過了第八次瀝青滴落的瞬間。

在梅因斯通去世後,監護權移交給了安德魯·懷特教授,他成為瀝青滴落實驗的第三個監護人。這個實驗已經成功的熬死了兩任監護人...

這張照片是在昆士蘭大學瀝青滴落實驗的設備,和9伏電池進行大小比較。

第九次滴落髮生在2014年,是在安德魯·懷特教授的監護下發生的,但不幸的是,當時實驗裝置底部的燒杯滴落的瀝青太多,已經影響了將要滴落的瀝青,懷特教授在更換燒杯的時候不小心把瀝青撞斷了...

這可以說是一次重大的失誤,這直接導致了從實驗裝置架設到現在,沒有人親眼見證過昆士蘭大學瀝青滴落實驗瀝青下落的瞬間。

在第7次瀝青滴落之前,每隔8到9年就會出現一次滴落。然而,從第7次滴落以後,研究人員為實驗裝置所處的地方增設了空調,以控制實驗一直存在一個溫度恆定的環境下進行,因此第8次滴落用了12年的時間。

目前第10滴瀝青正在形成,預計從現在起的13年內將會滴下。現在這個實驗裝置的狀況每天都在直播,外網可看,今天早晨我截下了一張圖片。

胖胖的瀝青滴正在形成,不過要想讓它落下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可以肯定地是第十次地滴落我們絕對可以看到!

雖然我們沒有看到昆士蘭大學的瀝青滴落,但在2013年的7月份, 第一份瀝青滴落的攝影記錄還是誕生了。

在帕內爾教授進行瀝青滴落實驗的17年後,也就是1944年都柏林聖三一學院也進行了同樣的實驗,並且在2013年獲得了珍貴的瀝青滴落瞬間的畫面,也算是為人類完成了一個念想。

你可能會想這個實驗有很何用,它告訴我們瀝青的粘性大約是水的2300億倍,是蜂蜜的200萬倍。你如果還問,知道這有何用?其實也沒有多大的用處!

但是它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眼見不一定為真!

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跟女朋友抬槓...,讓她們相信自己看到的都是假象!

相關焦點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實驗究竟想證明什麼?
    但卻有這麼一項科學實驗被譽為是世界上最長的實驗,其內容也十分簡單,便是依靠一塊瀝青在器皿中滴落,從而記錄滴落的次數和時間,正是這麼一項平平無奇的實驗卻熬死了兩位教授,那麼這項實驗究竟想證明些什麼呢?於是他向學生們提出了自己這個猜想,但卻沒有人表示支持,畢竟在他們的眼中瀝青這項物質就是這樣堅硬,於是這項瀝青滴落實驗便就此展開。首先帕內爾教授開始設計實驗的過程和實驗的器具,為了更好更直觀的向大家展示瀝青的多樣性,於是他找來了一塊固態瀝青和一個鍾型罩,另外再配上一個底部完全密封的玻璃漏鬥來隔絕外界的一切因素。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名教授,實驗究竟想要證明什麼?
    相信大家應該猜到了,這個黑黑的東西就是瀝青。因為瀝青的特性,在生活中,人們會常常用瀝青修補各種東西,在科學研究上,瀝青也有它的研究價值。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名教授,實驗究竟想要證明什麼?他想向自己的學生證明瀝青在常溫之下呈固態,但經過處理會變成粘度非常高的流體。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說,他做了一個實驗,通過這個實驗測量瀝青樣品的流動和粘度的變化。而帕內爾的實驗也就開啟了一項時間跨度超過百年,影響全世界的超長實驗。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名教授,實驗究竟想要證明什麼?
    有些人會在自己家的桶破了之後,把這個東西燒熱,然後讓這個東西非常緩慢地滴在破損的地方,等凝固之後桶就可以像往常一樣被使用了。相信大家應該猜到了,這個黑黑的東西就是瀝青。因為瀝青的特性,在生活中,人們會常常用瀝青修補各種東西,在科學研究上,瀝青也有它的研究價值。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名教授,實驗究竟想要證明什麼?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該實驗想要證明什麼?
    親眼看到瀝青滴落有多難?這個實驗熬死了兩代科學家,至今已經進行了93年,尚未有人親眼見證瀝青滴落過程。在2005年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是目前金氏世界紀錄,實驗時間持續最長的「保持者」。瀝青是液體,還是固體?液體,比如水具有流動性是柔和的。固體,比如石頭表面堅硬,使勁扔地上會碎成兩半。常溫下的瀝青,外表是堅硬的,且易碎,那麼瀝青是固體嗎?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送走了兩名教授,實驗到底想證明什麼?
    好在現代社會不用那麼麻煩,瀝青的發明極大地促進了交通建設。瀝青不僅持久性好,可修復性也強。不知大家可否知道,科學家們曾做過一個實驗,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已經送走了兩名教授,到現在仍在持續,這是個什麼實驗?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實驗到底想證明什麼?
    該實驗是在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昆士蘭大學進行的,該實驗的操作非常簡單,就是把一個高濃度瀝青放入一個封了口的漏鬥內,等到瀝青足夠凝固時,打開漏鬥的封口,讓漏鬥內的瀝青緩慢的流動。第一位操作該實驗的教授是湯瑪士.帕奈爾教授,在他進行實驗期間,他觀測到了兩滴瀝青的滴落。
  • 瀝青滴漏實驗快100年了,熬死了兩名教授,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
    這是一個跟瀝青有關的實驗,該實驗被稱為瀝青滴漏實驗,並且這個實驗快100年了,其間,已經熬死兩位教授,實驗究竟想證明什麼呢? 一、帕內爾教授開始著手瀝青滴落實驗 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在上課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是以研究瀝青為主,所以名字叫做瀝青滴漏實驗。據了解,帕內爾教授是為了向學生們闡述一個道理,即不要相信表面看到的東西,雖然有一些東西表面看上去是固體,但實際上,只是粘性極高的液體罷了,就如瀝青一般。
  • 熬死了兩位教授,歷經90多年的瀝青滴漏實驗,到底想證明什麼?
    物質的性質可能和我們想的不太一樣,為了給學生們更直觀的證明這一事實,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教授託馬斯·帕內爾設計了一個實驗——瀝青滴落實驗自1930年開始運行,瀝青滴落實驗成為歷史上運行時間最長的實驗室實驗。甚至到現在人們都沒有觀察到瀝青滴落。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熬死2名教授,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
    科學是嚴謹的,也是值得重視的,每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都要花費工作人員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你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瀝青滴漏實驗,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快100年了,期間該實驗熬死了兩名教授,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結束。那麼,這個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呢?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熬死2名教授,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
    科學是嚴謹的,也是值得重視的,每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都要花費工作人員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你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瀝青滴漏實驗,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快100年了,期間該實驗熬死了兩名教授,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結束。那麼,這個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呢?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該實驗想要證明什麼?
    提到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瀝青滴漏實驗可以名列前茅,自從1927年實驗進行之後,一直持續至今還沒有完成,據估計,漏鬥內的瀝青還可以繼續實驗上百年,所以該實驗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的實驗。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熬死了2名教授,到底想證明什麼?
    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託馬斯·帕內爾教授想通過實驗給學生們證明一個理論,然而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直到他去世,都沒能親自證明,甚至後來又「熬」死了一位教授,也沒能證明,它便是赫赫有名的「瀝青滴漏實驗」。瀝青滴漏實驗,顧名思義,就是將瀝青樣本放進一個封了口的漏鬥內,然後等待瀝青滴下來。那麼為何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實驗會進行了近100年呢?首先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瀝青。
  • 持續100年的瀝青滴漏實驗,熬死了2位教授,到底是想證明個啥?
    實驗是科學觀察的一種形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途徑,很多科學家為了證明一個結果或者得出一個結論,往往一個實驗要做上好幾年甚至數十上百年。瀝青滴漏是物理實驗中最長的實驗之一,它從1927年起已經進行了快100年,期間研究它的兩位教授都已經去世。那麼,這個實驗到底是為了證明什麼?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近百年,熬死了2名教授,究竟想證明個啥?
    而科學史上還有一個荒唐程度和永動機不相上下的科學實驗,那就是1927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帕內爾設置的瀝青滴漏實驗,這個實驗一直到現在仍然有人在繼續完成。為什麼說這個實驗荒唐呢?因為從開始到現在已經進行快100年,熬死了兩位教授,卻還是不知道此實驗的意義何在。
  • 熬死了兩位教授、歷經100年的瀝青滴漏實驗,到底證明了什麼?
    瀝青是最常見的建築材料,鋪裝路面是它用量最大的去處,瀝青鋪裝車加熱瀝青和骨料碎石混合傾倒在路面,壓路機將其壓平稍作硬化即可通車,但如果有人告訴你,即使是這種硬化後的瀝青也能像蜂蜜一樣一滴滴落下,估計你肯定認為他瘋了!但有一位教授還真實驗了,而且接力持續實驗都快一百年了,到底是為啥呢?
  • 一塊瀝青滴了快100年,熬死兩位教授,這樣的實驗真的有必要嗎?
    實驗結束還要100年在因「史上最長實驗」而聲名鵲起之後,梅因斯通教授不得不在很多場合回答同樣一個問題:「你覺得下一滴瀝青會在什麼時候滴落下來?」而梅因斯通教授也不厭其煩地總是給出同一個回答:「我也不知道。」真不是他傲嬌,他老人家是真的不知道。
  • 持續93年的「瀝青滴漏實驗」,熬死兩位科學家,到底想證明什麼?
    ,在1927年由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實施,這個持續時間最長的時間在眾多學生的見證下拉開了帷幕,這個實驗的目的十分簡單,託馬斯·帕內爾教授想向學生證明,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看似是固體,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粘度極高的液體的物質。
  • 持續93年的「瀝青滴漏實驗」,熬死兩位科學家,到底想證明什麼?
    瀝青滴漏實驗是一個物理實驗,在1927年由託馬斯·帕內爾教授實施,這個持續時間最長的時間在眾多學生的見證下拉開了帷幕,這個實驗的目的十分簡單,託馬斯·帕內爾教授想向學生證明,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些看似是固體,實際上可能是一種粘度極高的液體的物質。
  • 為了等待瀝青滴落,「熬死」兩位科學家,這個實驗想要證明什麼?
    有這樣一項實驗,已經開始將近,熬死了兩位教授,未來還將繼續下去,它就是因為漫長而出名的「瀝青滴落實驗」。    1927年一位來自昆士蘭大學的教授-託馬斯·帕內爾(Thomas Parnell),就想要向學生們證明瀝青雖然看起來是固體,但實際上它們屬於液體是可以流動的,在這一年瀝青滴落實驗開始了,前三年主要是用來準備實驗,
  • 持續了快100年的瀝青滴漏實驗,熬死2位教授,到底有何意義?
    1927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託馬斯·帕內爾提出瀝青是一種黏性極高的液體,而並非大家看到的固體。為證明自己的觀點,帕內爾教授當堂將瀝青封入透明容器中,緩緩加熱並靜置,隨後,所有人開始漫長的等待。更遺憾的是,次年帕內爾教授便與世長辭,沒能完成拍下瀝青滴落這一夙願。帕內爾去世後,瀝青滴漏裝置被擱置在角落。瀝青仍在滴落,然而這個實驗被人遺忘了。第三滴瀝青悄然滴落,沒有人注意到,更沒人將這一刻拍下來,連具體時間都沒有被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