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底發現3公裡厚鹽層,500萬年前,是誰「抽乾」了地中海?

2020-08-28 草民有話說

在人類歷史上,有兩次想要利用「抽水」來改造海洋的重大設想。

第一次出自前蘇聯。他們計劃在白令海峽建造大壩,阻斷北冰洋和太平洋的交,然後利用大型水泵將北冰洋表層含鹽量較低的海水抽走,使北冰洋的整體鹽度提升,最終在墨西哥灣暖流的作用下將北冰洋融化,疏通北極航道。

第二個出自德國建築師赫爾曼·索格爾。他計劃在地中海的直布羅陀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蘇伊士運河修建大壩,切斷地中海的海水主要來源,然後任其乾涸。若干年之後,地中海沿岸會形成大片的新陸地,供歐洲人使用,這些陸地位於海平面以下,這意味著周邊的幾座大壩還可以修建水電站發電,一舉兩得。

可是,設想畢竟只是設想,這兩個天馬行空的計劃不僅需要耗費巨額的資金,涉及國家眾多,而且可能還會對區域乃至全球生態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所以,最終這兩項工程都只是停留在理論階段。

假如真的抽乾地中海,會發生什麼呢?在現在看來,這個問題似乎沒有人知道答案。

無獨有偶,在19世紀,瑞士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卡爾邁耶在義大利西西里島附近,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和石膏、巖鹽混合物質,包含在不同鹽度的多個沉積層當中。這一地質發現說明一個問題:地中海在古代的某一個時期曾經乾涸過。

卡爾邁耶只是發現了一些地中海乾涸的蛛絲馬跡,具體這個乾涸的過程是怎麼樣發生的,當時還無法推測。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地質學家們又對地中海區域進行了詳盡的考察,以驗證之前卡爾邁耶的推論。最終他們發現,地中海的下方分布著巨量的鹽層,總體積可達100萬立方公裡,部分鹽層有3公裡厚。

100萬立方公裡的鹽是什麼概念呢?

當前地中海的海水總儲量是375萬立方公裡,如果按照含鹽量3.8%來計算,地中海的海水全部曬乾,也只能析出14萬立方公裡的鹽。這意味著地中海不僅乾涸過,而且還經歷了數次乾涸與補充的過程,最終才導致地層中的鹽含量超過地中海的含鹽量總和。

是誰「抽乾」了地中海?

地中海的前身,是古特提斯海的邊緣,十分的古老,最早形成的時間可追溯至2.3億年前,那個時候大西洋都還沒誕生呢。

可是後來由於歐亞板塊越靠越近,古特提斯海逐漸被越擠越小,最終在2000萬年前時被從中間隔開,演變成現在的地中海、黑海和印度洋。其中,地中海靠著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到了大約590萬年前時,地中海和大西洋的通道-直布羅陀海峽因為地質運動而越變越窄,最終使得直布羅陀山隆起,海峽徹底關閉。地中海喪失了大西洋的水源補給,劇烈的蒸發使得水位開始逐漸下降,墨西拿鹽度危機正式爆發。

陽光劇烈的蒸發著地中海的水分,周邊河流微弱的淡水補給完全跟不上蒸發的速度,地中海的水在數千年的時間裡迅速蒸發殆盡,在海平面以下形成了一個深達2000多米,充滿著鹽結晶的巨大盆地。

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歐洲地區和北非之間不再被海水阻隔,大量的動物和古人類穿越地中海底部荒涼的鹽灘前往對岸,北非和歐洲儼然成為了一個整體。

地中海是怎樣恢復的?

現代研究利用鑽孔、地震數據和數值模擬實驗分析得出一個結論:直布羅陀海峽從徹底阻斷,到徹底打開,前後經歷了約60萬年時間。在這60萬年的時間裡,直布羅陀山東部是海拔0米的大西洋,西部卻是海拔負兩千多米的地中海盆地,水位落差極大大,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因為潮汐、地震等地質原因,從直布羅陀海峽崩解的小股海水曾在這60萬年的時間裡,不定時地為地中海補充過少量的海水(可能幾萬年一次),但這些不可持續的海水很快就被蒸發完了。直到約533萬年前時,直布羅陀巖山發生一次大面積斷裂,直布羅陀海峽才算得上是完全被打開。

羅陀海峽完全被打開後的洪峰,被稱為贊克爾期洪水,它也被譽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洪水。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萬頃海水從2000多米的高度奔騰而下是何等的景象?頃刻之間,大西洋的海水以每秒數億立方米的速度向乾涸的地中海傾斜,使得地中海的水位迅速上漲,每天可達數十米。越往上容積則越大,上升就越慢,地中海在大約2年的時間裡被填滿,水位和大西洋持平。


墨西拿鹽度危機和贊克爾期洪水讓人們見識到了大自然的恐怖力量,假如不是一系列的地質研究證明了這個事實,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如此龐大的地中海,竟然會在500萬年前輕而易舉地就被自然之力給強行「抽乾」了。不得不說,和自然之力相比,人類真的還很渺小。

相關焦點

  • 地中海要幹了嗎?-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攝影:BRYNN BAYMAN, MY SHOT地中海泛著綠松石光芒的海水之下,隱藏著一個驚人的秘密:厚達3200多米的鹽層潛伏在海床深處這些幽靈般的白色礦物是數百萬年前消失的古地中海留下的遺蹟,沒人知道這些古老的「鹽」都經歷過什麼!大約600萬年前這些龐大鹽層已經開始堆積,而這些鹽層的體量——相當於給全球70多億人,每個人都分一堆鹽,而這個鹽堆的大小,相當於50座吉薩大金字塔群!也許真夠一個人吃600萬年了。
  • 720萬年前古老化石被發現 證明人類起源於地中海
    巴爾幹地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720萬年前的古老化石,這些化石被認為屬於人類的祖先。這一發現證明,人類起源於地中海東部地區,而不是500至700萬年前的非洲。來自多倫多大學的國際研究團隊分別對希臘和保加利亞的原始人類化石進行了採樣分析。
  • 地球生命之謎——地中海原是沙漠
    誰能想像那長3200公裡,深達3000米的地中海曾是一片沙漠?眼看地中海巨浪排空、煙波浩瀚的壯觀景色,它怎麼會是遠古的一片沙漠呢?但這畢竟是事實,科學家們這樣描繪遠古時代的地中海:600萬年前,廣闊的地中海乾枯了,成為一片低於海平面3000米的荒蕪的沙漠地。
  • 500多萬年前,地中海曾經變「湖」,後大西洋海水湧入才得以復活
    我們都知道,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都發生在地中海沿岸,所以地中海可以稱得上是古代人類文明的搖籃。單從「地中海」這三個字理解,我們可以認為其是被陸地所包圍的海洋,事實上面積達251萬平方公裡的地中海僅僅通過平均寬度只有數十公裡的直布羅陀海峽(最窄處只有13公裡)同大西洋相連。
  • 37次變成沙漠的地中海,可能是我們人類誕生的幕後推手
    1909年,克羅埃西亞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利用地震儀記錄巴爾幹半島的地震時發現,這些地震波在地下33KM的地方傳播速度突然加快,地震波波速從6.3Km/s突變到8.0KM/s,這麼突然的變化說明在這一深度處必然存在物質性質的突變。
  • 如果抽乾海洋裡的水,地球會產生哪些利弊?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那麼如果這個電影相反的情況呢,如果抽乾海洋裡的水,地球會變成怎樣?我們拿一個例子就可以總結整個地球海水被抽乾,所帶來的利弊20世紀20年代,曾經有一位德國建築工程師赫爾曼 索格爾,試圖把地中海的水給抽乾了,來創建一個「非歐超級大陸」,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兩大陸最近的相隔14公裡,卻被地中海的存在給隔空了,當時這個抽乾地中海水的超級想法,差一點就實現,因為當時關於這次計劃的相關資料已經齊備,包括構思,規劃,建築圖紙等,連當時有一部分民眾對於這個計劃都非常支持
  • 南京古生物所等在地中海溢出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晚中新世距今約500萬年前,地中海連接大西洋的通道——直布羅陀海峽重新打開。低鹽的北大西洋表層水流入地中海,而地中海的中深層水攜帶大量高溫高鹽水體在其下進入大西洋。其主流沿著葡萄牙陸架/坡一直向北可延伸至挪威-格陵蘭海,促進了北大西洋深層水形成,從而對加強大西洋經向翻轉流和全球溫鹽環流有所貢獻。
  • 瘋狂科學家向他們的體內注入350萬年前的細菌,希望能夠活到500歲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了一些350萬年前的細菌,而且它們竟然還是活的,你會幹什麼?作為普通人,這可能根本就沒什麼意義,或許會避之而不及;不過一位瘋狂科學家邏輯清奇,發現這種細菌後,竟然如獲至寶,乾脆把它注入了自己體內,希望看看究竟能不能長生不老。這位科學家現在究竟怎麼樣了呢?
  • 瘋狂科學家把350萬年前的細菌注射到體內,希望活到500歲
    350萬年前的細菌,而且它們竟然還是活的,你會幹什麼?這位科學家就是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的阿納託利·布洛契科夫博士,2009年,他在西伯利亞雅庫茨克地區一座山的多年凍土中發現了一頭完整的猛獁象,然後在猛獁象的腦袋裡又發現了一種古老的細菌芽孢桿菌F,最關鍵的是,布洛契科夫估計細菌已有350萬年的歷史,而它們竟然很快就恢復了活性。
  • 2公裡厚的巖層給出了答案
    因為恐龍家族是地球的第一代生物霸主,而人類是地球上的第二代生物霸主,作為同是地球上的生物霸主,肯定會特別關注對方,可惜的是作為地球第一代生物霸主的恐龍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而在恐龍滅絕之前,恐龍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比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的時間(500萬年)還要多32倍,因此恐龍才引起人類的極大興趣,人類希望從恐龍身上研究出一些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也希望能夠揭開恐龍滅絕的原因,避免人類重蹈覆轍
  • 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發現4萬年前的動物,專家:人類該清醒了
    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發現4萬年前的動物,專家:人類該清醒了人類的文明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然而這比起地球的壽命來看,還是太過於微不足道了,隨著幾十億年前地球大陸板塊的不斷飄移,陸地和海洋才慢慢形成如今的模樣,土地也慢慢的演化成為了冰川、高原以及適宜居住的平原。
  • 2.3億年前,暴雨下了200萬年,形成原因或將再次出現
    在2.3億年前,地球曾經經歷了長達200萬年的降雨,這次的氣候異常正是因為溫室氣體升高造成了,長時間的降雨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大量生物滅絕上文說了,整個三疊紀初期都是那種乾燥的紅色砂巖,其實在三疊紀的後期依然是這樣的砂巖,但是上世紀英國一個研究小組在三疊紀的地層中發現了一個不尋常的特徵。吃過奧利奧吧,黑加白,在三疊紀的地層中就出現了這種結構,在兩層乾燥的砂巖中間夾在這一層顏色偏深的地層。研究人員在其中發現了橢圓形的鵝卵石,以及河流衝刷得痕跡,更加重要的是,在這個地層中充滿了有植物死亡後堆積得煤泥。
  • 10公裡直徑的隕星,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隕石不見的真因
    在漫長的6500萬年的時間跨度面前,我們別說要尋找的是一顆直徑達到10km的隕石,就是加大100倍,也會塵歸塵土歸土的。這裡就是一個知識點,大家記住了,關於恐龍滅絕的天外隕石滅絕說的實錘——並不是靠找隕石碎片——而是靠測量地質元素"銥"的豐度判定的。一、來自宇宙的元素銥。
  • 又發現史前文明遺物,10萬年前的「三相插頭」,到底是誰製造的?
    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第一個不合理的地方是時間太過懸殊,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減去地球需要冷卻和生成適合生命繁衍的環境所需要的16億甚至20億年,地球還有20億年可以孕育高等生物和文明,而根據考古發現,猿人最早的祖先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3500萬年,也就是說人類從最原始的動物進化成為現代高智慧生物僅僅用了3500萬年,即使按照5億年孕育一個高智慧生物和高等文明,地球用
  • 350萬年前人類的腳印長什麼樣?
    萊託利(Laetoli)是坦尚尼亞北部古代遺址的名稱,在大約3.63 385 萬年前的一次火山噴發的灰燼中保存了三個人類的足跡,它們代表了地球上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足跡。 萊託利的腳印是由Mary Leakey探險隊的隊員們從長崎河的一個溝壑中衝蝕出來的,當時他們正前往拉託利的主要遺址。
  • 2.3億年前,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形成原因或再次出現
    在有些時候,地球非常冷,例如,6.5億年前的成冰紀,幾乎整個地球被冰凍成「大雪球」。有些時候,地球又非常熱,例如,5億年前的寒武紀,地球平均溫度達到21 ℃,比現在高了7度。而在2.3億年前的卡尼期,地球上不但非常熱,而且還下了持續200萬年的暴雨,這就是卡尼期洪積事件[1]。那麼,這次事件的起因是什麼?持續不斷的暴雨給地球生態系統帶來了什麼後果?目前的地球與當時有何共同之處?
  • 地球1/3地殼,10億立方公裡物質神秘失蹤,究竟是誰幹的?
    大不整合面在全球各地都有發現,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有厚達3-5公裡,佔大陸三分之一的地殼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些失蹤的地殼都到哪裡去了呢? 研究人員猜想,這巨量的物質可能已被雪球地球時期全球性的冰川侵蝕,由此產生的沉積物被傾倒在冰雪覆蓋的海洋中,然後通過構造板塊俯衝被吸入了地幔。
  • 中亞發現12萬年前古人類腳印,他們會是我們的祖先嗎?
    12萬年前古人類腳印,他們會是我們的祖先嗎?我們無法知曉阿拉扎湖邊古人類的個體歸宿,但整體上看,這些12萬年前的智人也許並不是我們的祖先。[3] 在這次成功的遠徵前,智人已在非洲大陸至少存在了10萬年,並有數次不太成功的小規模擴張。
  • 穀神星隕石坑內發現「冰鹽」,地下或暗藏海洋,不排除存在生命
    它應該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佩·皮亞齊(Giuseppe Piazzi)在1801年發現,也是火木小行帶裡最大的星體。穀神星最初被歸類為行星,但其個頭太大,最後在2006年被認定為「矮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