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SNS社區產品架構模型

2021-01-11 搜狐網

  【IT168 技術文章】

  原本經濟危機來了,FACEBOOK估值從150億美金跌至40億;國內網際網路創投環境也日趨寒冷,而在輿論界,關於SNS的話題似乎熱度未減,當然在精彩文章之中也夾雜著一些隔靴搔癢式的討論。

  最近,時值騰訊QQ空間及手機社區平臺高速發展,迭創新高;我也想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簡單地聊一些關於SNS的理解。

  個人認為,從嚴格產品意義而言,國外是FACEBOOK,國內是校內網最先實現相對完整地SNS社區產品架構的。而早期的網易社區,騰訊IM平臺,早期博客形態的QQ空間,包括現在一些手機社區,都和SNS有些偏差。

  具體地討論以下問題:

  1)SNS社區的三層產品架構:Profile、Relation、Content&App;

  2)SNS三層產品架構之間的關聯與相互依存;

  3)關係鏈開放及NewsFeed,SNS的重要元素;

  4)市場上SNS產品形態及商務模式。

  一 SNS社區的三層產品架構

  從概念上,SNS是一種新的在線生活方式;連FACEBOOK自己都說自己不是一個網站,而是在創造一種新的網絡生活方式;這個理念和騰訊的「在線社區產業」是相通。

  從外部一些文章可看到,騰訊形成了在線社區3C產業鏈,分為三層,從下到上分別是用戶(Customer), 社區(Community), 內容(Content);這是騰訊的創造性貢獻。

  其實,具體到一個SNS社區產品模型,從下到上也分為三層:

  1)底層,Profile,用戶的屬性描述及行為畫像

  比如用戶的社會屬性,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等;還包括用戶的愛好,服務使用傾向等推導屬性;

  這相當於社區的「地基」,一定要建立的很穩固,這裡有幾種細分:

  一類是用戶的直接屬性:

  表現為用戶可以通過直接引導填寫的信息;如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畢業年份等基本社會屬性;看到所有的SNS都在引導用戶填寫,甚至採用一些激勵措施。

  二類是用戶在社區中生存所獲得的社區屬性:比如成長等級,稱號,虛擬職務,角色等。

  三類是用戶的隱藏的擴展屬性。

  即系統通過對用戶在各類社區長久活動留下痕跡的智能挖掘與分析,所形成的對用戶有統計意義的商業偏好屬性。比如用戶XX,是一個30歲左右,懷孕期的媽媽,對嬰兒用品,化妝品有獨特的潛在偏好。;

  一個不同完善程度的社區系統,對於一個用戶信息的收集也是不同層次的。而所有的商業網站通過持久競爭,留下來最寶貴的核心競爭信息,就是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掌握能力了。

  2)中間,Relation,用戶群內部關係鏈

  在WEB1.0時代,每天瀏覽SINA的人可能有100萬,但他們雖然同在訪問一個網站,同看一條新聞,但相互之間無法察覺,無法交流和溝通,這100萬人中是孤立的,沒有關係鏈。

  隨著WEB2.0元素的發展,網站經營者知道給每個訪問的用戶一個ID,讓他們相互可見,並提供他們相互聯繫,認識並熟知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站內消息,相互訪問首頁)。

  用戶群的「網絡效應」

  用戶群中的關係鏈是具有「網絡效應」的,當用戶群規模到一定的臨界點,不需要外部推動,通過低成本口碑傳播可以像雪球一樣的自我滾動壯大的。所以,在網站發展初期,很多網站都要拼命燒錢,送雞腿等推廣方式,要把用戶群推到這個臨界點;這還可以叫做「群聚效應」。

  很多WEB2.0概念的網絡產品都開始意識到用戶群內部「網絡效應」而得以壯大,比如QQ的IM關係鏈是最穩定的一種;淘寶網中買家和賣家之間的網絡效應也十分強大。

  關係鏈,包括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群體的關係、群與群的關係。

  具體表現為,好友關係(強關係鏈)、關注追隨關係(弱關係鏈)、同好關係(同愛好,粉絲圈)、同地域關係(同城)等。

  在一個SNS社區產品中,關係鏈是非常核心的,是「聚氣」的;在產品構建之處就需要優先考慮。

  3)上層, 內容(Content)和應用(Application)

  內容(content), 包括兩類:

  一類,是網站經營者官方提供的資訊,圖片,音樂,等瀏覽類的資源;

  二類,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自創造自組織的內容;

  可表現為,個人日誌(Blog),相片,即時博客(如短文本Qzone心情,Twitter)。

  內容從表現形式及載體上從簡單到豐富,從簡單文本,短文本,到圖片,音頻,甚至個人視頻,隨著網絡硬體條件的發展,內容的主流載體將更加RICH化。

  內容從本質上,滿足了用戶的幾類基本地廣泛的需求:

  1.信息獲取的需求

  2.個性化表達與傾訴的需求(UGC,通過個人日誌,心情,圖片等表達自己的存在感,這個符合人對自我存在感的心理訴求)

  應用(Application)

  App是有點偏技術化的術語了,相對於平臺而言,它有一定的業務邏輯獨立性,可以插件化的與平臺輕度耦合。

  App可以表現一個互動遊戲或應用軟體,在Facebook的平臺上表現為web方式;在Iphone的平臺上為獨立可運行的軟體方式。

  SNS中的App,要調用到下層的用戶屬性信息(profile), 中間的關係鏈信息(relation). 以及電子支付系統等。

  App和內容一樣,是分為主流和長尾:

  主流App用戶接受度高,比如朋友買賣,搶車位,在用戶群中可獲得很高覆蓋率;

  長尾APP只針對某一個細分的用戶群某一特定偏好,但規模化的App可以覆蓋一個廣闊用戶。

  關於App的開放問題

  當前比較熱的話題是SNS平臺的開放,通過開放API,引入更多的第三方App開發者,平臺經營者聚集更多的產業資源,引入競爭,發揮群眾的創意和智慧。

  但平臺開放,也給平臺經營者的運營能力提出很大挑戰,比如平臺的安全策略,承載性能,APP的審核等管理機制等。這涉及到對一個產業鏈下遊的經營問題。

  二 Profile、關係鏈和App之間的關係

  1) 經過用戶在SNS社區中的生活,Profile將自我演化,逐步豐富和清晰。

  SNS社區是一個平臺,生活著千百萬的網絡用戶,一開始除了用戶填寫的一些基本資料,我們對他的了解是模糊的,比如一個個帶著面紗的用戶。

  隨著用戶在此平臺上,UGC產生內容,瀏覽自己個性化的新聞內容,加入自己喜愛的投票或粉絲圈,玩自己喜愛的遊戲,購買自己喜愛的商品......用戶在使用APP和Content的所有過程中會留下痕跡和腳印。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沉澱下來,通過數據挖掘是可以構成對此用戶進一步清晰的畫像。從而達到對此用戶的精準認知。

  比如FACEBOOK這類的用戶行為挖掘系統,像一個黑盒子,輸入一個用戶的ID,系統會告訴你這個人的商業價值傾向,直接對應到不同行業的商業廣告價值中。

  2) 用戶通過在App之間的互動,強化關係鏈粘性,並擴展關係鏈。

  對於關係鏈而言,用戶之間在共同參與APP互動中,好友之間增強溝通了解,關係鏈粘度提升。用戶在對「同好」,「同城」的參與過程中,會拓展新的關係鏈;同時通過六度概念「朋友的朋友」來不斷的延伸自己的關係圈。

  3)App和內容等「題材」是聚集人氣的核心要素;下兩層是基礎設施,是粘住人氣的核心要素。

  在SNS中,「題材」是吸引人氣的核心要素。某一個內容或某一款App 或許可以引爆流行,快速吸引來大量用戶。同時,「題材」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需要持續的更新。如果這個更新是網站經營者做,那維護成本就很高。如果是用戶通過UGC可以自我更新,那這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比如一個投票的APP,看上去簡單,卻具有很持續的生命力,用戶可以自發的創建投票,在關係鏈中傳播,不斷保持活力。而搶車位這個App看上去很火,但用戶的生命周期很短,很快就會厭倦,需要不斷的更新遊戲規則,或者用新的遊戲「開心農場」替代。

  當時開心網或許就有此類問題,搶車位帶來了大量人氣,但沒有很及時做下兩層的建設工作,而導致人氣也很快散去。相信如果不重視基礎設施工作,光靠頻繁的引入App刺激人氣,是疲於奔命的。而QQ空間和QQ校友是一個比較好的典範,先建設好基礎的UGC這些長遠價值的東西,至於App建設上,在跟隨中創新了。

  平臺為王的時代,下兩層是平臺的基礎設置。App是插件,可拆卸;SNS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App,而是Profile和關係鏈這些平臺基礎設施。

  三 關係鏈開放和News Feeds是SNS中的重要元素

  除了上面的三層產品架構之外,還有其他重要的元素,我認為可以識別一個SNS是否完備,或是否符合WEB2.0精神實質。

  1) 關係鏈的開放性

  簡單的說,SNS產品中形成一個契約,加入這個平臺中,默認的大家都將自己的關係鏈開放出來,便於通過「朋友的朋友」來擴展關係鏈。這個更符合「六度關係理論」的精髓。

  早期的網際網路產品形態中,EMAIL、IM 產品,也包含有關係鏈,但是個人封閉的,無法拓展。所以,我個人不認為他們屬於SNS的範疇,只不過是SNS之間用戶之間的具體溝通工具而已。MAIL是異步通信,IM是同步通信,現在校內網也有IM工具校內通,這些都是SNS社區中用戶的溝通工具。

  2)News Feeds的創新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對於ACEBOOK的推動是歷史性的,對SNS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我認為這個News Feeds本身不是FACEBOOK的發明,但它卻創新性的應用到人際網絡中,用於信息溝通與傳遞,獲得了巨大成功,而被國內SNS跟隨。

  說到News Feed,不得不提RSS。

  我個人有一種提法:RSS的出現揭示WEB2.0時代的萌芽。WEB2.0是什麼,有很多概念解釋,我認為簡單的說就是「以人為本」。

  WEB1.0時代,網際網路是「以信息為本」,網站經營者僱傭一群編輯收集,創造,整理內容來讓網民進行主動瀏覽(信息的GET時代)。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用戶本質上的個性化訴求與信息海量化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信息的獲取方式必然要創新,於是RSS產生了。

  RSS約定了一種信息共享方式和數據格式規範;用戶可以事先設定好過濾條件,信息有更新時,主動從News Feeds 信息源,PUSH 到用戶的面前。這個是方案本身是很美妙的。然而並沒有十分火爆起來,這與網站追求PageView的商業利益之間衝突有關。

  而隨著用戶之間關係的密切發展,動態的信息在關係鏈之間的傳播非常重要;用NewsFeed來解決是再好不過。於是一種新的人際網絡中的信息溝通方式產生了。

  在這個SNS平臺上,大家形成一個契約,你可以默認將你的動態通過News Feeds 傳播到關係鏈中去,傳播到群關係中。也可以坐等著朋友的最新動態發過來。

  這是一種創新的溝通方式,想像這麼一個場景:我每天早上起來,打開手機或PC進入我的QQ空間,看到同事XXX在麗江手機拍的照片;看到同學XX寫了心情說工作壓力大啊,心情很鬱悶;看到朋友XXX說,深圳做大雨,不小心感冒了......

  如果構建一個SNS社區,News Feeds是必不可缺的,至於關係鏈開放,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分層次而定.以QQ空間為例,因為QQ原關係鏈是私密的,當前往SNS去轉的時候,必然會採用一些過渡策略。

  四 市場中的SNS產品形態及商務模式

  目前,國內的SNS跟隨者還是比較豐富的,從SNS社區發展軌跡來看,從某一個細分群體切入,再擴大的發展策略比較典型.

  1)百花齊放的SNS,細分是趨勢.

  Facebook,最早是從大學生用戶群發展而來,校內網直接步其後塵;

  開心網由於最早從搶車位App切入,贏得了一批office白領用戶群;

  同樓網,直接從地域維度切入發展了一批白領用戶;

  QQ校友,也是直接從QQ用戶中裡的高校學生群體切入;

  至於QQ空間,這個非實名的社區,我一直不敢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SNS。雖然當前QQ關係鏈經過這麼多年的網際網路文化發展,和陌生人聊天已不是主流,QQ中逐漸沉澱成為熟人關係鏈,三層架構也有了,NewsFeeds也很豐富了,唯一就是關係鏈的開放還由於歷史原因無法解決。

  ChinaRen社區,我們發現也開始有了一些三層架構的眉目。

  其實,其他只要有用戶群的網站,比如淘寶,百度,SINA,只要按SNS的架構來建設產品功能,都是很容易發展成綜合性或垂直細分的SNS的。這裡沒有技術門檻,產品架構也都是相同,我想關鍵的是團隊的競爭力還有市場先機了。因為SNS不同於工具化產品,包含網絡效應,誰先粘住用戶群,誰就越容易成功。

  至於手機終端的SNS,其實原則都是一致的,日本的MIXI、GREE等手機社區偏重娛樂及虛擬化場景建設,通過手機遊戲實現商務模式。國內的天下網、稀飯、樂訊、摩網等有些類似,但有的還是典型的WEB1.0個人空間的形態。

  2) 真實還是虛擬,都有生存空間

  從Profile和關係鏈真實性出發,又有真實的SNS和虛擬的SNS社區。

  這兩類產品都有存在空間,有各自的商務模式,都有存在的理由。我想從未來趨勢看,基於真實關係的SNS必然有更穩固的關係鏈,商業價值也更加突出。

  3)商務模式的問題

  關於SNS的商務模式,網上的討論也比較多,從商業利益輸入者的角色來分:

  一是ToB,通過精準定向廣告獲利。

  相對傳統門戶網站廣告,有一些優勢:1)可以擺脫門戶網站有限的廣告位置資源限制;2)對用戶精確廣告投放,更容易獲得廣告主青睞的定向投放,也減少對用戶的騷擾;是理論上的用戶和網站雙贏的廣告模式。只不過最大的挑戰在於,網站經營者的後臺定位系統是否精準。

  二是ToC,姜奇平教授說,網際網路商務模式中,人是基礎設施,有了大量可精確把握其需求的用戶群,就好辦了。而且在電子支付手段目前已經逐漸普及的背景下:

  1)虛擬物品增值

  通過在SNS網站中經營虛擬的增值物品,比如Avatar、虛擬禮物是騰訊的拿手好戲;Facebook的GIFT APP也賺了不少。

  2)和電子商務、招聘網站結合

  通過SNS來和電子商務網站結合,通過精準定位向用戶經營真實物品,是一個可行的方式。通過和招聘網站結合,想目標客戶推薦工作也是好辦法。

  而且,SNS有一個可通過Newsfeed進行營銷的優勢,這類信息通過Newsfeed在關係鏈中傳播,包含了朋友之間的情感因素,可接受程度提高。

  3)通過App遊戲盈利

  這個和1)有些類似,只不過遊戲類App包含完整的商業邏輯,可以刺激購買遊戲道具獲利。

  當前網際網路產業中,遊戲盈利能力也是最強大的,快速抓住機會在App短暫的生命周期內獲利是現實之路。

  雖然有這麼多賺錢的方法,但因為市場時機問題,除了騰訊恐怕很多SNS網站還在燒錢過冬。而從成本來,SNS產品的運營成本隨著用戶規模化發展會快速升高,對伺服器後端海量存儲,並發性能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現在趕上經濟危機,VC這一塊更加謹慎,有的SNS網站在冬天來臨前已經準備了過冬的棉襖(如校內網)可能還好一些,有的卻已經在寒風中開始瑟瑟發抖。但不管如何,從最初的「和陌生人聊天」的觸網快感,到現在接受實名的SNS的網絡社區,中國的網絡文化再不斷演進,這裡必然會有很多的顛覆性的商業機會。

  我相信,中國SNS的未來一定是充滿前途的!

(責任編輯:romp)

相關焦點

  • 傳4月開始停止對BBS、SNS、BLOG的域名解析
    【TechWeb消息】3月3日消息,近期,有關4月新網萬網開始停止域名對bbs、sns、blog站點的解析的傳聞在坊間流傳。萬網工作人員對TechWeb表示,並未收到上述通知。近期,有關4月新網萬網開始停止域名對bbs、sns、blog站點的解析的傳聞在坊間流傳。
  • 「用戶金字塔模型」在社區的產品和運營工作中的重要性,讀完你必有啟示!
    這個模型我覺得是所有運營工作者、產品工作者,乃至項目的總負責人都應該好好考慮的一個基礎模型,靜下心來好好想下,對你一定會有幫助。你把你的社區的用戶模型思考清楚,就會發現:真正最有價值的用戶需求,其實來自金字塔頂端那些使用你的社區的功能的那些最有價值用戶。用戶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一級一級互相影響。你的產品和功能滿足了頂端這些用戶,其他用戶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為什麼?
  • 知乎CTO李大海:謝邀,來分享下內容社區的AI架構搭建與應用
    知乎 CTO 來分享下內容社區的 AI 架構搭建與應用。「在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海洋中,有價值的信息仍然是稀缺的」。知乎的誕生源於這樣一個非常簡單的初心。而在挖掘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過程中,知乎很好地利用了 AI 技術。
  • 騰訊分析系統架構解析
    本文將從實時數據處理、數據存儲等多個方面帶你深入探尋TA的系統架構及實現原理。網站分析(Web Analytics)主要指的是基於網站的用戶瀏覽行為,對網站的點擊流數據和運營數據進行分析,以監控網站的運營狀況,為網站的優化提供決策依據。網站分析系統已成為站長日常運營必不可少的工具,業界比較流行的網站分析系統主要有Google Analytics、CNZZ和百度統計等產品。
  • 微服務架構技術棧
    基於近年在微服務基礎架構方面的實戰經驗和平時的學習積累,我想總結並提出一些構建微服務 2.0 技術棧的選型思路,供各位在一線實戰的架構師、工程師參考借鑑。對於一些暫時還沒有成熟開源產品的微服務支撐模塊,我也會給出一些定製自研的設計思路。二、選型準則對於技術選型,我個人有很多標準,其中下面三項是最重要的:1.
  • 史上最全保理產品架構解析!
    一、商業保理產品架構介紹二、商業保理產品評級工作三、保理業務中的盡職調查四、保理業務中的風控手段五、核心企業授信流程講解為什麼要做商業保理?1.對平臺無槓桿金融裡的槓桿,就是指負債。比如一個企業,自有資金10億元,貸款和應付帳款等各類欠款是90億元,那麼總資產就是100億元,我們說,他的財務槓桿就是總資產÷自有資金=10倍。
  • 八種常見的業務設計和架構模型
    為了推斷這些策略和目標,有許多業務模型用於業務設計。我們將研究八種最常見的業務設計方法並研究每種方法如何與企業架構息息相關。 如圖1所示,平衡記分卡、價值鏈,方針管理(Hoshin Kanri),企業模式畫布(business model canvas)和業務動機模型(business motivation model)很適在公司和業務級別上描述和理解組織。企業模式畫布、企業激勵機制模型以及設計思想、客戶旅程圖和簡單的SWOT分析在產品和市場營銷級別上非常有用。
  • 21秒看盡ImageNet屠榜模型,60+模型架構同臺獻藝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一鳴、思60+模型架構,歷年十幾個 SOTA 模型,這 21 秒帶你縱覽圖像識別的演進歷史。ImageNet 是計算機視覺領域常用的數據集之一。在圖像分類、目標分割和目標檢測中有著無法撼動的地位。
  • Lazada站外sns營銷推廣核心技巧
    站外sns營銷的意義 2. 站外sns營銷的途徑 3. 站外sns營銷的技巧                         1. 站外sns營銷的意義 1. 以站內為基礎,以站外為輔助 2. 實現流量、銷量、品牌、增長等多維度的提升 為什麼要做站外營銷?
  • Redesign:Lofter的信息架構改版設計
    LOFTER產品信息架構的前期1.了解用戶,場景,習慣在產品信息架構的前期,【persona】和【用戶場景】能夠幫助自己很好的了解產品,了解用戶。那麼「persona」是一個很好的方法。【persona】是用戶角色模型。
  • Amazon SNS 的TTL(生命周期)控制
    訂閱「AWS中文技術社區」微信公眾號,實時掌握AWS技術及產品消息!AWS中文技術社區為廣大開發者提供了一個Amazon Web Service技術交流平臺,推送AWS最新資訊、技術視頻、技術文檔、精彩技術博文等相關精彩內容,更有AWS社區專家與您直接溝通交流!快加入AWS中文技術社區,更快更好的了解AWS雲計算技術。Amazon SNS
  • 馬蜂窩數據中臺起步建設:數倉的架構、模型與應用
    所以,數據中臺更多的是體現一種管理思路和架構組織上的變革。在這樣的思想下,我們結合自身業務特點建設了馬蜂窩的數據中臺,核心架構如下:在中臺建設之前,馬蜂窩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大數據平臺,並積累了一些通用、組件化的工具,這些可以支撐數據中臺的快速搭建。作為中臺的另一大核心部分,馬蜂窩數據倉庫主要承擔數據統一化建設的工作,包括統一數據模型,統一指標體系等。
  • 雲+社區技術沙龍丨解析騰訊最新開源項目背後的技術棧
    12 月 21 日,由騰訊云云+社區和騰訊對外開源管理辦公室聯合主辦的技術沙龍在深圳騰訊大廈成功舉辦。而騰訊也將在未來秉承「最大化兼容性」,「逐步貢獻大數據、雲計算等領域先進特性」等原則,積極擁抱開源,持續貢獻社區。從目前國內的 JDK 產品應用來看,Oracle JDK 仍佔約 70%,OpenJDK 佔 21% 但快速崛起中。從版本的維度,JDK 7/8 仍為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JDK 11 已經得到一定規模的生產實踐,國內廠商在 JVM 新技術革新與落地方面越來越深入與自信。
  • 同樣是網絡營銷利器的SNS營銷!你知道嗎?
    SNS也可以理解為以用戶關係、互動為核心的平臺,就是個基於網際網路的關係網絡,SEOer可以利用SNS社區的這種社會網絡性,將自己的產品介紹推廣出去。在SNS社區,用戶可以通過「人脈」、「關係」認識朋友,然後認識更多朋友,SNS社區起到了一個溝通平臺的作用。
  • 深度長文(一):什麼是產品架構?
    一切脫離業務的架構都是耍流氓,產品更是如此。本文主要先跟大家整體講一下產品架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enjoy。我們常常會看到「產品架構」這個詞,甚至能看到有些公司專門有一個叫做「產品架構師」的崗位。說起架構,很多人會覺得很虛,那麼到底什麼是產品架構呢?我們知道開發有專門的一個崗位叫技術架構師,推己及人,我們先看下技術架構師是幹嘛的?
  • 從產品設計角度,解讀物聯網四層架構
    本文作者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出發,為我們解讀了物聯網的四層架構。本文以物聯網四層架構為基礎,從物聯網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解讀每層架構的功能以及主要內容,旨在為物聯網產品設計以及實現思路感興趣的物聯網產品或研發人員有些幫助。通過網際網路,人和人之間可以傳遞和交流信息。
  • UGC社區用戶沉澱規律:金字塔模型助你理清運營思路
    我們做的是一款UGC社區產品,面向18~25歲的用戶,預估產品會在9月份上線。現在團隊已經步入到運營部署階段,作為一枚運營喵,我已做好了累成狗的準備。。話休絮煩,下面我就把這段時間我們總結出的運營幹貨雙手奉上,希望能給各位產品、運營看官一點啟發,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分享更有價值的乾貨,小弟就權當拋磚引玉了。一、模型概念UGC社區產品用戶沉澱規律
  • 社區產品的兩個思考方向、十點特徵
    因為你跟別人說一句話,哪怕是打一聲招呼,都能得到反饋,沒有任何表達方式能做到這麼輕,沒有任何產品反饋能這麼及時,只有IM能做到。這篇文章寫的社區類產品是指異步的記錄與反饋的產品,非及時IM類產品,但要向IM靠攏,即表現方式的用戶關係、表達方式,反饋的及時及有效性要向IM方向靠攏。
  • 宇宙的架構模型是這樣的?
    說到宇宙架構,我們就應該重新考慮一下「宇宙」這一詞的內涵,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袤無垠的空間就是宇宙」,這沒問題。但是,這個無邊無際的宇宙是就這麼一個呢?還是有大小不一的、無數多個小的「宇宙」組成的呢?而我們地球又是其中一個小「宇宙」之中的一份子呢?
  • 瀏陽sns被動邊坡防護網直接廠家
    瀏陽sns被動邊坡防護網直接廠家【建泰絲網製品】sns被動邊坡防護網,公司主要產品以:主動防護網、被動防護網、RX-075型號被動防護網、RX-050型號被動防護網、柔性防護網、高強度格柵網、鈦克網、被動環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