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從明查看中間過程溶液顏色變化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傑 攝
新華社蘭州1月14日電題:中國「鉑樂」潘從明:廢中取寶 點石成金
新華社記者文靜、李傑
珍貴的稀有金屬,到底從何而來?在中國西北,「鉑樂」潘從明的方法是廢中取寶。
潘從明是甘肅省金昌市金川集團銅業有限公司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班長。從成噸的鎳礦廢渣中,提取出8種貴金屬,使每一種貴金屬的純度達到99.99%,這是潘從明和工友們的日常工作。
這些金屬有多珍貴?中國的貴金屬儲量僅佔全球儲量的0.39%,而鉑、鈀、銠、銥等鉑族貴金屬是精密電子、航空發動機、燃料電池、光纖製造等國家戰略高科技產業的關鍵基礎材料。
99.99%是鉑族貴金屬出廠的標準純度,潘從明對這份事業的投入程度達到100%。
1996年,從金川公司技工學校鑄造專業畢業的潘從明,卻被分配到貴金屬冶煉分廠提純班。對金屬冶煉知之甚少的他,一切都要從頭學起。
「師傅只教我怎麼做,很少告訴我為什麼。」」潘從明說,而自己卻是一個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人,總是高效完成手裡的活後,跑去觀摩、學習別的崗位都在幹什麼、做什麼。
他纏著經驗豐富的師傅挨個請教,利用休息時間自學各種專業知識。不出幾年,他將金屬提純的整個生產流程爛熟於心。
潘從明(右)正在查看設備運轉情況。新華社記者 李傑 攝
了解得越深,疑問就越多。就在潘從明感覺腦子要裝不下「疑問」的時候,機會來了——2004年,為提高員工的理論知識,公司委託西安科技大學培養員工,請來老師現場授課。
潘從明抓住這個機會,一邊工作、實踐、發現問題,一邊上冶金工程專業課,消解自己的疑問。3年間,他不僅掌握了貴金屬精煉提純過程中的每一步化學反應,也徹底「鑽」進了這一領域。
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潘從明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能通過鉑族貴金屬溶液的顏色,精準判斷出它的純度。
從鎳礦廢渣中提取出鉑族貴金屬,要檢驗其純度,不僅費時,還容易造成貴金屬溶液汙染變質、流失。
潘從明發現,每一次提純,金屬溶液的顏色就會產生微妙變化。經過數千次實驗,他總結出通過溶液顏色判斷鉑族貴金屬純度的顏色提取技術。
「化學分析有自己的程序,要花時間。通過顏色提取技術,能較快判斷出問題,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說。
「火眼金睛」的背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潘從明也並未止步於此。
潘從明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新華社記者 李傑 攝
提取鉑族貴金屬,要對體積龐大的含有微量貴金屬的液體反覆萃取,一遍遍去除雜質,用數十種化學試劑提純,經過幾十道工序,才能達到純度99.99%的出廠標準。
「廢渣中含有8種鉑族貴金屬,不同貴金屬之間性質相似,很難分離。」他說,貴金屬浪費一克,就是成百上千元的損失,「多年來,鉑族貴金屬提純都面臨回收率低、費時費力的困境。」
從此,潘從明開始投入全部精力,摸索更高效的工藝。
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拿著形態各異的化學器皿和試劑,進行無數次的碰撞、震蕩、燃燒。然而,100次實驗中,基本上99次都失敗,挫敗感常讓潘從明夜不能寐。
「失敗也是一種學習,這條路走不通,下次就不走了。」潘從明沒有放棄,而是努力做到極致。慢慢地,實驗成功率越來越高。
2020年1月,潘從明主創的「鎳陽極泥中鉑鈀銠銥綠色高效提取技術」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一技術不僅大大簡化鉑族貴金屬提純工序,更用多種環保還原劑替代原先工序中使用的金屬還原劑,既節約成本,也更加綠色環保。
從業25年,潘從明還是熱情不減,對貴金屬的痴迷如初。「科學研發沒有盡頭。」他說,會一直走在追求創新的路上。