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電子雷射器泵浦產生X射線雷射最新進展情況

2021-01-16 雷射製造網LaserfairCom

自雷射器發明以來,人們就一直致力於通過原子能級躍遷來獲得更短的雷射波長。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出現為原子X射線雷射的產生提供了很好的泵浦源。文中應用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來電離原子內K殼層電子,從而實現了原子能級間的粒子數反轉,並且獲得了波長為1.46nm(對應於849eV的單光子能量)的氖離子Kα受激輻射光。本實驗中所得到的原子X射線雷射脈衝,無論是在更短波長還是更高強度等方面,都優於以往所見報導的實驗成果。另外與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相比,該原子X射線雷射具有更為優越的單色性、波長穩定性和時間相干性。該原子X射線雷射可以被應用於高分辨光譜學和X射線非線性光學等領域內。

  實驗裝置如下圖(a)中所示,由直線電子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輸出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單光子能量為960eV。X射線脈衝被聚焦至壓強約為500torr的氖氣中,焦斑半徑為1~2μm。單脈衝能量為0.02~0.27mJ,而脈衝寬度為40~80fs,於是聚焦後的光場強度可以達到2×10^17Wcm^-2。

  光柵光譜儀探測結果如圖(b)中所示,其中較寬偏暗的譜線為透過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而比較亮的細譜線則為部分氖離子的Kα輻射光,其單光子能量為849eV。其產生機理如圖(c)所示,由於K殼層電子的光電離,在兩能級間實現了粒子數反轉,從而使Kα受激輻射光放大成為可能。

  上圖三次實驗結果所用入射脈衝能量均約為0.25mJ,而入射單光子能量略有變化。透射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與Kα受激輻射光的衰減因子分別為2.5×10^3和2。 由於受到光譜儀解析度的限制,測得Kα輻射光譜的半高全寬約為2eV。Kα輻射主譜峰兩邊伴生的旁瓣很可能是由光譜儀光柵產生的鬼線。


相關焦點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研究機構的研究人會員利用飛秒泵浦的探測系統,利用泵浦雷射和非晶碳樣品來沉積高能載荷,在探測雷射的自由電子脈衝僅僅只有幾百飛秒時間內,測量樣品的X射線吸收的光譜。由於實驗過程中產生等離子體,這會導致反射的激增。樣品會在這些測量手段下保持為本質上不透明的物體。FERMI 的研究人員採用自由電子雷射器的4nm的雷射脈衝,研究人員可以測量內層電子的吸收光譜,並且得到一個清晰的觀點,就是其結構和鍵合是如何受到泵浦脈衝的影響的。當你將電子帶入連續體的狀態的時候,電子開始在其周圍呈現。這也是當電子被激發的時候採用X射線吸收進行工作的優點,同反射光譜剛好相反。
  • 利用自由電子雷射對液態碳進行表徵
    的纖維衍射來自 FERMI研究機構的研究人會員利用飛秒泵浦的探測系統,利用泵浦雷射和非晶碳樣品來沉積高能載荷,在探測雷射的自由電子脈衝僅僅只有幾百飛秒時間內,測量樣品的X射線吸收光譜的。FERMI 的研究人員採用自由電子雷射器的4nm的雷射脈衝,研究人員可以測量內層電子的吸收光譜,並且得到一個清晰的觀點,就是其結構和鍵合是如何受到泵浦脈衝的影響的。當你將電子帶入 連續體的狀態的時候,電子開始在其周圍呈現。這也是當電子被激發的時候採用X射線吸收進行工作的優點,同反射光譜剛好相反。這也正好告訴你局部的形狀和局部的結構,由此你可以獲得重要的結構信息。
  • 《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9》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國際發展態勢分析
    XFEL的出現使得泵浦-探針實驗、X射線相干散射成像實驗、X射線衍射成像實驗成為可能,也使得化學、物理、材料、生物學研究從拍攝分子照片的時代跨越到了錄製分子電影的時代,將帶來相關科學和技術領域的一系列重大變革。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的建設和應用對我國基礎科學、前沿技術和工業領域的發展具有戰略性重要意義。
  • 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可引發核聚變
    但是,利用X射線的最新自由電子雷射器提供的能量和電磁場,可以在較低能量下引發核聚變,德國德勒斯登—羅森多夫亥姆霍茲中心(HZDR)科學家在《物理評論》雜誌上證明了這一點。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通過核聚變來發電,一方面這是一種幾乎取之不盡的能源,另一方面要想掌握核聚變,還有許多技術障礙。
  • 楊振寧8次呼籲中國研究的自由電子雷射最新進展
    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  去年7月,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建設工程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全長近5.8公裡的網絡隧道建設工作順利完成。  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建成運行後可產生近似雷射但波長不到十分之一納米的X射線閃光,其亮度比現有第三代光源高9個數量級,將有力促進在原子尺度開展有機/無機材料內部分析、化學反應過程拍攝、納米三維圖像製作、星球內部過程研究等領域研究工作。
  • 自由電子雷射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應用
    目前, 除自由電子雷射器之外, 還沒有一種雷射器能同時具備這些特點。這是因為它產生雷射的原理與以往的雷射器有本質上的不同。自由電子雷射器是利用相對論電子束通過周期磁場將電子束的動能轉換為輻射能。自由電子雷射器是七十年代中期以來發展起來的一類新型雷射器。它將電子束動能轉變成雷射輻射, 代表了一種全新的產生相干輻射的概念。
  • 首次: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設備獲得分子分裂的光電子衍射成像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發展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在原子層面可以獲得單個分子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實驗結果為高重複頻率的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進行時間解析度的泵浦探測光電子衍射影像指明了道路。在氧分子爆炸的時候,X射線雷射的X射線自由電子會碰撞氧分子的兩個原子的外層電子並開始裂變。在裂變的過程中,X射線雷射從兩個氧原子正在帶電(離子狀態)的其中一個原子的內殼層釋放出另外一個電子。電子具有粒子和波的特性,且波經由氧離子散射。
  • 雷射與雷射器的分類
    例如CO2雷射器10.64um紅外雷射、氪燈泵浦YAG雷射器1.064um紅外雷射、氙燈泵浦YAG雷射器1.064um紅外雷射、半導體側面泵浦YAG雷射器1.064um紅外雷射。     ( 2 )半導體雷射器體積小、重量輕、壽命長、結構簡單,特別適於在飛機、軍艦、車輛和宇宙飛船上使用。半導體雷射器可以通過外加的電場、磁場、溫度、壓力等改變雷射的波長,能將電能直接轉換為雷射能,所以發展迅速。      ( 3 )氣體雷射器以氣體為工作物質,單色性和相干性較好,雷射波長可達數千種,應用廣泛。
  • 德國科學家證明: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可引發核聚變
    但是,利用X射線的最新自由電子雷射器提供的能量和電磁場,可以在較低能量下引發核聚變,德國德勒斯登—羅森多夫亥姆霍茲中心(HZDR)科學家在《物理評論》雜誌上證明了這一點。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通過核聚變來發電,一方面這是一種幾乎取之不盡的能源,另一方面要想掌握核聚變,還有許多技術障礙。
  • 世界上最大的X射線雷射器首次發出雷射脈衝
    ——其每秒可以產生波長為0.8nm的脈衝雷射。長度為3.4公裡(2.1英裡)的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將在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當正常運行時,XFEL每秒可發射多達27000個脈衝 - 相對於以前每秒最大120個脈衝而言,這是相當大的改進。自由電子雷射器以同步加速器的原理工作,通過將電子加速到相對速度而產生高強度電磁輻射,然後引導它們通過特殊的磁性結構。
  • 【大國重器】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礎設施——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
    綜述及基本情況 X 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試驗裝置(X-ray Free-Electron Laser Test Facility,SXFEL-TF)是由中國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向國家申請建造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作為法人單位,北京大學作為共建單位。
  • 世界最大X射線雷射器首次發出雷射脈衝每秒27000個
    【PConline資訊】在科幻電影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雷射器,現在雷射器成為現實,而且世界最大X射線雷射器在最近實現首次發出雷射脈衝,據外媒報導,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XFEL)作為世界上最大的X射線雷射器近日在德國漢堡首次發出雷射脈衝並將於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 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獲重大原創進展
    近日,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徐至展、李儒新、劉建勝等在超強超短雷射驅動的小型化自由電子雷射新概念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進展,提出並實現了一種微型、瞬態的波蕩器方案。研究人員利用超強超短雷射與金屬絲相互作用,在產生高能電子束的同時,巧妙地利用電荷分離效應構建了微型、瞬態的電子波蕩器,並基於該全新波蕩器方案獲得了非線性放大的強THz輻射輸出。這一最新研究成果2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
  • 利用循環的X射線,實現產生高質量的雷射脈衝
    自1960年西奧多·邁曼創造出世界上第一臺紅外雷射器以來,物理學家們一直夢想產生能夠探測超短和超快尺度微小原子和分子的X射線雷射脈衝。這一夢想終於在2009年實現,當時世界上第一臺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XFEL),在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產生了第一束這樣的光,LCLS和其他XFEL在其正常工作模式下的一個限制。
  • 深入內部揭秘美國JLab的自由電子雷射器(組圖)
    自由電子雷射器能否出光, 運行質量如何, 主要取決於電子束的質量和電子加速器的運行質量。由於雷射陰極射頻槍以及高亮度電子儲存研究的進展, 很有希望獲得高質量的電子束。自由電子雷射器裝置結構複雜、體積龐大, 價格昂貴、而加速器則是其主要部分, 因此, 自由電子雷射器的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研製小型化、簡單化的加速器。
  • 燈泵浦雷射器與半導體泵浦雷射器的比較
    燈泵浦雷射器與半導體泵浦雷射器比較:  半導體及燈泵浦雷射器都是採用ND:YAG(摻釹釔鋁石榴石)晶體作為雷射產生的材料,它可將808nm的可見光轉換為1064nm的不可見的雷射,但輸出雷射的另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是使晶體棒輸出雷射的泵浦源,半導體泵浦是利用半導體二極體發出808nm的光波;而燈泵浦是利用氪燈發出的光來泵浦,但氪燈發出的光的光譜較廣
  • 上海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到底有多「硬」
    作為世界頂級的科研基礎設施,硬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將刺激多類學科的發展,為物理、化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能源科學等多學科提供高分辨成像、超快過程探索、先進結構解析等尖端研究手段。  上海光源大科學設施進展順利  上海在光學技術建設上一直在奮進,在2007年時建成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這種光比普通X光強上萬倍。
  • 雷射二極體泵浦固體雷射器的發展與應用
    雷射二極體泵浦雷射器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最快,應用較廣的新型雷射器。他的發展與半導體雷射器發展密不可分。1960年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的問世。1962年第一隻同質結砷化鎵半導體雷射器問世。1963年,紐曼首次提出了用半導體作為固體雷射器的泵浦源的構想。隨著LD輸出功率不斷增強,1968年Ross第一次實現了採用GaAs雷射二極體泵浦Nd:YAG雷射器。1973年首次報導了脈衝工作的LD端面泵浦Nd:YAG雷射器,並指出端面泵浦的諸多優點。
  • 全球首款基於固體的X射線雷射器研製成功
    ——研究人員首次基於固體研製出了X射線雷射器。其方法是基於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所(DESY)的脈衝自由電子雷射器開闢的材料研究全新途徑,相關報導由德國亥姆霍茲柏林中心(HZB)Alexander Föhlisch教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美國II-VI公司最新推出光通信用980nm半導體泵浦雷射器模塊
    近日,美國工程材料與光電元件製造商II-VI公司已經推出大功率(1W)980nm泵浦雷射器模塊,該模塊採用公司位於瑞士蘇黎世雷射部內部晶圓廠經過驗證的高可靠雷射二極體技術。  II-VI公司雷射部總經理SimonLoten說,「無論是在雷射轉換效率還是總模塊功耗方面,此先進雷射技術提供了世界上最有效的商業化980nm泵浦雷射器。」新型1W泵浦雷射模塊採用一個光柵穩定的單模光纖實現了1050mW無扭結光功率,更容易集成到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